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轻信这事儿,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前阵子刷短视频,看见有人说“隔夜茶不能喝,里面全是亚硝酸盐,喝了能致癌”,我看完当场就把杯子里没喝完的半杯龙井倒进了下水道。结果没过两天,又刷到个科普博主拿着检测报告说,隔夜茶里的亚硝酸盐含量还没矿泉水高,人家实验室人员天天喝隔夜茶,身体好得很。你说这事儿闹的,好好一杯茶就这么被我糟践了,现在想起来都心疼。
其实不光是我,身边谁还没因为轻信栽过跟头啊。我妈前两年被小区门口推销保健品的小伙子哄得团团转,那小伙子嘴甜,一口一个“阿姨”叫着,天天给我妈送鸡蛋送挂面,说他那保健品能治高血压、糖尿病,连关节炎都能根治。我妈一开始还犹豫,架不住人家天天来,加上小区里几个老太太也跟着买,说吃了确实有精神,我妈就动了心,一下子买了三万多块钱的,结果吃了半年,血压该高还是高,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那玩意儿就是普通的维生素片,成本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你说这些骗子怎么就那么能忽悠呢?后来我琢磨,他们其实就是抓住了人心里的弱点。就像我妈,年纪大了,总怕自己身体出问题,怕给儿女添麻烦,骗子就利用这份焦虑,说他们的产品能“少生病、不进医院”,这不正好戳中了老人家的软肋吗?还有那些买股票被骗的,大多是想一夜暴富,骗子画个“能翻倍”的饼,他们就晕头转向地往里跳,根本不想想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
我自己也有过脑子一热就轻信别人的时候。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想找个兼职赚点外快,在网上看到一个“打字员”的活儿,说不用出门,在家就能做,千字80块,一天能挣好几百。我当时刚出社会,啥也不懂,觉得这活儿挺适合我的,就加了对方的qq。对方说要先交200块的“押金”,防止我拿到稿子后跑路,我想都没想就转过去了。结果钱一转,对方就把我拉黑了,我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气得我好几天没睡好。那200块钱在当时够我吃一个星期的饭了,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太傻了,但凡多问一句“为什么要交押金”,或者去网上搜搜有没有类似的骗局,也不至于栽这个跟头。
其实轻信这事儿,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因为傻,还可能是因为“不好意思”。就像过年回家,亲戚给你推荐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说他自己已经投了,让你也跟着投点。你心里明明有点怀疑,但架不住人家热情,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嘴里还说着“都是自家人,我还能骗你吗”,你一不好意思拒绝,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结果呢?十有八九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你发现被骗了,想去找亲戚理论,又觉得抹不开面子,毕竟是亲戚,闹僵了不好看,最后只能自己吃哑巴亏。
还有些时候,我们轻信别人,是因为太相信“权威”。比如看到电视上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就觉得肯定靠谱,毕竟明星总不能骗人吧?可后来才知道,好多明星根本没用过自己代言的产品,就是拿了钱照着稿子念,出了问题就甩锅,说自己也是“受害者”。前几年有个女明星代言的减肥茶,说喝了能月瘦20斤,结果好多人喝了之后上吐下泻,去医院检查说是急性肠胃炎,最后闹上了新闻,那女明星也被网友骂得够呛,但被骗的人遭的罪可没人替。
说到底,轻信就像给别人递了一把刀,刀最后会不会扎到自己身上,全看对方是什么人。可我们哪有那么火眼金睛,能一下子看穿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所以啊,还是得自己多留个心眼。就像我现在,不管别人说什么,先在心里打个问号:“这是真的吗?”“有没有证据?”“有没有什么风险?”实在拿不准,就去问问身边的人,或者上网查查资料,多等一天再做决定,往往就能避免很多坑。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不能因为怕被骗就把谁都当成坏人。毕竟这世上还是好人多,总不能因为被蛇咬过一次,就一辈子怕井绳吧?关键是要掌握好那个“度”,既不能像个愣头青似的,别人说啥都信;也不能像个刺猬似的,对谁都充满防备。就像买东西,货比三家不吃亏;听人说话,多打几个问号也错不了。
想起我姥姥常说的一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看来,有时候眼见都不一定为实,还得加上自己的脑子好好琢磨琢磨。毕竟这世上的事儿,大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些听起来太完美、太轻松的好事,背后往往藏着坑。下次再遇到让你心动的事儿,不妨先停一停,喝杯茶,冷静冷静,说不定就能躲过一个大忽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