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以迫降、安抚为主,武力清剿为辅,速战速决,不可恋战,早日回师,参与对金城的总攻!”程咬金下令,语气斩钉截铁。
“末将遵令!”程处默声音铿锵,目光坚毅。他明白,这又是一次独当一面的考验与机遇。
……
次日拂晓,天色微熹,程处默率领三千大唐铁骑,以及自愿追随的数百新罗义从,一人双马,携足粮秣箭矢,以及少量由太子亲信工匠严密保管、非至关键不得动用的“震天雷”,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潜龙,离开了迩海郡大营,没入北方层峦叠嶂之中。
与此同时,程咬金亲率大唐与新罗联军主力,旌旗蔽日,号角连营,沿着宽阔的官道,浩浩荡荡向金城方向推进。
军威之盛,沿途那些原本依附高挽或持观望态度的郡县,闻听迩海郡“天雷”之威,又见唐军势不可挡,纷纷易帜归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唐军主力几乎兵不血刃,便抵达金城之下,于城外数里处扎下连绵营寨,深沟高垒,将金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程咬金并不急于下令攻城,只是每日操练兵马,将巨大的投石车、巢车、床弩等攻城器械缓缓推至阵前,那森然的杀气与压迫感,让城头守军望之胆寒。
金城内,高挽登高望远,看着城外漫山遍野的唐军营寨和那日益增多的攻城巨械,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他派往北方的探子,大多一去不回,偶尔传回的消息,不是某个郡县望风归降,就是程处默的骑兵又如风卷残云般扫平了某处据点。
他感觉自己就像坠入蛛网的飞虫,所有的挣扎都只是加速灭亡的过程。
外援彻底无望、北方势力纷纷倒戈的消息,根本无法封锁,如同致命的毒气在金城内蔓延。
原本就士气低落的守军,更是人心惶惶。
夜深人静之时,开始有三五成群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缒城而下,奔向唐军大营投降。
高挽采取了更严酷的弹压手段,以“惑乱军心”为名,当众处决了几名低级军官,试图用鲜血和恐惧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
然而,高压之下,怨恨与离心力却在暗中滋长,如同地火奔涌,只待一个喷发的出口。
金庾信派出的细作,如同水银泻地,趁机在城内大肆散布消息,渲染唐军的不可战胜与“天雷”的毁灭之威,并不断重申大唐与新罗女王对弃暗投明者的宽恕承诺。
一场无声的攻心之战,在城墙内外激烈交锋。
……
程处默的北路偏师,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他所到之处,几乎是传檄而定。
那些北方郡县的守将和地方官吏,早已被唐军主力的声威和“天雷”的传说吓破了胆,又见程处默兵锋锐利,军容严整,哪里还有丝毫抵抗的勇气?
绝大部分都是开城迎降,献上图籍。仅有个别高挽的死忠试图据城顽抗,但在唐军展示出强大的攻坚能力,尤其是当程处默在攻打一处负隅顽抗的山寨时,命人当众引爆一枚“震天雷”,将那坚固的寨门连同后面的望楼炸得粉碎之后,所有残存的抵抗意志便如同阳光下的冰雪,瞬间消融。
程处默严格遵循程咬金的方略,以政治招抚和军事威慑为主,辅以必要的精准打击,迅速稳定了金城以北的广大区域,彻底铲除了高挽可能存在的最后一点外部依托,并将大唐的赫赫兵威,清晰地烙印在每一个新罗北境势力的心中。
完成既定任务后,程处毫不停留,立刻率军踏上了归途。
程处默勒马驻足于一处高坡之上,眺望着远方那座已然易帜的城池轮廓。
身后,三千铁骑肃立无声,只有战马偶尔喷响鼻的声音,以及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北方的扫荡任务已毕,一路所见,皆是望风归附的景象,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
那“震天雷”的传说,如同无形的先锋,早已将恐惧与臣服的种子,深深植入了这片土地。
他目光沉静,心中却并无多少胜利的轻快。这一路的“顺利”,恰恰印证了父亲程咬金和他自己所制定方略的正确——高挽的统治根基何其浅薄,人心何其离散。
真正的艰难,或许并非在于攻城拔寨,而在于战火平息之后,如何抚平创伤,如何将这重新归附的疆域,真正纳入大唐与新罗女王共治的秩序之下。
这并非他一介先锋将领的主要职责,但身为卢国公世子,未来的朝廷栋梁,他已然开始不自觉地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
“将军,前方再有半日路程,便可抵达金城外围。”斥候校尉策马而来,低声禀报。
程处默微微颔首,目光依旧远眺。金城……此刻应是怎样一番光景?父亲的围城之策,金庾信的内部策反,是否已经奏效?
那高挽,困兽犹斗,又会做出何等疯狂之举?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已经能隐约嗅到南方飘来的、属于大型军团聚集的尘烟气息,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灼感。
“传令,加快速度,日落前,抵达金城大营外围待命!”程处默沉声下令。
他需要尽快了解最新的战局,以便麾下这支生力军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最需要的地方。
“得令!”
部队再次开拔,如同一条黑色的铁流,沿着官道向南奔腾。越是接近金城,沿途的景象便越发显得紧张。
废弃的叛军小型哨垒,被拆毁的路障,偶尔可见小股唐军巡骑疾驰而过,看到程处默的旗号后,远远行礼示意,又迅速消失在丘陵草木之间。
一种大战将至的凝重气氛,弥漫在初秋的空气中。
……
与此同时,金城之下,唐军连营如云,杀气盈野。
中军大帐内,程咬金听着各路斥候如同走马灯般送来的情报,粗犷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唯有手指偶尔在地图上轻轻敲击,显示出他内心的盘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