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纸页掀起来的时候,我正低头看着陈砚写的计划。手指立刻按住边角,纸上的字一条条列得清楚,从地怎么分到人怎么调,连灶台砌在哪儿都画了图。
我没动,站在院门口把整张纸又看了一遍。
顾柏舟蹲在门槛上修锄头,金属碰石头的声音一下一下响着。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你还站那儿?”
“我在想,咱们的地,是不是该划出一块来,专门做‘餐桌田’。”我说。
他没停下手里动作,“随你。只要别把老本行丢了。”
“不会。”我说,“这只是往前走一步。”
他点点头,继续敲打锄头。
我转身进了院子,在石桌旁坐下。太阳已经升得高了些,照在桌上那张纸上。我从抽屉里取出系统给的热力图,铺在计划书旁边。两条线往上走得很稳,一个是健康饮食需求,一个是高端客户复购率。几个名字反复出现,都是买得多、问得细的人。
我叫人去请顾柏舟和陈砚过来。
不一会儿,两人一前一后走进院子。陈砚手里还拿着他的小本子,站在我对面坐下。顾柏舟坐在我旁边,手里的锄头放在脚边。
“我们得谈件事。”我说,“餐饮这一步要迈出去,但不能瞎迈。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地不够,也不是人不会做饭,而是——没人知道我们能做好。”
顾柏舟皱眉,“你是说,人家不信?”
“不只是信不信。”我说,“是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买米、买果干,那是拿回家吃的。可要是专程跑来吃一顿饭,还得花不少钱,凭什么?”
陈砚低头翻本子,“确实,镇上酒楼多的是,谁愿意往村里跑?”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三件事。”我拿出一张新纸,开始写,“第一,谁会来吃?第二,他们最关心什么?第三,吃过一次会不会再来?”
顾柏舟看着我写的字,“你要去问?”
“不光问。”我说,“我们得去看。看那些卖吃食的地方怎么做生意,看客人进进出出是什么样,听他们说什么话。还要整理出客人最在意的五点——食材从哪来、菜是怎么做的、干不干净、价格合不合理、吃了有没有不一样。”
陈砚抬头,“您是想先摸清行情?”
“对。”我说,“我们不能靠猜。以前卖米靠的是品质说话,但现在做餐饮,拼的是信任。饭端上来之前,人家就得相信它是好的。”
顾柏舟沉默了一会儿,“可万一跑了好几趟,啥也没弄明白呢?”
“那就再跑。”我说,“总比一头扎进去强。我们现在有果干的客户名单,有李商人带来的反馈,还有系统给的数据。这些都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实打实的依据。”
我指着热力图上的曲线,“你看,这几年健康饮食的需求一直在涨。说明有人愿意为吃得明白花钱。我们不是第一个想做这个的人,但我们可能是第一个能把田里到锅里全亮出来的人。”
陈砚慢慢点头,“如果真能让客人亲眼看见摘菜、杀鸡、炒菜全过程,确实跟外面不一样。”
“不一样还不够。”我说,“得让人觉得值。贵一点没关系,但必须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顾柏舟叹了口气,“你说的我都懂。可我还是担心,投入这么多,最后没人来怎么办?”
“所以我们先不做大。”我说,“只接限量单,提前预约。每一餐都当成样板来做。做完之后,请客人写评语,像果干那样传出去。口碑起来了,自然有人跟着来。”
陈砚掏出笔,在本子上记下:“首阶段目标:建立可信流程,打造可复制样本。”
我看了一眼,“就是这个方向。”
“那调研的事……”陈砚问。
“你负责实地走访。”我说,“去镇上几家主打农家菜的馆子看看,记下他们的定价、菜单、客人结构。再找几个我们的老客户聊聊,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来体验,最怕什么,最想要什么。”
他应了一声,“我明天就去。”
“不急这一时。”我说,“先把问题列清楚。比如你可以问:您愿意为一顿看得见来源的饭多付多少钱?您最担心哪些环节不干净?如果让您亲自下地摘菜,会觉得新鲜还是麻烦?”
顾柏舟听着,眉头一点点松开,“这么一问,倒是能知道些真话。”
“就是因为真话难听,才更要问。”我说,“我们不怕发现问题,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在哪。”
陈砚翻开本子背面,开始写调研提纲。一条条列下来,写了七八条。写完后递给我看。
我扫了一遍,“很好。再加上一条:现有类似业态的服务短板在哪里?有没有人投诉过食材造假、以次充好?这些都能变成我们的突破口。”
他点头,补上了最后一条。
顾柏舟站起身,“我去东头看看灌溉渠。今天要放水,得确保通畅。”
“去吧。”我说。
他走了几步,又停下,“晚上回来再说一遍?”
“可以。”我说。
他这才走远。
院子里只剩我和陈砚。阳光移到了桌子中间,照在那几张纸上。我把热力图收起来,拿起种植指南翻了几页,找到“消费者心理模型”那一栏。
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模拟结果。
我指着其中一行,“你看,初次体验者最在意的不是便宜,而是能不能亲眼看到过程。可视化程度越高,信任感越强。反而是价格敏感度排在第四位。”
陈砚凑近看了看,“也就是说,只要让他们看见,就不怕贵?”
“对。”我说,“不怕贵,就怕看不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整个流程摊开给人看。从采收到烹饪,每一步都不藏。”
他思索片刻,“那厨房得透明,至少一面墙用玻璃或者敞开式设计。采收时间也固定下来,让客人能赶上。”
“这些都可以规划。”我说,“但现在最关键的是第一步——怎么让人愿意跨出这一步?”
他低头写下:“策略核心:全流程透明化 + 限量预约制。”
我看着那行字,心里定了。
“暂时不对外宣传。”我说,“先请几位老客户来试吃,免费。但他们必须写真实评价,不许吹捧。我们要的是缺点,不是夸奖。”
“如果他们提了很多问题呢?”他问。
“那正好。”我说,“问题越多,改得越准。”
他合上本子,“那我回去整理一份完整的调研清单,明天带去镇上。”
“去吧。”我说。
他起身要走,走到院门口又停住。
“云娘子。”
“嗯?”
“这事要是成了,可能就不只是吃饭的事了。”
我没答话,只是看着他。
他顿了一下,“我是说,可能会带动其他人也想这么做。”
“那就一起做。”我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先走出第一步,后面的人自然会跟上来。”
他点点头,走了。
我坐在石凳上没动。手边的纸上写着刚刚定下的初步方向:以透明赢信任,以品质破壁垒。
远处田埂上,顾柏舟弯腰检查水口,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
我伸手抚平计划书的折痕,指尖停在最后一行。
风又来了,轻轻掀动纸角。
我按住它,没有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