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
部分早熟的西瓜已经已经熟了。
宋老板带来了一个马车车队进到了西瓜庄子。
宋老板第一次看到庄子上的瓜地。
他看着满地圆滚滚的西瓜,兴奋得手舞足蹈。
他像是十分不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
一下摸摸这个,一下敲敲那个。
“寒瓜啊,这么多寒瓜啊,每棵寒瓜苗都能结出寒瓜来呀!”
“这棵瓜苗竟然有两个瓜,诶,好多苗都结出两个,还有三个的......”
“这瓜地丰收的场景,真是太令人喜悦了,今天回去,我都能多吃几碗饭!”
明玥笑道:“多吃几碗饭算什么,多吃几个瓜,才算豪横!”
宋老板呵呵笑着:“那是,从前切一个瓜都要斟酌着来,不舍得。现在有这么多瓜,我可劲儿切了。”
庄农们根据明玥教授的方法,把熟瓜摘了出来,堆放在一起。
这一次,早熟瓜有两种。
宋老板各拿一种瓜切了看。
一种个大皮厚籽少甜度适中,大的能有二十来斤。
一种个小些,皮厚,籽多些,但是甜度非常高。
宋老板一手拿着一片瓜。
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
西瓜汁糊了满嘴。
他乐呵呵笑道:“我更喜欢这黑皮个小的,更红更甜。可惜瓜瓜籽太多了,吐籽有些麻烦。”
他惋惜道:“要是这两种瓜的长处能均和一下就好了,又大又甜籽又少!”
明玥笑道:“后头还有十来种不同的瓜种呢,兴许有一种就是您说的这种,就算今年没有,说不定明年能有。”
明玥目光看向不远处一块2亩的试验瓜田。
明玥说了,那里的瓜不卖,要留着留种的。
宋老板当然没什么意见。
当初说好了,种瓜的事全权交给明玥,他不管也不插手,只要到了寒瓜季,他能有寒瓜卖就行。
......
宋老板带来了他的账房先生,摘的西瓜,全部现成称重,现场登记
明玥也带来了帮手林智,也跟着计数,带一份数据回去。
合伙嘛,就是这样,对收成数据,要双方都有数才行。
接下来,就是西瓜的销售了。
20亩地瓜地,大几万斤的西瓜。
靠明玥,根本没办法保证在西瓜在西瓜熟烂之前完全卖出。
宋老板有自己的渠道,不仅在本县卖,还可以快速运往周边县或者府城。
渠道广了,售价才才不至于贬值。
宋老板这才拉了满满8辆马车的西瓜走。
在走之前,他特意跟明玥说了一句,这次他们合作,批发售卖的价格,相对于去年明玥卖给宋老板的价格可能会有所降低,再加上运往外地有损耗,让明玥心里有个数。
交情归交情,生意归生意。
双方合作,就要要提前把出现的坏情况说清楚,免得后续引发纠纷,再伤了和气。
对此,明玥表示理解也认同。
只要最后,拿到的钱,不是比她预算差得太多,她都能欣然接受。
.......
瓜地收了两批瓜后,就到了夏收夏种时节。
村里人先忙着夏收。
明玥在村外的16亩田,是县令大人派人来收割,脱粒,晾晒,然后过秤的。
明玥想插手都不行,然后亩产四石半的数据,震惊了所有人。
在没有收割之前,光看长势都知道明玥家的亩产必定会比村里人的都高,但是大家不知道竟然能高出那么多。
村里人的水稻,在有新的沤肥法加持下,亩产也只有三石多一点的亩产。
明月的,比村民们的要多出一半之多。
称重这天,县令大人早早来到明玥家的晒谷场。
要当场见证新的高产稻种的诞生。
他不是空手来的。
他带了一筐大概五个西瓜来。
村民们看到那么大,那么多的西瓜,一个个惊叹连连。
县令说等称完重,确定完亩产,只要能达到或者超出县令的预期,他就现场切瓜,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份!
只是,明玥看着县令带来的那些瓜,她看着怎么那么眼熟呢。
仔细一辨认,嘿,可不就是她西瓜庄子上产的那些瓜!
......
县令预期中的亩产是,4石。
现在整个大雍国,一亩良田,水稻的最高亩产,只有3石。
要是明玥这里的水稻,能达到4石的亩产,那将是能轰动全国的存在。
县令不止只在一旁观摩,还亲自上场看称,报数。
旁边的主簿,县丞,司农官,税吏负责记数和见证。
粮食一袋接着一袋,终于称完了。
最后到了算总是的环节。
这边,县令报数的时候,村长也让村里的孩子们在一旁记数了。
还有好几个孩子,直接拿着明玥发的那些炭条用阿拉伯数字记在地上。
等大家开始算总数的时候,孩子们在地上写写画画一阵,竟然很快得出结论。
虽然不一定都比善于敲键盘的主簿算得快,但是基本都算得准确。
县令大人看到这一幕,十分震惊了。
“你们村,竟然有那么多的孩子会算术!”
村长笑呵呵道:“我们村可是有村学的,先生还是一位秀才公!”
县令不禁给村长竖起了大拇指。
......
不知道是为了烘托气氛还是什么,总之,县丞大人是最后一个算完的。
他算完后,跟所有参与算数的人,对了一下数据,确定没有问题后,他把最终的数据交给了县令大人。
县令大人当场宣布,明玥家的16亩新稻种的亩产,竟然达到了4石半!
比全国最高水平还多了1石半的收成!
.....
县令激动得要绕着明玥家的晒谷场转圈圈。
最后,明玥家的这批稻子,被县里以高于市价3文钱的价钱,全部买回去当粮种拿去推广了。
看着县令的车将明玥今年夏收得到的水稻都拉回去了。
村民们有一些惋惜,这么高产的粮种,不能留在他们村,给他们当粮种。
明玥也是惋惜的,她原本的设想是,这一季的水稻收割后,先匀一些给村里人,先在村里普及了,等秋收的时候,全村大幅度增产,到时候引得里正和县里大人的注意,全村得到嘉奖,她这个小小农女,就不用太过引人注意,出太大的风头了。
唉,事与愿违,谁让县令提前发现了她家的水稻呢。
好在,明玥庄子上的水稻,因为品种太杂了,而且平均亩产,肯定没有外面种的那些高,所以县令压根看不上,明玥这才得以保留。
不然,之后的夏种,明玥没有杂交稻种,又得种回低产的本地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