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代表着王直会因此让步。王直又劝道:“大丈夫做事,必须舍得牺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干革命的解放军人不能怕死。既然自己的性命,都可以随时付出。那些个亲人又算什么?”
虽然王直觉得自己这番话里的道理,确实有问题,但为了劝慰这个过于感情用事的干儿子,也顾不得许多了。
王滶顿时稍离了开去,瞪大眼睛,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愣愣地盯着王直。的确王直所说的话,太叛逆了。老母、妻儿是能让随意送命的吗?
要知道古代的传统道德理念里“忠孝节义”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大义,舍弃妻儿,尚能说得过去。古往今来,类似的例子很多。但老母却是万万不能的,全因辈分在上。
王直也觉得自己说得过于严重了,拍拍王滶的肩膀说:“革命志士,不能拘于小义。亲人固然重要,但她们能够有机会为革命事业牺牲,未尝不会觉得是种荣幸。”
王滶已经彻底听明白王直的意思了,连忙退了几步,又给跪上了。一边嚎哭,一边磕起了头。说着:“义父在上,可怜我一直漂泊在外,未能给老母尽孝。如今她遭逢大难。您可不能放任不管。”
王直面色一冷,凛然相斥:“全怨你太傻,明明知道我解放军和大明已经势不两立。就早该将亲眷,一道接出海外。若是你的母亲、妻儿,已经在扶桑,还会出这种事?!”
确实现在解放军里的弟兄们,很多都是从大明携家带口,撤出来的。而高层干部更是如此,至亲一个不漏。既然反出大明,远走海外,何必还要冒着绝大风险和诸多不便,将家人留在那边。
依王直的想法,如果他是真正的大明人,有亲眷留在那边,早就把整个九族的人都一个不剩地给接出来。毕竟为首造反,是诛九族的大罪。可王直是从500年后穿越过来的,在这边,无父无母,更无亲族。倒少了这种麻烦。
只是想不通,为什么这王滶就这样傻,连老母妻儿都能丢在大明呢?连自己这个脑子不太好使的人,可是都能轻易想到后果呀。
王滶听得义父王直如此说法,明显对自己的亲人,毫不在意。当然更不会答应明朝的招安。说起来,义父和自己的亲人,名分上也该一家亲才对。自己的老母,排论起来吗,也该是王直的“干夫人”。
虽然世上没这种说法,但理就在那里。王直不答应招安,就是把亲人往死路上逼。“为革命牺牲的大义精神”固然没有错,但把亲人也算在里边,是不是残忍了些。所以王滶根本不服气,甚至觉得“干的”毕竟不是“亲的”。若是真的一家亲,王直绝不会不管不顾。这次如果是王直的亲夫人、亲儿媳、亲孙子,落入了胡宗宪的手里,他肯定会答应招安。
但是王滶还是想错了。以“革命志士”的崇高标准来指导思想的王直,根本不能以寻常世俗的观念来揣测。即所谓的“小人之心,难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