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若有所思,但也仅此而已。
后来,丰臣秀吉聚集了全日本自己能够征调到的所有海船和士兵,进攻高丽。共计大小海船约700艘,士卒20万。
靠着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初时,倒也进展迅速,一度占领大半个高丽。但高丽和大明猝不及防也是主因。当明军进入高丽支援后,形势开始扭转。
当丰臣秀吉进犯高丽后,高丽临危任命李舜臣为海军大将,应对丰臣秀吉的来犯。李舜臣从民间招揽了很多解放军旧部,一道对抗丰臣秀吉。仿照解放军的模式,改革军队。不仅大制枪炮,还造起许多铁甲龟船。
这种船,最初是东海龙王陈思盼发明的。丰臣秀吉可是印象深刻,当年曾因为这种船,差点死在大明的东海。
这种龟船,船身低矮,包被铁皮,可防枪炮,以划桨为动力。此船怕大浪,不适合远洋航行,却异常适合近海搏杀。要说这种船,解放军也有。但解放军从日本远道而来,自然带不上。松冈则方在1578年对付毛利水军时,就曾重造过。
丰臣秀吉一见此船,便知道高丽军中定有故人。于是大肆宣扬,自己进军高丽,是为故“日本王”报仇。希望那些解放军旧部们,能从大义,识大体,弃暗投明,但完全没有收到效果,却激起了更大的反击。
丰臣秀吉在高丽的攻势完全受阻。在实战中,李舜臣发现了龟船弱点,进行改进。改进后的“龟船”长30多米,宽3米多。加大变高后的船体可多存淡水、粮食,适合长时间、远距离航行。外包的铁板装上密集的铁钉,使敌人在接舷战时无法攀登。船头增设一个大龙头,上设两个炮眼,在行进中船内可焚烧硫磺等物,烟从龙口喷出,可以起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作用。船身四周凿上很多炮眼枪眼,便于士兵在船内敌人发射火力。
经李舜臣改造后的龟船马上投入成批生产,给丰臣秀吉造成了很大麻烦。海军接连不断地出现失利。水陆并进的计划,宣告失败。而陆军在大明和高丽联军的压力下,也出现较大失利。丰臣秀吉被迫缔结和约,并退兵返回日本。
1596年,大明的议和使者来到日本,觐见丰臣秀吉。丰臣秀吉非常高兴,设宴进行款待。但当使者宣读文书,丰臣秀吉才知道,所谓的议和竟是册封。而大明对丰臣秀吉的封号,竟是“日本王”。
丰臣秀吉虽然进攻大明失败,但毕竟心愿已了,本就生了议和之心。但这次的册封无疑捅到了秀吉的痛处。“日本王”原是王直自封的称号。丰臣秀吉不禁勃然大怒,想起哥哥王直原本已在日本称王,投降了大明,反遭杀害。并且也认为如果自己真领了这么个封号,完全对不起王直。于是想当场杀掉大明的使者,受到手下阻止,便改为驱逐。
因受此事刺激,丰臣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高丽,但依然遭受失败。
两年后,丰臣秀吉郁郁而终。临死前,招来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信将领,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丰臣秀吉进攻大明,取道高丽,根本就没存多少胜心。一败之后,反倒觉得受了解脱。于是便好好地退兵了。只是没想到,大明实在欺人太甚。为了心中恶气,又二次进犯高丽。明知必败,也要再战一回。
丰臣秀吉不禁感叹,若是自己内心真想赢,或许就会把进攻的地点,还是放在大明的江南。直到在高丽受了一次大败,才知道,自己心里其实是想输一场。
原来丰臣秀吉潜意识里,还是受了王直“统一日本后,投降大明”这个遗训的深刻影响。根本就不想真的战胜大明,而违背了王直的意愿。但精神上已发生分裂,不去攻打大明,报仇雪恨,又觉得实在不可忍受。便还是去了,而且先打了高丽,而不是正确的江南。
丰臣秀吉死后,又过17年,德川家康打败包括丰臣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在内的所有对手,再次统一日本。
垂垂老矣的德川家康丝毫没有半点喜悦,暗自说道:“大哥、二哥、三哥都早死了,只剩下我这个弟弟还活着。该是我完成大家共同志愿的时候了。统一日本,再投降大明。”
德川家康秘密派出使者,前往大明北京称藩求降,说明是当年“日本王”留下的遗愿。大明随即回派使者来到日本,册封德川家康为“日本王”。
德川家康虽然一心投降大明,但却出人意料地实施起海禁。除长崎外,一律禁止对海外的往来。并于之前,还下达过禁教令。
德川家康的内心里,其实是对海洋和基督教,都有很深成见的。在他眼中,正是这两样东西,改变了二哥织田信长,使他走上不归路。而二哥的死,也直接导致了大哥和三哥的悲剧人生。在德川家康快至老死之时,终于不再忍耐,做出了符合心意的选择。
德川家康还召见了两派鬼武者的代表,表彰鬼武者长期以来对于解放军事业的支持。四兄弟在征服日本的过程中,都从鬼武者处得到过助力。
德川家康撮合两派鬼武者复合,并以自己对武士道及人生的感悟,对这个组织赐名“忍”,还告知了含义——“忍道胜天,忍者无敌”。接着德川家康对忍者进行了封赏。
德川家康这么做,都是为了践行当年二哥织田信长给予鬼武者的承诺。
没过多久,德川家康便过世了。他坚忍一生,忍住了一切,甚至包括死亡。直到完成心愿,才肯安然离去。这年已是1616年。
这回总算到了真正的大结局——真的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