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书房内的气氛刚刚因为拉里·芬克关于“死亡螺旋”的分析而凝重起来,桌上的另一部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林恩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留守在LINK唱片的老周打来的。他按下免提键。
“老板!快打开电视!看纽约三台!”老周的声音带着罕见的焦急,这种语气林恩上一次听到,还是在去年萨达姆突然宣布“有条件撤军”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的时候。
林恩心中一凛,立刻拿起遥控器打开了书房里的电视,调到了纽约本地新闻频道三台。
屏幕上,正是鲁道夫·朱利安尼检察长那张棱角分明、充满自信甚至带着几分咄咄逼人表情的脸。
他正站在一排麦克风前,背后是纽约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徽标。
朱利安尼抢跑了!
只见朱利安尼以一副“维护纽约金融市场完整性与公平”的裁判官姿态,声音洪亮地宣布:
“女士们,先生们,鉴于近期索尼公司股价出现的异常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纽约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纽约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决定,即刻对‘索尼股价异常波动事件’展开全面、独立的调查!”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记者们有足够的时间记录,然后清晰地列出了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将涵盖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华尔街机构合谋进行非法做空的行为;第二,是否存在境外资本势力进行非市场性的、旨在扭曲价格的托市操纵行为!”
他甚至还“贴心”地为这场金融风暴点明了导火索,将矛头间接指向了林恩:
“众所周知,此次异常波动的导火索,源于流行巨星、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LINK先生对索尼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提起的高达两亿美元的天价诉讼,以及随后由LINK先生主导的财团对索尼哥伦比亚唱片发出的整体收购邀约。这些事件叠加,构成了本次调查的复杂背景...”
大卫·格芬看到这里,忍不住骂了一句,伸手关掉了电视。
“Shit!这个爱出风头、无孔不入的检察官!他这是把我们都放到火上烤!空头那边会怎么想?SEc会怎么想?他这样各打五十大板,看似公正,实际上会让市场彻底失去方向,加剧恐慌!”
林恩的眼神锐利,迅速分析着局势:“空头一方此刻恐怕会乐见其成。朱利安尼的调查,尤其是针对‘非法托市’的部分,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无论调查最终结果如何,调查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就足以震慑多头,延缓股价的暴力拉升。
他们一定会积极向朱利安尼的办公室提供各种‘证据’,试图把火引向日本资本,甚至...引向我们,把水搅浑。”
事态紧急,林恩立刻通过保密线路,与大卫·格芬和仍在电话那头的拉里·芬克进行了紧急危机评估会议。
三人迅速达成共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统一口径,稳定阵脚。
对外,必须坚决强调他们收购索尼哥伦比亚唱片行为的“商业合理性”和“对美国娱乐业未来投资的坚定承诺”,将自身定位为遵循市场规则的长期投资者,而非短期投机客。
同时,内部法律团队要立刻行动起来,准备好应对可能到来的司法传票或问询。
结束通话后,林恩走到宽大的红木书桌前,上面正摊开着福勒之前提交的《纽约邮报》内容改革计划书。
他的目光扫过上面的关键词:“独家视角”、“深度调查报道”,《邮报》的罢工正式结束,他的改革终于可以开始全面施行,这家媒体的实力和潜力将不可限量。
尽管他一直以来都在尽量避免与朱利安尼爆发正面冲突,之前甚至为此通过‘证人保护计划’的渠道,变相支付了每年数百万美元的“保护费”以求相安无事,但朱利安尼最终还是选择了翻脸。
他这次以“同时调查双方”的姿态高调介入,名义上显得不偏不倚,立刻就能获得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占据道德制高点。
而调查的对象,一边是声名狼藉的华尔街大鳄和庞大的日资背景,另一边则是林恩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政界要人。
成功办下这样一件牵扯极广、影响巨大的金融大案,能极大地提升他作为“反腐斗士”、“犯罪克星”的声望,为他未来竞选纽约市长乃至更高的政治职位铺平道路。
林恩很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
朱利安尼已经公开宣布,绝无可能退缩,否则等于政治自杀。
冲突已然不可避免,他考虑的不能再是修复关系,而是如何有效反击。
他拿起一支钢笔,在“独家视角”和“调查报道”这两个词上重重地画了两个圈,笔尖几乎要戳破纸张。
“大卫,”林恩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格芬非常熟悉的那种光芒——那是猎人在发现新猎物、棋手在找到破局关键时的锐利和兴奋,“我们的朱利安尼检察长,送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你是说?”格芬一时没完全反应过来。
“没错。”林恩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他凭借一己之力,把一场发生在金融云端、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和关注的资本博弈,变成了一场发生在纽约、人人都可以围观、可以品头论足的政治戏剧。
现在,全纽约,乃至全美国的媒体和公众目光,都会聚焦在这件事上。这正是我们推行《纽约邮报》内容改革,打响‘深度调查’和‘独家视角’第一枪的完美战场!”
他立刻拿起电话,打给了正在《纽约邮报》报社的福勒,语气果断:
“告诉安德烈主编,改革的第一项实战任务来了:立刻成立一个特别报道组,由最资深的调查记者和政治评论员组成。
我们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股价涨跌的表面。我们要深度剖析——为什么一个纽约市的联邦检察长,会如此急切地介入一场典型的、应由SEc主导的跨国资本博弈?
他的调查权限边界在哪里?在这场看似公正的调查背后,又站着谁的政治利益和野心?我们要追问,这是否是一次公权力的越界,或者是为了个人政治前途的精心算计?”
放下电话,林恩对格芬说,语气中充满了战略家的自信:“朱利安尼想当裁判?很好。
那我们就让我们的《纽约邮报》,成为解读裁判规则、甚至质疑裁判公正性的首席评论员。
我们要让纽约人明白,谁才是真正想为这座城市做实事、带来就业和繁荣的人。”
他顿了顿,眼中光芒更盛,决定再加一把火:“立刻让福勒联系媒体,宣布一个消息:我对莫特·朱克曼那个‘哥伦布圆环10号’地产项目的投资计划,之前考虑的80层摩天大楼太保守了。
我拉来了唐纳德·特朗普,我们决定翻倍,投资建设两栋对称的双子塔!这将是纽约未来的新地标,是我们对纽约经济信心最直接的体现!”
这一招,既是向市场展示实力和信心,也是在与朱利安尼塑造的“调查阴云”进行正面抗衡,用更具冲击力的“建设叙事”来对冲“调查叙事”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