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良接过剧本,封面上印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标志,内容荒诞不经,讲述一个日本士兵“拯救”华国百姓的故事,充满了对日本的美化和对华国的歪曲。
“好,我看看。”何忠良放下剧本,端起桌上的茶杯,“马科长,我初来乍到,对南京的情况还不熟悉,你能不能给我讲讲,这社会教育处,除了我们二科,还有哪些‘重要’的科室?”
马义隆眼睛一转,笑道:“毓良想了解什么,尽管问。要说重要,那肯定是编审处,刚才说过了,还有就是文化运动科,负责组织‘和平反革建国’的宣传活动,跟日本人走得很近。”
“哦,对了,还有一个‘特殊事务科’,不过那个科室很神秘,一般人进不去,据说只是挂靠在咱们处,实际上里面的人都是直接听命于赵正平部长的。”
“特殊事务科?”何忠良心中一凛,这个科室听起来很不简单。
“是啊。”马义隆压低声音,“听说里面都是些‘能人’,负责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比如……监视异己分子,镇压抗日活动什么的。你以后见到他们的人,最好绕着走,那些人可不好惹。”
何忠良点点头,心中已有了盘算。这个“特殊事务科”,很可能就是汪伪政府的特务机构,必须想办法搞清楚他们的底细。
马义隆唾沫横飞地介绍着科室分布,何忠良指尖轻叩着《民俗文化审查条例》,目光停留在“发扬中华固有道德,配合大东亚共荣”的条款上。
这些人不仅要出卖国土,还要窃据“国民政府”的名号,用祖宗的招牌给侵略军当遮羞布。
他抬眼时恰好看见编审处助理抱着一摞“新教材样本”经过,那青年袖口沾着墨迹,正与旁人低声议论:“……这版《历史》连‘九一八’都写成‘地方冲突’,赵部长还说‘符合国策’呢。”
下午的科务会在烟雾缭绕中召开。处长黄持重捧着紫砂茶壶,慢条斯理地念着“行政院密令”:“‘为贯彻和平反革建国方针,各剧院需加演《皇军武德颂》杂剧,每周不得少于三场。’马科长负责落实,佟科长协助。”
马义隆立刻起身,腰杆挺得笔直:“请处长放心,保证完成‘国府’交代的任务!”他刻意加重“国府”二字,目光却瞟向何忠良。
何忠良垂眸应了声“是”,余光却瞥见窗外掠过的日本宪兵巡逻车——所谓“国府密令”,不过是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备忘录换了层皮。
他曾在铃木晴子给的文件里见过原件,连“武德”二字的片假名拼写错误都如出一辙。
散会后,马义隆晃着折扇跟到何忠良桌边:“佟科长,今晚‘得月台’有场‘私人雅集’,几个‘国府’笔杆子都去,聊聊诗词歌赋,顺带……”
他掏出一张印着梅花暗纹的名片:“听说重庆方面最近托人带了些‘新玩意儿’来。”
何忠良指尖摩挲着名片边缘的褪色梅花,不动声色地将名片推回去:“不巧,内子偶感风寒,得回去照料。”
马义隆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旋即又堆起来:“那太可惜了,下次定要补上!”
在汪伪教育部社会教育处任职的日子,何忠良过得小心翼翼。
他每天按时上下班,认真“审查”那些充满奴化思想的剧本和活动计划,偶尔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修改意见”,既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又不让马义隆等人抓住把柄。
马义隆对他似乎越来越“信任”,经常拉着他去喝酒、甚至逛窑子,何忠良总是找借口推脱,实在推脱不掉,就让程沐岚直接杀到办公室,强行接他回家,其他场合也只是逢场作戏,从不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
他知道,这些人看似热情,实则处处监视着他,一旦露出破绽,后果不堪设想。
程沐岚在住处也没闲着,她每天看似洗衣做饭,帮何忠良打理家事,实际上经常悄悄收听重庆和延安的广播,有时候信号好,还能监听南京城内的一些秘密通讯。
“先生。”一天晚上,程沐岚担心地对何忠良说,“我监听了你们处‘特殊事务科’的几段通讯对话,发现他们最近在追查一个‘抗日地下组织’,好像叫‘铁血锄奸团’,已经抓了好几个人了。”
何忠良眉头一皱:“铁血锄奸团?我在新京的时候听说过,是一些爱国青年自发组织的,专门暗杀汉奸和日本鬼子。他们怎么会在南京活动?”
“不清楚。”程沐岚摇摇头,“不过听他们的口气,好像已经掌握了‘铁血锄奸团’的一个秘密据点,准备近期动手。”
何忠良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
“不能让他们得逞。”他低声说,“这些爱国青年都是好样的,我们得想办法帮帮他们。”
“可是先生,我们刚来南京,人生地不熟,怎么帮?”程沐岚问。
何忠良沉思片刻,说:“我明天去趟南京大戏院,看看能不能从《华日亲善》的演出中找到点线索。马义隆说,这个剧目是‘特殊事务科’推荐的,他们的人可能会去现场监视。”
第二天,他以“审查演出效果”为由,来到南京大戏院。
戏院里座无虚席,大多是汪伪政府的官员和家属,以及一些日本人。舞台上,演员们声嘶力竭地表演着《华日亲善》,台下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何忠良却只觉得恶心。
他假装认真观看,目光却在观众席中扫视。很快,他就发现了几个可疑的人,他们穿着便衣,眼神警惕,不时观察着周围的动静,腰间还隐约露出枪套的轮廓,显然是“特殊事务科”的特务。
何忠良不动声色,走到后台,找到剧团团长,假装询问演出情况。
团长是个汉奸,对他点头哈腰,极力讨好。
何忠良趁机问起“特殊事务科”的人是否经常来剧院,团长说他们不仅经常来,还在剧院里设了一个“联络点”,就在二楼的一个包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