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蒸汽发动机改成直排模式,不再通过驱动涡轮转换动力,而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向后喷射,以反推力推动火箭高速前进;
同时保留涡轮结构,用它来增加进气压力,助力火箭加速突破音速壁垒。
而判断是否达到超音速的直观标准,便是飞行时在火箭尾部形成的环状气流波纹,一个清晰的环,就代表突破了一个单位的音速。
尽管朱有建的解释略显生硬干巴,有时还得靠手比划辅助,甚至说不出原理细节,但这些研究员皆是大明顶尖的读书种子,个个心思活络、动手能力极强,又擅长举一反三。
再加上研究院承诺多学科协同攻关、资源全力倾斜,就算一时半会儿摸不透门道,也能靠着一次次试验慢慢摸索规律。
在朱有建看来,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大明的科技才刚刚踏上快车道,哪怕要耗费数十年光阴打磨,也完全等得起这份面向星空、联通天下的未来。
若不是乾德皇帝下了死命令,要求研究院上下全员参与西苑培训班,还特意让李太妃亲自带头坐进课堂树立榜样,恐怕研究院里真要有人找各种借口推脱这看似“耽误研究”的额外功课。
可当这群特殊学员出现在培训课堂时,朱有建当场就愣住了,满眼都是藏不住的吃惊:
研究院啥时候藏着这么一批“老神仙”?
只见十几位白发白须的老头,清一色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圆领儒士袍,布料边角都磨出了细密的毛边,却被浆洗得笔挺板正,没有一丝褶皱。
头上的发髻只用一根普通木簪简单束挽着,既没戴朝廷赐的官帽,连文人常佩的纶巾都省了,浑身透着股不重名利、不修边幅的纯粹书卷气。
看年纪个个都得在七旬往上,走起路来步子不算蹒跚踉跄,却也绝谈不上精神抖擞,每一步都慢悠悠的,透着岁月沉淀的沉稳。
他们都是一辈子埋首翰林院故纸堆、领着微薄翰林俸禄的老学究,眼里装的全是经史子集与尘封的陈年卷册,对窗外的科技革新向来不闻不问。
一旁的王承恩连忙上前,压低声音给圣皇介绍,语气里满是难掩的敬重:
“圣主,这些老人才是大明史籍文献里真正的活宝藏,通俗说便是咱们大明的‘活史书’——
前朝旧事、典章制度、秘闻逸事,没有他们不清楚的!”
朱有建对这群老史官给足了礼遇与关注,他原先只当记载宫廷起居录的女官便是史官,万万没想到,史官竟是个独立的专门群体——
既非单一家族世代传承,也不隶属于常规官僚体系,而是挂靠翰林院、却并非翰林吏的专业队伍,一辈子埋首书斋,专司记载史事、整理典籍、修订国史,低调得仿佛从未在朝堂上留下过痕迹。
正因圣皇这般重视,这群被王承恩称作“大明活宝藏”的老史官,也得按规矩完成至少三个基础培训班:
生存自救、基础军事与简易医疗。
都不是多难的高阶课程,核心就是教些乱世保命的实用本事——
怎么辨别干净水源、怎么快速搭建临时庇护所、怎么处理刀割箭伤等小伤口、怎么在战乱中躲避流矢与追兵,不求他们上阵杀敌,只求在乱世或灾荒中能保住自身性命,不至于让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珍贵史籍与知识,随人而去。
一群老史官这辈子都没料到,他们这些向来“藏于幕后”、凭一支史笔让百官忌惮三分的青史刀笔手,有朝一日竟会站在众目睽睽的培训场上,跟着毛头小伙子一起学这些“粗鄙活计”。
可这培训压根没法拒绝:
论身份,圣皇日理万机,连最复杂的器械维修班都拿了优等,他们怎好找借口推脱;
论年纪,养尊处优的李太妃比他们不少人年纪还大、身份更尊贵,照样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三项培训,还得了教官夸赞;
论身子骨,蒙学堂那些七八岁的小萝卜头,都已经连轴参加五六个培训班了,他们这些常年伏案却也勤练养生术的老学究,自然没理由叫苦喊累。
大明的文人向来有风骨,这份气节不仅藏在言谈举止的温润谦和里,更融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功底中——
所以文人外放做巡抚,遇上地方叛乱真能披甲挥刀上战场,从不是纸上空谈。
而这群史官更不简单,个个都有秘传的内家养生功法傍身,每日晨起打坐炼气,身子骨比寻常七旬老人硬朗得多。
当年嘉靖皇帝正是因为国本之争,偶然发现了这群隐于幕后的史官及其秘传养生秘术,才转而迷上道门青词,一心钻研长生之术。
史官群体向来不登朝堂、不涉党争,像一群潜伏在历史阴影里的隐形人。
他们挑选新史官也有自己一套秘而不宣的完整规矩,从品行、学识到心性,层层筛选,代代相传从无纰漏。
历朝历代,皇帝知道他们的存在,朝堂大官也知晓有这么一群“掌千秋功过”的人,但极少有人能与他们真正接触。
一千多年来的不成文规定里,他们都是该敬而远之的特殊群体——
毕竟笔下一支史笔,能褒善贬恶、定千秋功过,能让忠臣名留青史,也能让奸臣遗臭万年,没人敢轻易招惹。
朱有建看着眼前这群仙风道骨的老史官,心里满是嘀咕:
自己压根说不清文理科的界限,更不知道大明什么时候藏着这么一批“活化石”——
之前电报符文研究闹得沸沸扬扬,连异域文字都翻遍了,也没见他们露过面。
他忽然好奇,自己一手创办的大明研究院,如今到底成了什么卧虎藏龙的地方?
这才短短几年,就汇聚了各行各业的奇人异士:
能造火箭的巧匠、懂化学的教授、通异域文的学者,如今又冒出这群博古通今的老史官。
若是再过百年,里面不得藏着多少精通古今、身怀绝技的“老妖怪”!
不过转念一想,也无所谓了,存在即合理,不管是新学奇才还是沧海遗珠,只要能为大明所用,便是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