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运帝精神一震,立刻搭了一声请字:
“快请”
刹那间,满殿的目光聚焦于殿门,下一刻只见长公主着素雅的宫装,外罩一件玄狐斗篷,大步而入。
她未施粉黛,眉宇间却带着一丝多年不见的英气与冷意。
众大臣见此纷纷皱眉,齐齐心道:“她不是病中,怎么来了?”
按照祖制,后宫女眷不得干政,但镇国长公主,是先帝钦封,国朝唯一的例外!
大臣们互相之间还能争吵一番,可对长公主,别说敢不敢,谁能拉下脸和她一女子吵?
然而官儿们想复杂了,长公主根本没打算吵架,其步入殿中,先是对御座上的皇帝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目光极为平等的扫过在场群臣,那双丹凤眼中的冷意几乎凝成实质。
“陛下,敢有言弃辽者,当诛九族!”
此话一出,尽皆大惊。
就连景运帝都呛了一口,干咳两声道:“皇姐,这..诸位爱卿……御前议事,畅所欲言罢了“
“陛下还是太过仁厚了”
长公主顺势拍了个马屁,身子一晃面朝群臣,高声道:“一走一过,本宫都听了满耳朵,诸位都是阁老重臣,朝廷栋梁,怎能出此昏聩之言!”
她声调不高,却异常清脆响亮,压过了殿内残余的嘈杂:“辽东之败,诚然痛心。弃地与保地,的确各有道理。然本宫想问诸位一句:今日弃辽,明日女真携大胜之威,会盟蒙古,兵锋直指蓟镇、宣大之时,再弃之?”
长公主顿了顿,一双丹凤眼扫过整个大殿,语气迅速转厉:“诸位都是饱读之士,当知前宋之旧事,殷鉴不远!今日之退,便是明日之祸根!辽东,非为虚名而守,乃为神京之屏障,九边之锁钥而守!郑国公之败,败在蒙古偷袭,非我大明百万将士不敢战,不能战!”
“若一弃再弃,我大明纵有万里河山,又有多少可弃!”
长公主一席话,如同惊雷,震得很多人脸色发绿,少数想反驳的,也实在没有理由开口,实在是前宋教训太过惨烈,只能纷纷哑口无言。
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静悄悄的,落针可闻。
“到底是朕的皇姐,真高!”
景运帝心中暗挑大指称赞,仿佛找到了最坚定的支持者一般,立刻开口道:“皇姐言之有理,太宗亦曾留有祖训:大明纵有疆域万里,亦无一寸多余之地!故而辽东绝不能弃!”
“元辅,你怎么看?”
皇帝陛下问了,一直沉默的首辅李承宗终于缓缓出列,对御座一躬,沉声道:“陛下息怒,长公主殿下所言极有道理,诸臣工所言,也皆是为国谋划,只是角度不同。几位尚书忧心国用,勋贵公侯看重国体,皆有其理。然老臣以为,当下首要之事,非是仓促决定弃守,而是需先稳定辽东局势,避免溃败蔓延。同时,需尽快选定一得力干臣,前往辽东,收拾残局,整饬防务。待局势稍稳,再根据实际情况,由陛下圣心独断,决定辽东长远之策。”
景运帝闻言鼻子好悬没气歪了,心道:刘应物说你圆滑,你还真滑!
李承宗这话看似老成谋国,持身中立,实则将皮球又踢了回去。
但是你要说他什么都没说,也不对,人家提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谁去收拾烂摊子!
“嗯,元辅言之有理”
没办法,自己选的首辅,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景运帝随之沉声道:“诸卿可有合适人选?”
事实证明,踢皮球这种事,不是李阁老的专属,钱阁老对此也深有研究,应声出班道:“李阁老所言极是。辽东总兵、巡抚皆缺,郑国公又新败重伤,军中无主,确需一员威望能力足以服众的大臣前往。然此职责任重大,需文武兼通,魄力与手腕缺一不可。人选……确需慎重。”
说了等于没说,景运帝没时间跟他们扯皮,郑国公是他能想到的最好人选,如今都败了,他一时还真想不出谁有把握,而每耽搁一丝时间,辽东就可能危险一分,那损的可是他的江山。
“陶爱卿,你是兵部尚书,可有合适人选?”
兵部主管天下兵马,原则上天下所有将帅都要受兵部节制,此正是陶誉职责所在,别人能躲,他可躲不了,只能微微沉吟片刻,咬着牙给出个人选:“其奏陛下,或可考虑重新起用原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其镇辽多年,旧部颇多,或能稳定军心。”
李成梁,字汝契, 号引城,辽东铁岭人,其本是朝鲜人,高祖李英,在太宗时自朝鲜内附,因功军功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自此便在辽东扎下了根,李成梁有大将才,出世以来屡立战功,那兀良哈之所以成为残部,就是因为被李成梁反复屠杀所致,其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五,边帅武功之盛,国朝两百年200年来前所未有,论功被封宁远伯,与戚继光素来有南戚北李之说。但与戚继光不同,他威望益隆,便奢侈无度,全辽的商民之利他都揽入自己名下,甚至为谎报军功而杀良冒功,引得朝野哗然。
景运元年,忍无可忍的老太师以其年老为由,罢了辽东总兵之职。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其子李如松如今是宁夏总兵,景运三年刚刚镇压宁夏之乱,而李家在辽东,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样的人被陶尚书翻了出来,也足以见尚书大人与皇帝陛下一样,心中也着实没有合适人选了。
果然话音未落,一直未曾出言的武英殿大学士温玉儒立刻出声反对:“此事万万不可!”
“李成梁虽功劳极大,国朝罕有,然其约束部将不利,致使多有不法之事,家族子弟也多有跋扈之举,正因如此,昔年老太师才将其罢黜,如今岂能再用!”
或许是老李威名太盛,哪怕阁老也不想彻底得罪,温玉儒随后又找补道:“且李成梁年事已高,又返乡多年,锐气已失,绝难当此重任。”
李成梁的事,景运帝知之甚详。
事实上这件事就是景运帝的主意,要是按老太师的办法,是要将李成梁按戚继光旧例调离辽东,可当时的皇帝陛下刚刚接触政务,实在没有耐心做这些算计。
而且李成梁事实上是洪德帝一手提拔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景运帝对先帝是有怨念的,自然怎么也看不上李成梁。
老太师犹豫一番,索性也就依了他,为了安抚李成梁,这才让其子李如松做了宁夏总兵,一来示恩,二来调虎离山,在老太师看来,李成梁七十多了,还能活几年?
没想到老家伙送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