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的“三王之乱”随着杭州城的兵不血刃而迅速平定之后,崇祯皇帝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立刻班师回朝。
他依旧坐镇于南都金陵,并在此地,颁下了一道道足以让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版图,都为之彻底改变的、石破天惊的圣旨!
——自即日起,永久废除自永乐朝以来,已实施了长达二百余年的“两京并制”!
——南京六部及其下属所有衙门,以及南京都察院、国子监、大理寺、翰林院、通政司等所有与京师重复设置的部院,尽数……裁撤!永不再设!
伴随着这道废黜圣旨而来的,一场更大规模、血腥的政治大清洗由此彻底拉开!
由西厂提督曹化淳、神武军指挥使周经武、以及南京守备兵马联合组成的“清剿”大军,如同梳子一般,将整个南直隶地区,来来回回,梳理了数遍!
短短三日之内,仅在南京一地,便有数百名五品以上的、与之前“三王之乱”或“钱谦益谋逆案”有所牵连的旧官僚,被从家中逮捕!罪重者,或被抄家灭门,或被充军发配,甚至……有数十人,在未经任何审讯的情况下,便被以“负隅顽抗、意图不轨”的罪名,直接处决于街头!
一时间,整个南京城,再次陷入了一片血色的恐怖之中!那些曾经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旧官僚阶层,几乎……被连根拔除!
在将旧有的官僚体系,以一种近乎于“推倒重建”的方式,彻底砸碎之后,崇祯皇帝(朱铭)又立刻着手,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也更为高效的南京政体!
他下旨,在原先的南京镇守太监府邸,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南都留守司”!用以取代旧六部的所有职能!
这“南都留守司”,下设三个最为核心的分部,分别管理:
军政(负责整个南直隶地区的城防、治安、以及军务协调);
民政(负责地方行政、民生、教育、以及司法等所有社会事务);
税收(负责整个江南地区的财政、赋役、商税、盐务等所有经济事宜)。
同时,又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了各类更为细化的、也更为务实的功能性衙门,如:负责为军民提供免费医疗的“惠民药局”、负责赈济灾民的“施粥厂”、以及隶属于京师工仗局的“工事分局”和“火器分局”等等。这些新的机构,其目的只有一个——服务于民生与军工!
对于这些新机构的官员提拔,崇祯皇帝也制定了全新的机制:优先录用那些在之前的动乱之中,表现尚可、且有实绩的旧官僚;若有不足,则一律由京师吏部,统一从北方各省,调派那些经过了严格考核、且忠诚度更高的官员,前来补缺!
而这新设立的“南都留守司”,其管辖范围,也被严格限定于南京城之内!绝不得干涉应天府之外,其余州县的任何政务!
紧接着,崇祯皇帝又下达了一道更为激进、也更为彻底的旨意——撤销“南直隶”这一沿袭了二百余年的行政建制!
他将原南直隶下属的十四个府,尽数拆分、降格!
曾作为“建武”伪朝首都的杭州府,直接降为散州,并入京师顺天府,由北京朝廷直接管辖!
位于江北的徐州府和淮安府,则被降为直隶州,统一划入山东布政使司!
位于长江西岸的庐州府和安庆府,同样被降为直隶州,划入湖广布政使司!
而那曾作为太祖龙兴之地的凤阳府,则被改为“中都府”,其“中都”的特殊建制,亦被彻底撤销!
在兵权方面,南京城及其周边的所有防务,则被尽数交由神武军负责!周经武,不仅担任神武军指挥使,更兼任了“南都留守司”军务分部的最高主事!
在这场大刀阔斧的、近乎于“外科手术”般的政治与行政改革之中,西厂的权势,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曹化淳借着此次“清剿江南”的大好时机,在皇帝的默许之下,于江南各处重要的州府,皆设立了西厂的分署和秘密据点!
他更是建立起了一套名为“天令”的、由信鸽和快马组成的、高效的独立情报系统!无数身着青衣的西厂番子,如同幽灵般,行走于江南的各个角落,监视着所有官员的言行举止。他们所到之处,地方官员无不闻风丧胆,人人自危!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铁血帝王,将要用这股肃杀之气,将整个江南彻底“净化”之时,他却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竟在行宫之内,亲自接见了那位因着《国榷》一书而名满天下的布衣史学家——谈迁。
崇祯皇帝在见到这位因战乱流离而显得有些清瘦、但眼神却异常明亮的老者之时,竟没有半分帝王的架子,言辞温和,礼遇有加,表现出了与其平日里酷烈形象截然不同的、“文治皇帝”的一面。
他先是温言安慰了谈迁,对其那部呕心沥血数十年写成、却因躲避战乱而被盗贼丢失的《国榷》原稿,表示了深切的惋含。他笑着说道:“谈先生不必过于伤心。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朕以为,先生之才,足以……写出一部比之前那部,更为详尽、也更为……真实可信的信史!”
随即,他当即便下达了一道让谈迁本人都感到难以置信的旨意:
他不仅要以皇帝的名义,亲自为谈迁重修《国榷》之事“正名”,更要赐予他“主修官”的身份!
他甚至还给予了谈迁可以随意调阅宫中所有典籍档案、包括那些最为机密的内阁、司礼监、乃至厂卫密档的无上特权!并下旨,命钦天监监正李天经,在历局之中,为谈迁安排一处专门的官署,用以着书立说!
最后,他更是郑重承诺:待《国榷》修成之后,将由皇家报社,亲自为其刊印!发行天下!并全额资助其所有开销!务必……要让先生之名,与此信史一道,青史留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