享太庙乐章之二八
以下是《保大舞》的相关介绍:
原文
於穆文考,圣神昭彰。
箫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译文
伟大而可敬仰的先父,圣明的神灵显扬昭着。用文德武功消除众多邪恶,将光辉播撒到远方。万物繁茂顺遂生长,四方各族都来朝拜称臣。美妙的云韶乐声轻轻奏响,先祖的德音永远不会被遗忘。
注释
? 於穆:叹词,用以赞美。“於”读音为yu。“穆”,庄严、和美、可敬仰。
? 文考:指先父,这里是对祖先的尊称。
? 箫勺:“箫”,一种乐器;“勺”,同“酌”,有斟酌、取用之意,这里可理解为用文德武功。
? 群慝:众多邪恶之事或邪恶之人。“慝”,读音为tè。
? 含光:蕴含光芒,这里指传播光辉。
? 九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统称,也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 宾王:前来朝拜称臣。
? 愔愔:读音为yin yin,形容声音轻柔、和缓。
? 云韶:相传为黄帝时的乐舞,后泛指美妙的音乐。
生僻字注音
? 於:yu
? 慝:tè
? 愔:yin
《保大舞》宛如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生动映照出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圣。在古代,祭祀是国家生活中的重大典礼,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追思,更是传承民族精神、彰显国家威严、祈愿社会繁荣的重要方式。这首祭祀乐章凭借其精妙的文字、严谨的结构,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祭祀场景与文化内涵,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一、逐联细析,探寻诗句深层意蕴
开篇“於穆文考,圣神昭彰”,诗人以饱含崇敬的笔触,对祖先进行了热烈的歌颂。“於穆”作为感叹词,强调了祖先的庄严肃穆与光辉伟大,“文考”则是对先父或祖先的尊称。“圣神昭彰”突出祖先的圣明和神灵般的智慧与德行,如同光芒般耀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两句诗为全诗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奠定了对祖先无限崇敬的情感基调。
“箫勺群慝,含光远方”描绘出祖先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力量,实现国家的安定,并将自身的德行与光辉传播到远方。“箫勺”本意是指古乐名,在这里引申为通过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感化、消除邪恶。“群慝”指代各种邪恶势力,“箫勺群慝”寓意着祖先通过推行礼乐教化,成功驱散了社会中的黑暗与邪恶,使国家迎来安定和平的局面。“含光远方”表明祖先的光辉和高尚德行如同光芒一样,辐射到遥远的地方,让四方皆能感受到其影响力,体现了对祖先卓越功绩的高度赞美。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从国家繁荣和外交盛景两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宏伟画卷。“万物茂遂”生动地描绘了国家在稳定的环境下,万物蓬勃生长,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象征着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九夷”在古代泛指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宾王”表示前来朝见、臣服。“九夷宾王”形象地表达了四方少数民族纷纷前来朝拜,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展现出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在国际上拥有崇高威望的盛世景象,进一步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将视角拉回到祭祀现场,描绘出祭祀时的和谐音乐,并表达对祖先德行的铭记。“愔愔”形容音乐舒缓、和谐的样子,“云韶”是古代的一种雅乐。“愔愔云韶”描绘了在祭祀仪式上,演奏着和谐悠扬的云韶之乐,营造出庄重而祥和的氛围,象征着国家的和谐稳定。“德音不忘”则强调祖先的美好品德和教诲,如同这祭祀之乐一样,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深切怀念。
二、多维品鉴,领略艺术独特魅力
从结构上看,《保大舞》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於穆文考”与“圣神昭彰”,前者表达对祖先的赞美之情,后者描绘祖先的光辉形象,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箫勺群慝”与“含光远方”,一个叙述消除邪恶的功绩,一个展现德行远播的影响,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美妙的音符,在耳边跳跃,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匠心独运,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於穆”一词,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祖先的庄严与伟大,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祖先的光辉形象。“愔愔云韶”运用叠词“愔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祭祀音乐的和谐舒缓,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现场音乐氛围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国家繁荣的赞美以及对礼仪的重视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自豪感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