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最终还是捏着鼻子,当上了“创世纪中心仓储部主任”。
这是叶凡给他安的头衔,听起来像个官,实际上就是个管钥匙的。
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个小本子,跟在德国专家和孙卫东的工人后面,登记那些从集装箱里搬出来的,他连说明书都看不懂的设备。
这对心高气傲的张涛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他想发作,却找不到由头。
叶凡对他客气得过分,每天见了面都“张主任”长,“张主任”短,还特意交代食堂,每天给张主任多加一个荷包蛋。
这种温柔刀,杀人不见血,比直接的冲突更让人憋屈。
王建功来看过他两次,每次都被叶凡拉着,热情洋溢地参观“张主任”管理得井井有条的仓库,听着叶凡对张涛工作的高度赞扬,王建功一肚子火气愣是没地方发,最后只能黑着脸离开。
他派来的这枚钉子,非但没能插进对方的心脏,反而被人家当成门神,贴在了仓库大门上。
张涛当然不甘心。
他试图拉拢中心的工人和技术员,想从他们嘴里套出些核心技术信息。
可孙卫东带来的那帮江城老乡,一个个都跟闷葫芦似的,除了干活就是吃饭睡觉,根本不搭理他。
而林涛手下的那些年轻知识分子,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几分同情和戏谑。
至于德国专家?
他们只认叶凡和孙卫东,张涛用他蹩脚的英语上去搭话,人家礼貌地笑笑,转身就走,一句话都懒得多说。
几天下来,张涛非但没捞到半点油水,反而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成了整个研究所里最大的笑话。
“姐夫,那个戴眼镜的‘张主任’,好像不太开心啊。”晚饭时,柳如霜一边啃着鸡腿,一边没心没肺地说道,“我今天看他又在仓库门口唉声叹气,头发都掉了好几根。”
柳如雪嗔怪地看了她一眼:“就你话多,快吃饭。”
叶凡笑了笑,给柳如霜夹了一筷子菜:“不开心就对了。鱼要是进了油锅还活蹦乱跳的,那还怎么煎?”
他要的,就是让张涛这条鱼,在温水里慢慢煎熬,让他和背后的高建军,都觉得大局已定,觉得他叶凡已经被这些官僚主义的手段给困住了手脚。
明面上,整个研究所的进度,似乎真的因为张涛的“监督”而慢了下来。
叶凡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陪着张涛开各种“设备安全管理会”、“仓储防火防盗责任会”,写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报告。
孙卫东的生产线改造,也因为要不停地配合张涛的“盘点”,三天两头停工。
张涛看着这一切,心中的郁结之气,终于消散了不少。
他开始频繁地向王建功汇报,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王司长,情况已经基本摸清。那个叶凡,就是个会吹牛皮的空架子,没什么真本事。核心技术我看过了,就是一套改进的浮选法,没什么了不起。只要设备到位,我们部里的七零二所,三个月就能仿制出来。”
“整个中心管理混乱,任人唯亲,全是他自己带来的乡下人。我看,只要再加点压,不出一个月,他自己就得垮。”
这些报告,像雪片一样,层层递上,最终都汇集到了高建军的办公桌上。
高建功看着这些报告,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到底还是个毛头小子,沉不住气。”他端起茶杯,冷笑一声,“我还以为他有什么通天的本事,原来也不过如此。等他把德国人的设备全都弄进来,调试好,也就是我们收网的时候了。”
他已经想好了,到时候,一纸调令,以“管理不善,浪费国家资源”为由,将叶凡调去某个清水衙门养老。
再让王建功和张涛顺理成章地接管整个中心,把这个能下金蛋的鸡,彻底变成高家的私产。
然而,他们谁都不知道。
当夜幕降临,整个研究所都陷入沉寂之后。
在园区最深处,一栋由柳如雪亲自设计,从外面看只是一个普通仓库,内部却别有洞天的秘密实验楼里,灯火通明。
这栋楼的供电,走的是独立的地下电缆。
墙壁,用的是加厚的隔音材料。窗户,是单向透视的特种玻璃。
这里,才是“华夏创世纪”真正的心脏。
此刻,孙卫东、林涛,还有几个最核心的技术骨干,正围着一台刚刚由德国专家和他们联手组装起来的,散发着金属冷光的精密仪器。
“曝光时间,0.5秒。能量强度,百分之七十。开始!”
叶凡站在控制台前,冷静地下达了指令。
孙卫东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启动按钮。
仪器发出一阵轻微的蜂鸣声,一道幽蓝色的光束,瞬间亮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透镜和掩膜版,精准地投射在一块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地盯着显示器上的数据变化。
他们在做的,是光刻。
是那个后世卡住了整个中国脖子,被誉为“现代工业之母”的,最尖端的技术。
叶凡提供的,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石英提纯技术。
那只是一个敲门砖,一个诱饵。
他真正给克虏伯画的大饼,是半导体,是芯片,是一个远比钢铁和化工,庞大万倍的未来市场。
而这台简陋的,几乎是靠孙卫东用天才般的技艺和德国专家带来的核心零件拼凑起来的紫外光刻机原型,就是他实现这个野心的,第一步。
“数据出来了!”林涛的声音都在发颤,他指着屏幕上那清晰的电路纹理图像,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线宽……线宽达到了5微米!天哪!我们……我们成功了!”
5微米!
这个数字,在1978年的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国内最先进的水平,还在10微米以上苦苦挣扎。
这意味着,他们一夜之间,就跨越了将近十年的技术鸿沟!
孙卫东一屁股坐在地上,黝黑的脸上,泪水和汗水混在一起,这个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未曾低头的钢铁汉子,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
叶凡走过去,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哭什么?这只是开始。”他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眼神亮得惊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又过了半个月。
张涛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他将自己这段时间搜集的,所有关于“创世纪中心管理混乱,技术停滞不前”的“证据”,整理成了一份洋洋洒洒数万字的报告,交给了王建功。
“王司长,可以收网了。”
王建功拿到报告,如获至宝,立刻呈送给了高建军。
高建军看完,大笔一挥,批示道:“情况属实,触目惊心。建议由冶金部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中心进行全面整顿!”
一纸批文,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眼看就要砸向西郊那片破败的院落。
高建军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甚至已经开始盘算,该如何瓜分克虏伯这条大鱼了。
就在这时,桌上的红色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是他的秘书打来的。
“首长,请您立刻打开电视,中央新闻台!”秘书的声音,带着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慌乱。
高建军皱了皱眉,不情愿地打开了办公室里的电视机。
屏幕上,正是一场规格极高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用中德两国文字写着——“华夏创世纪-克虏伯集团联合技术成果发布会”。
科学院的领导,外事部门的领导,还有几位他只在内参上见过的军方大佬,赫然在列。
吴建国满面红光地坐在第一排,腰杆挺得笔直,活像一只斗胜的公鸡。
而站在发布台中央,侃侃而谈,吸引了所有闪光灯的,正是那个他以为已经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年轻人——叶凡。
“……我们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微米制程紫外光刻机。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核心设备制造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轰!”
高建军的脑子里仿佛有颗炸弹炸开了。
光刻机?
5微米?
这怎么可能?!张涛的报告里,明明说他们连石英砂的生产都磕磕绊绊!
他看着屏幕上,叶凡身边那个一脸骄傲的德国老人,不正是克虏伯的传奇人物,海因里希·冯·施泰因吗?
再看自己办公桌上,那份墨迹未干的,声称叶凡“管理混乱,技术停滞”的报告,此刻看起来,就像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个能让他身败名裂的,愚蠢的笑话。
“咔嚓!”
高建军手中的紫砂茶杯,被他生生捏成了碎片。
滚烫的茶水混着鲜血,从他的指缝间滴落,他却浑然不觉。
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视屏幕上,那个从容自信,仿佛掌控着整个世界的年轻人。
他知道,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