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我早就说丫妮和三柱成绩好,准能考上!前些天录取通知书没到,还有人背后说风凉话,这下打脸了吧!
可不是嘛!咱们村可算扬眉吐气了,一下子出两个大学生!丫妮和三柱真是给咱们村长脸了!
他们刚才说的那两所大学都在首都吧?天呐,他们要去首都上学了!
丫妮和三柱以后就是首都的大学生了!真厉害,咱们连省城都没去过呢......
一片喧闹声中,邮递员眼看陈丫妮和陈三柱情绪稍微平复了些,他赶紧递上签收本让他们签字。
这时陈母想起什么,急忙回家抱出一大袋糖果饼干。
这是他们早就备下的,就等着孩子金榜题名这天庆贺用。
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一颗的陈母,此刻抓了满满一把塞进邮递员兜里,非要他带回去尝尝。
邮递员乐得沾沾喜气,高兴地收下,骑着自行车离开了。
接着陈母开始给在场的乡亲们分糖,大伙儿吃着甜滋滋的糖果,吉祥话一句接一句,现场气氛热烈极了。
沈二叔沈二婶好不容易挤到陈丫妮和陈三柱面前,连声道贺,把准备好的红包塞到姐弟俩手里:丫妮、三柱,恭喜你们考上大学!这是给你们的红包,祝你们前程似锦!
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备好了贺礼,村长一家都很意外,猜想这大概是沈二叔沈二婶给孩子们帮忙干活的辛苦费,连忙推辞: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庆贺孩子考上大学的喜钱,必须收下!沈二婶执意要把红包塞给他们。
他们正愁找不到借口让村长家收下这红包呢。
村长今天实在太高兴了,终于不再推辞,让儿女收下了。
陈丫妮和陈三柱感激地接过红包:谢谢二叔二婶!
刚才所有人都围着陈丫妮和陈三柱道贺时,他们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也在场。
他们本想凑到跟前,可因为之前反对陈丫妮考大学还闹分家的事,心里发虚。
再加上激动的村民们看到他们,非但不让路,还有意无意地把他们往外挤,他们只能在外围干看着。
眼见沈二叔沈二婶送了红包,这四人交换了个眼神,连忙各自回屋也包了红包出来,厚着脸皮挤进来,陪着笑说:丫妮、三柱,恭喜你们考上大学!这是哥嫂的一点心意......
陈丫妮却不肯接,看到哥嫂硬要把红包塞到她手里,她索性松开手指,大房二房的人要是硬塞给她红包就会掉在地上:祝福我收下了,红包就不必了。
陈三柱见他姐不收,也把红包推了回去,态度不冷不热,让大房二房两对夫妻尴尬极了。
正和村民们说笑的村长和陈母看到这一幕,什么也没说,默许了小儿女的做法。
大房二房气得脸色发青。
……
村里出了两个大学生可是天大的喜事,接下来几天全村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这件事。
当然,少不了有人嘲笑大房二房目光短浅的。
第二天,连县里的领导都专程来道贺了。
陈氏宗族还专门开了个会,一致同意要给陈丫妮和陈三柱办个风风光光的升学宴。
接下来的日子,全村人在农忙和筹备升学宴之间忙碌着。
沈二叔沈二婶一边收拾自家粮食,准备赴京事宜,也抽空过来帮忙。
到了升学宴当天,虽然正值农忙,可全村人都来凑热闹,都想沾沾喜气。
在忙碌与欢庆中,时间过得飞快。
升学宴结束后,已是八月中旬。
经过一个月的收拾准备,沈二叔沈二婶已经把家里安排妥当了。
粮食该卖的卖,能寄的寄,地里的剩菜都送给了村长。
他们不种的地也托付给村长打理,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动身去京市了。
老两口从没出过远门,沈予粮本来要回来接他们的。
没想到村长知道后,因为不知道沈予粮的电话号码,就打给了沈予欢:……予欢啊,你让予粮别回来了。丫妮和三柱再过半个月也该开学了,我打算让他们提前上京。正好跟你二叔二婶结伴同行,路上有个照应,我也准备送他们一块去。
村长说到后面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虽然很久没出远门了,但年轻时也是坐过火车闯荡过的,有我在,路上应该能帮上点忙,哈哈哈。
那太好了,沈予欢在电话这头听得眉开眼笑,你们能一起来真是再好不过了,路上互相照应,我们这儿住的地方也宽敞,到时候你们就直接在我们这边住下,要是有时间,还能待你们在京市转转呢!
好好好,村长高兴得连连答应。
沈予欢刚放下电话,一抬头就看见谢廷川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他高大的身影带着一身疲惫,却依然给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谢廷川一进门就对上她的目光,在沙发上坐下后问道:跟谁打电话呢?
是村长,他儿子女儿不是考上京市的大学了吗?正好二叔二婶也要来,就说要结伴一起来,这样就不用予粮特地回去接他们了。
谢廷川闻言点了点头:那挺好的。
对呀,沈予欢主动凑过去,示意谢廷川转过身。
谢廷川不明所以地看了她一眼,但还是照做了。沈予欢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开始帮他按摩起来。
沈予欢可是学医的,在这方面很是在行,谢廷川舒服得眯起了眼。
沈予欢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记得跟旭伟说一声,我二叔二婶他们要上京了,让他不用再去村里了。
赵旭伟在市里工作,当初谢廷川接她回京时,就托赵旭伟帮忙照应沈予明和林珍珍。赵旭伟偶尔会去看看沈予明和林珍珍。
后来沈予明他们也来了京市,赵旭伟依然时不时会去看看沈二叔沈二婶。
所以得跟他说一声,免得他以后白跑一趟,市里离他们大队还挺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