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呼中区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下辖的县级行政区,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坡、呼玛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2°39′30″—124°21′00″,北纬51°14′40″—52°25′00″。北与漠河市、塔河县接壤,南至伊勒呼里山分水岭与松岭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邻,东与新林区相连,西与自然保护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交界,总面积9370.90平方公里。
因冬季极端低温可达-53.2c,无霜期仅83天,2015年注册“中国最冷小镇”商标,成为其独特地理标识。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还享有“寒带黑木耳之乡”“偃松之乡”“红毛柳之乡”等称号。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约1.64万人,户籍人口2.86万人,以汉族为主,同时居住着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
二、历史沿革
呼中区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古代:
- 古代时期:唐朝归平卢节度使管辖;契丹(辽)时期属西各招讨司;金朝隶属于蒲与路万户府;元朝为萨哈尔家庭世袭封地;明朝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出万山卫管辖。
- 清代至民国:1644年归盛京总管统辖;1653年改属宁古塔昂帮章京;1683年划归黑龙江将军,后由瑷珲副都统、库玛尔路协领直接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随区域划归呼玛设治局。
- 近现代时期:1965年,因大兴安岭林业开发需求,划归林业部大兴安岭特区;1968年4月成立呼中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7月改称呼中区人民政府,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当时的呼中林业局是全国木材生产规模第二的国家大型森工企业,见证了林区开发的辉煌历程。
三、乡镇简介
呼中区下辖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宏伟镇4个镇,无街道建制,形成“一主三副”的城镇空间格局,各城镇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
(一)呼中镇
作为呼中区政府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驻中新大街,承担辐射服务全域发展的功能。核心产业聚焦森林康养服务、冷链物流、行政商业服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研发及冰雪旅游,同时发展杜香加工、温室蔬菜种植、蓝莓等野生浆果加工产业。
镇内配套职工医院、妇幼保健站等医疗设施,教育资源涵盖中小学,满足居民基础需求。城镇景观以“山水融城”为特色,依托城内水系打造滨水绿带,串联中心大街景观绿廊与东山景观区,形成兼具生态与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也是游客集散、获取旅游服务的主要区域。
(二)碧水镇
属区域重点镇,坐落于林碧铁路沿线,是“Y”字形城镇发展带的重要节点,距呼中镇约25公里。产业以旅游服务、森林养殖和绿色食品加工为主,拥有驯鹿饲养繁殖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是湿地森林风貌区的核心承载地。
镇内设有卫生院、小型商超等基础配套,“连崟-兴华”公路穿境而过,铁路与公路联动,交通较为便利。依托周边湿地资源,开发了观鸟、湿地徒步等生态旅游项目,冬季还可体验驯鹿雪橇等特色活动,吸引不少生态与民俗旅游爱好者。
(三)呼源镇
为重点镇,地处呼玛河源头,属生态山林风貌区,距呼中镇约30公里。因位于河流源头,生态保护优先级高,产业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为主,培育偃松、蓝莓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山野菜采摘、野生菌培育等产业。
镇内设有林业管护站、小型卫生院,乡村公路连接呼中镇,交通通畅。周边原始森林茂密,呼玛河源头溪流清澈,是开展森林探险、源头生态研学的理想之地,夏季可徒步溯源,冬季则成了冰雪观光的小众打卡点。
(四)宏伟镇
位于呼中区西部,距呼中镇约40公里,是区域西部门户城镇,紧邻自然保护区。产业以林业管护、生态旅游辅助服务为主,重点开展森林抚育、野生动植物监测等工作,同时发展特色种植(如寒地中草药)。
镇内居住人口较少,配套简易卫生院与便民商店,乡村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与呼中镇、碧水镇形成交通环线。因靠近自然保护区,镇域内生态环境原始,常见狍子、飞龙鸟等野生动物,适合追求静谧生态体验的游客。
四、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呼中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多与林业开发、生态保护及少数民族发展相关,无全国性着名历史人物,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人物以群体与本地代表性人物为主:
- 林区开发建设者群体:20世纪60年代起,大批林业工人、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呼中,在极寒环境下开展伐木、造林、修路等工作,奠定了当地城镇与产业基础。他们发明的高寒地区木材运输、冬季作业保暖等技术,解决了林区开发的诸多难题,“艰苦奋斗、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呼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鄂伦春族生态守护者(佚名):清代至民国时期,呼中区周边的鄂伦春族部落中,多位长者凭借对山林的熟悉,带领族人在狩猎的同时守护生态,制定“不捕幼崽、不毁林木”的约定,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对当地后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一定启发,其事迹在民族口述史中流传。
- 现代生态保护工作者:近年来,当地涌现出一批长期坚守的生态保护工作者,他们扎根林区,开展森林抚育、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部分人因在寒地生态研究、濒危物种保护中成绩突出,成为区域内生态保护的典型代表。
(二)历史遗址
呼中区历史遗址以林业开发遗迹、少数民族生活遗迹为主,无大型古代遗址,现存遗迹多与近现代发展相关:
- 林业开发遗迹:分布在各林场及城镇周边,包括早期伐木工具陈列点、废弃工棚遗址、森林铁路轨道遗迹等。例如呼中镇周边的“老伐木场遗址”,保留有20世纪70年代的伐木设备、运材道痕迹,见证了林区开发的艰辛历程,部分遗迹已作为林区历史教育点对外开放。
- 鄂伦春族生活遗迹:在呼源镇、碧水镇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留存有鄂伦春族早期“撮罗子”(临时居所)地基、狩猎工具存放坑等遗迹,出土过兽骨箭头、桦皮碎片等物品,反映了少数民族在这片区域的游牧、狩猎生活轨迹,目前已采取简易保护措施。
- 森林铁路遗址:境内留存部分20世纪修建的森林铁路轨道与小火车站遗址,如碧水镇附近的“林碧铁路老站点”,虽已停止使用,但保留了站台、小型机车头模型,是研究林区交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五、必游景点
(一)呼中苍山石林景区
位于呼中镇西北部,核心亮点为寒温带石林与原始森林景观,石林由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形成,形态各异,搭配周边的落叶松、偃松,构成独特的山林画卷。景区内设有木栈道,游客可徒步穿行于石林与森林间,春季赏杜鹃环绕石林,冬季看冰雪覆盖石峰,适合摄影、自然景观爱好者,全年均可游览,春秋季天气晴朗时体验更佳。
(二)呼玛河源头生态区(呼源镇)
地处呼源镇境内,是呼玛河的发源地,核心亮点为“源头生态探秘”,溪流从山林间渗出,汇聚成清澈河道,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清新。游客可沿步道溯源而上,观察源头生态系统,夏季可在溪边露营、观鸟,冬季则看溪流结冰形成的冰瀑景观,适合生态研学、户外徒步爱好者,夏季避暑、冬季赏冰皆可。
(三)碧水镇驯鹿养殖基地
位于碧水镇内,核心亮点为近距离接触驯鹿,基地饲养多只人工繁育的驯鹿,游客可投喂驯鹿、与驯鹿合影,了解驯鹿的生活习性与鄂伦春族与驯鹿的文化关联。冬季还可乘坐驯鹿雪橇,体验北国特色交通方式,适合亲子家庭、民俗文化爱好者,全年开放,冬季体验感更佳。
(四)呼中“最冷小镇”冰雪乐园(呼中镇)
冬季专属景点,核心亮点为极寒冰雪体验,设有冰雕观赏区、雪地摩托赛道、冰上滑梯等项目,还可体验“泼水成冰”的极寒乐趣。乐园内还原了林区冬季“猫冬”场景,展示东北传统冰雪游戏,适合所有游客,尤其适合喜欢冰雪活动的年轻人与亲子群体,12月至次年2月开放。
(五)宏伟镇自然保护区边缘观景区
位于宏伟镇西部,紧邻自然保护区,核心亮点为原始生态观光,无人工开发痕迹,可远眺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与山峦,常见野生动物活动痕迹。游客可在指定观测点静坐观鸟、观察野生动物,感受纯粹的自然氛围,适合生态摄影、追求静谧体验的游客,需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前往。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呼中区民俗融合东北林区文化、极寒气候特色与少量少数民族元素,形成独特的生活与节庆氛围:
- 日常习俗:
- 极寒生活智慧:冬季气温极低,居民形成了独特的保暖与生活习惯,如“火墙+暖气”双重取暖、室外储存食物(天然冰箱)、出门穿戴多层防风保暖衣物等;林区居民保留“互助传统”,邻里间在冬季伐木、春季播种时相互帮忙,体现淳朴人情。
- 林业文化印记:部分家庭保留木工技艺,常用木材制作小摆件、家具;老人喜欢讲述林区开发时期的故事,成为口头历史的传承方式。
- 节庆活动:
- 中国最冷小镇冰雪节(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举办,是呼中区标志性节庆,活动包括冰雕创作大赛、雪地摩托赛、驯鹿雪橇巡游、“最冷小镇”极寒挑战(如耐寒比赛、泼水成冰展演),吸引各地游客体验极寒乐趣。
- 森林生态文化节(夏季):7-8月举办,结合避暑与生态主题,开展山野菜采摘大赛、森林徒步赛、野生浆果品鉴会等活动,同时展示林业文化与少数民族手工艺,适合亲子与生态爱好者参与。
- 传统节庆:春节贴春联、扭秧歌,元宵节挂灯笼、猜灯谜,与东北多数地区习俗一致,节庆期间城镇内充满热闹氛围。
(二)特色美食
呼中区美食以“极寒特色、林区食材”为核心,突出食材本味与保暖功效,风味融合东北炖菜与山林特色:
- 林区炖菜:
- 小鸡炖榛蘑:选用本地散养土鸡与野生榛蘑,慢火炖煮,鸡肉鲜嫩,蘑菇吸收肉香,汤汁浓郁,冬季食用暖身暖胃,是当地餐桌上的经典菜品。
- 猪肉炖粉条:五花肉炖至软烂,加入土豆粉条,粉条吸满肉汁,口感软糯,肉香四溢,适合多人分享,体现东北饮食的豪放风格。
- 山珍美食:
- 寒地黑木耳炒肉:呼中特产寒地黑木耳,肉质厚实,与猪肉同炒,口感爽脆,带着山林清香,是当地特色家常菜,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 山野菜拼盘:春季采集蕨菜、柳蒿芽、婆婆丁等山野菜,或凉拌、或清炒,搭配本地蘸酱,口感清爽,是应季的“生态美味”,夏季食用最佳。
- 极寒特色美食:
- 冻梨、冻柿子:冬季特色水果,将梨、柿子冷冻后食用,冻梨果肉细腻,化冻后汁水清甜;冻柿子冰爽香甜,是冬季解腻、解渴的常见零食。
- 铁锅炖冷水鱼:选用呼玛河野生冷水鱼(如柳根鱼、细鳞鱼),用铁锅慢炖,加入豆腐、白菜等配菜,鱼肉细嫩无土腥味,汤汁鲜美,是当地招待客人的特色菜品。
七、旅游指南攻略
(一)交通
- 外部交通:
- 铁路:无直达火车站, nearest火车站为加格达奇站、塔河站,可乘坐火车抵达后转乘长途汽车或包车前往呼中镇,加格达奇站距呼中镇约180公里,塔河站距呼中镇约120公里。
- 公路:加漠公路(加格达奇—漠河)为主要外部通道,可自驾或乘坐长途汽车从加格达奇、塔河、漠河等方向前往,冬季路面易结冰,自驾需更换雪地胎并谨慎驾驶。
- 航空:无本地机场, nearest机场为加格达奇嘎仙机场、漠河古莲机场,抵达后转乘地面交通,加格达奇机场距呼中镇约190公里。
- 内部交通:
- 城镇间交通:呼中镇与碧水镇、呼源镇、宏伟镇之间有乡村公路连接,每日有固定班次的乡镇班车,车程30-60分钟;也可包车出行,方便灵活。
- 景区交通:苍山石林景区、冰雪乐园有短途班车从呼中镇往返;呼玛河源头、宏伟镇观景区需自驾或包车,部分景区需徒步进入。
(二)住宿
- 呼中镇:作为核心住宿区域,有酒店、宾馆及民宿,类型多样,从经济型到舒适型均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周边餐饮、购物便利,是多数游客的首选住宿地。
- 碧水镇、呼源镇:有小型宾馆、农家院,数量较少,设施简洁,适合计划深入周边景区、希望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部分农家院可提供家常菜餐饮。
- 景区周边:苍山石林景区附近有少量特色民宿,冰雪乐园周边有临时住宿点,均需提前预约,适合希望近距离游览景区的游客。
(三)注意事项
- 气候与着装:冬季极端寒冷,必须穿戴羽绒服、加厚雪地靴、加绒手套、防风帽子、围巾(建议选择防水防风材质),佩戴护目镜防止雪盲;夏季昼夜温差大,需携带薄外套,早晚注意保暖;春秋季多风,需备防风衣物。
- 生态保护:进入林区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植被、不追逐野生动物,参观遗址时不触碰、不损坏遗迹。
- 安全提示:冬季自驾务必检查车辆状况,备好防滑链、防寒物资;森林徒步或前往偏远景区需在当地向导带领下进行,避免单独行动;手机在低温下易关机,建议携带保暖套或备用电源;提前关注天气与交通信息,极端天气可能影响出行。
- 饮食与健康:当地饮食偏油腻、偏咸,可根据自身口味调整;冬季干燥,注意补充水分;携带常用药品(如感冒药、退烧药、冻伤膏、肠胃药),镇内医疗设施有限,严重不适需及时前往加格达奇或塔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