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寒痹筋挛成痼疾 马衔合桂透骨寒
入秋后的牧马川,寒风裹着霜气,刮在人身上像刀割。村里的老兽医“跛腿李”,年轻时为救一匹坠崖的军马,左腿被冻在冰水里,落下了“寒痹”的病根,每到秋冬,腿就像被冻住的铁条,又肿又痛,屈伸不得,夜里痛得直哼唧,用了多少膏药、喝了多少药酒,都只管一时。
这年霜降,跛腿李的腿疾格外重,膝盖肿得像个紫茄子,摸上去冰凉坚硬,连拄拐杖都费劲。他拄着拐杖来找芎伯,汗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淌:“芎伯,我这腿……怕是要废了!就像被生锈的马衔死死卡住,动一下都像拆骨头。”
芎伯看他舌苔白腻如霜,脉沉迟而紧,知道这是“寒邪深入骨髓,筋脉挛缩”。他想起陶弘景“节状如马衔”的描述,马衔能驯烈马,这马衔草的根茎,环环相扣,定能穿透层层寒气。他取来三年陈的马衔芎藭(陈者性缓而力沉),又抓了桂枝、细辛、独活——桂枝温通经脉,像给马衔加热;细辛散寒止痛,能钻透骨缝;独活祛风胜湿,专走下肢。
“马衔芎藭为君,像一把带钩的钥匙,能撬开冻住的筋脉;桂枝、细辛为臣,像炭火,能融化骨缝里的寒;独活为佐使,像扫雪的扫帚,能把湿寒扫出去。”芎伯一边煮药一边解释,药罐里的药汤咕嘟作响,辛香混着桂香,浓烈得能驱散屋角的寒气。
他给跛腿李喝了药,又用药渣加白酒炒热,用布包好敷在膝盖上。药汤入喉,先是一股热流顺着喉咙往下走,走到小腹,忽然像炸开的火星,顺着腿往下窜,膝盖处的冰凉感渐渐被暖意取代;药包敷在腿上,热气透过皮肉往里钻,像无数小针在疏通堵塞的筋脉。
“松了……松了!”跛腿李喝到第三碗,竟能慢慢弯曲膝盖了,眼里闪着泪光,“这药比火盆还管用,能钻进骨头缝里焐!”连喝半月,他不仅能扔掉拐杖走路,还能帮着看马了,见人就说:“是马衔草救了我的腿!它那节儿,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把冻住的筋脉一节节撬开了!”
阿驹在一旁看着,忽然明白“节状如马衔”的深意:马衔能让烈马低头,这草的节能让挛缩的筋脉舒展;马衔环环相扣,能传递驯马的力,这草的节也环环发力,能把温热之气一节节传到骨头缝里。他在药书的空白处画了一串马衔,旁边写着:“马衔芎藭配桂枝,能透骨散寒,治寒痹筋挛如神。”
第六回 军马染疫传筋痛 芎藭配羌救全军
入冬后,牧马川的皇家马场忽遭“疫气”,几百匹军马接连病倒:先是浑身发抖,后是四肢抽搐,有的还头痛撞墙,兽医们束手无策,马场监军急得要杀人。有人想起马衔村的芎伯能治“筋挛头痛”,监军立刻派亲兵来请。
芎伯带着阿驹赶到马场,见一匹病马卧在地上,前腿抽搐,头往地上撞,眼睛瞪得滚圆,口鼻流着白沫。“这是‘风寒疫气侵袭筋脉’,和人得的‘寒痹’相似,只是来得更猛。”芎伯道,“马和人一样,筋脉挛缩就像马衔太紧,得用马衔草松筋,配羌活、防风驱疫。”
他让阿驹按“一人一马”的量配药:马衔芎藭为主,加羌活(祛风胜湿)、防风(解表散寒)、生姜(温胃散寒),大锅熬煮,晾温后给病马灌服。药汤入喉,病马起初挣扎,过了半个时辰,抽搐竟渐渐停了,能抬起头来喝水了。
监军又惊又喜:“这草连马的病都能治?”芎伯道:“草木不分人畜,只看气血筋脉。马衔能控马,这草能调马的气血,它的节状根茎,正好合马的筋骨纹理,药力能顺着筋脉走,一节节松下去。”
连灌三日药汤,病马竟好了大半,没病倒的军马,也喝了预防药汤,疫气渐渐平息。监军要重谢芎伯,芎伯只求他别让士兵滥挖衔石崖的马衔草:“这草长得慢,挖一棵少一棵,得留着给后人用。”监军答应了,还派了两个士兵守护衔石崖,不许外人乱挖。
消息传到军营,将士们都知道了牧马川有种“马衔草”,能治坠马后的筋痛、风寒引起的头痛,纷纷托人来求。芎伯让阿驹教他们炮制之法:“新鲜根茎切片,用酒炒过,能增强温通之力;若是晒干的,用酒泡七日再用,力更足。”
阿驹在药书里写道:“马衔芎藭,人畜通用,其节如马衔,能通筋脉,酒制后力更猛,如快马加鞭,直达病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忽然觉得,这草的名声,已经像脱缰的马,跑出了马衔村。
第七回 南客寻药考名称 节状如衔证古籍
开春后,一位身着锦袍的南客骑着驴来到马衔村,自称是从建康来的学者,姓陶,听闻这里有种“马衔草”,能治筋挛头痛,特来考证。
芎伯引他到衔石崖,南客见那马衔芎藭的根茎,节状分明,褐皮上的环纹像一串小铁环,惊叹道:“果然!果然如古籍所载‘节状如马衔’!”他从行囊里取出一卷书,正是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手稿,指着其中一句:“芎藭,一名马衔芎藭,因其根茎节状如马衔,能通筋络,如马衔控马之行。”
南客说:“我祖父着书时,曾听闻北方有种芎藭,形态奇特,能治筋挛,却未得亲见。我寻了三年,才找到这里。”他仔细观察马衔芎藭的生长环境:“石缝多,土性坚,难怪根茎能长得如此坚韧,节状分明——天地造物,早已把药性写在形态上了。”
芎伯请南客喝马衔芎藭汤,配了些当地的蜂蜜,辛香中带着甜润。南客喝了,赞道:“此汤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既能醒神,又能舒筋,难怪能治头痛。”他又问起村民的用法,听芎伯讲了春采叶、秋挖根、酒制增强药力的法子,感叹:“民间实践,比书本更鲜活!我祖父说‘节状如马衔’,你们却把这‘马衔’的力用到了极致,这才是真正的医道。”
南客临走时,给了芎伯一卷《神农本草经》,说:“书中言芎藭‘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与你们用马衔草的法子,一字不差。这草的名字,该叫‘马衔芎藭’,既合形态,又显药效。”
芎伯把“马衔芎藭”四个字刻在药庐的木牌上,阳光照在上面,木牌的纹理竟和马衔芎藭的根茎节状有些相似,仿佛天然生成。
第八回 马衔声名传南北 芎伯授艺续薪火
又过了十年,马衔芎藭的名声传到了南北各地,不仅医者来求药,药商也来收购,马衔村渐渐富了起来。芎伯老了,背驼了,却依旧每天去衔石崖看马衔草,阿驹也成了村里的“小马芎”,接过了药庐的担子。
这年清明,阿驹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衔石崖采药,教他们辨认:“看这叶,羽状复叶,叶背带白绒毛,是真的;看这根,节状如马衔,断面有油点,辛香冲鼻,才是好的。”他还教他们采收的规矩:“秋分时采,此时根茎最饱满,节最分明;采时留三分之一,让它能再长;挖出来的根,得带着土,用麻布包好,不然油点会瘪,香会散。”
有个从洛阳来的医者,带着一个“筋挛”的病人,病人双手像鸡爪一样蜷着,不能伸展,说是得了“中风”。阿驹用马衔芎藭配天麻、全蝎——天麻平肝潜阳,全蝎通络止痛,马衔芎藭行气活血,三者相配,像给蜷缩的筋脉松绑。病人喝了药,又用药渣熏手,三个月后,手竟能慢慢伸直了。
洛阳医者惊叹:“我在洛阳用芎藭,却没这般效力,难道你们的马衔芎藭更胜一筹?”阿驹道:“不是草胜,是用法不同。我们依着它‘节状如马衔’的性子,配药时讲究‘一节通,节节通’,像解马衔,得一节一节来,急不得。”他还把芎伯留下的药书给医者看,上面记着各种配伍:治头痛配白芷,治痹症配桂枝,治中风配全蝎,条条都离不开“节状如马衔”的道理。
这年冬天,芎伯无疾而终,临终前,他握着阿驹的手说:“这草……就像牧马川的马,得懂它的性子,顺它的劲,它才会帮你。记住,医人如驯马,用药如用衔,得让气血自己跑起来,不能强拉硬拽。”
阿驹遵着芎伯的话,把马衔芎藭的种植、炮制、配伍之法,刻在村头的石碑上,碑上还刻了一串马衔,和马衔芎藭的根茎图,旁边写着:“马衔芎藭,节状如衔,能通筋络,能活气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天则灵,违天则废。”
许多年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流传天下,“马衔芎藭”的名字被载入典籍,而牧马川的马衔村,依旧有人种马衔草,用马衔草,他们或许不知道陶弘景,却记得村头石碑上的话,记得那串像马衔的根茎,如何一节一节,把病痛从人的身体里赶出去。
结语
马衔芎藭的故事,是一部“形态喻药效”的活教材。从陶弘景“节状如马衔”的记载,到牧马川的民间实践,这株草木用它的根茎形态,诉说着“通经活络”的密码——马衔控马之行,芎藭调人之气血;马衔环环相扣,芎藭节节发力,恰合中医“筋脉如河,气血如流,瘀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至理。
春采叶以散风,夏收茎以化湿,秋挖根以活血,冬藏药以固本,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辛温行气,入肝走筋,合“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之法;与桂枝相须以散寒,与全蝎相使以通络,显“七情和合”之妙。它的“节状如马衔”,不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古人“观物取象”智慧的结晶——从草木形态悟治病之理,从生活经验得用药之法,这便是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
赞诗
牧马川头马衔草,节状如环藏妙道。
能松筋挛解头痛,可透骨寒驱湿痹。
春叶夏茎秋采根,配伍和合显神效。
陶公笔下名千古,民间实践更昭昭。
尾章
如今的药圃里,川芎依旧被称作“马衔芎藭”,尤其是在北方,医者们看到它环环相扣的根茎,便会想起“通经活络”的功效。《本草纲目》里,李时珍引陶弘景语,特意注明“马衔芎藭,节状如马衔,尤善治筋挛头痛”,让这株草木的形态与药效,永远刻在了典籍里。
而牧马川的马衔村,石碑上的字迹虽已模糊,却仍有人能认出那串马衔和根茎图。村里的老人会给孩童讲芎伯的故事,说他如何用像马衔的草,治好一匹匹烈马、一个个病人。孩童们似懂非懂,却会在清明时,跟着大人去衔石崖,看那刚冒头的马衔草,看它的羽状复叶在风里摇曳,像无数只小手,在抚摸着这片曾被筋痛困扰的土地。
这便是传承:草木的形态会老去,典籍的纸张会泛黄,但那些藏在“节状如马衔”里的智慧,那些“观物取象”的顿悟,那些“一节一节松筋脉”的耐心,会像牧马川的风,永远吹在时光里,吹在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