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招安,可不一件小事。这直接关系到解放军的战略走向,甚至是存亡大计。“东进图强”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利抉择。但是王直现在却变了主意,西去大明,接受招安。不仅个人的命运,变得凶险难测,而且连带使得解放军队伍同样前途未卜。
但王直觉得有必要这么做,不单是为了“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解放军“东进美洲”之后,可以从大明调送人口,去搞殖民开发。王直是傻瓜,因此他不太擅于变通。而不是像某些人,习惯于口头上义正言辞地表态,而实际作为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既然王直重新下了决心,那么很快整支解放军主力都因这巨大战略调整,而牵动起来。战士们是否跟随前往大明,全凭个人意愿。不想去的,可以先留下。
王直这么做,其实是在预备后手,毕竟“改革开放”只是先期目标。日本,解放军还是要来的;美洲,解放军也还是要去的。解放军东进的意图并未改变,仅仅是推后而已。不想现在过去大明的战士们,未来就可以是东进的骨干力量。
在王直的眼中,这些人反倒更忠诚。相比之下,吵着嚷着,要回大明,接受招安的王滶及其同伙,在王直看来,是革命的败类,属于最不忠诚的份子。正好,趁着招安,把他们都弄到大明去,省得最终影响革命大计。
其实王直也非常清楚一点。那就是去了大明之后,自己有可能再也来不了日本。因为这趟招安之旅,异常凶险,很可能自身不保。若是丰臣秀吉此前,没有大举攻明。情况应该可以好上许多。就如今解放军与大明双方之间这种敌对局面,前往应召,后果极可能不堪设想。
但为了“改革开放”大计,更为了后续的“东进图强”,王直只能舍身犯险了。
若是随便换一个聪明人,站在王直的立场上,肯定不愿再去大明。但王直是傻瓜呀,而且是真正爱国的那种傻瓜。
驻守东京附近的解放军主力预备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下候命;另一部分南下长崎,经由那里,转去大明。解放军难得控制了日本,革命果实不能轻易舍弃。因形势需要,只能先做此调整。
但在去往大明应召之前,王直还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便是回去尾张,同那边的亲人、兄弟都道个别。因为也许便是永诀。
既然义父王直已经答应招安,王滶倒也不再为难,重新给了自由。王直单独召见了河尻秀隆,向他交代后事。
河尻秀隆甫一见王直,就跪地不起,痛哭认罪。说着:“都是我屡犯糊涂,加之保护不周,才让主上受了如此委屈。”
王直连忙上前将之扶起,劝道:“你不必自责,算起来,我身边的人属你最忠心。”是啊,似乎已经有太多的人,纷纷背叛了王直。早先织田家的亲人和臣下们姑且不算,如今大哥、三弟、义子、洋人和盟友也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