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瑾明全程没怎么说话,站在高台上,看着下面高呼“王妃仁义”的人,心中满是欣慰。有白玥安一人在,能抵得上百万雄兵。无论是沧州城内的百姓,还是青龙帮的人,都愿意为了白玥安赴汤蹈火,愿意一起守城共存亡。现在整个沧州的粮食转运,白玥安发动了全沧州的百姓一起做,每人每日包三顿饭,都不是糊弄的饭菜,还给工钱,虽然不多,每人每日也就二十文。但这钱是纯赚的,不需要用来买菜买衣服,可以攒起来,而且工钱还是一日一结的。这样的好事,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赶上的。
就连沧州城内的商户,现如今也因为薛元清的帮扶,生意愈发铺开了,虽然对商户加重了赋税,可到手的钱也比之前多了不少。只要进到自己口袋的钱多了,大家也都没什么怨言。况且这些赋税,白玥安承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也都能看见,靖王府安排的人,每日洒扫街道,整个沧州城都变得干净了不少。
现如今,白玥安又琢磨着加固和改善沧州居民整体的居住环境,对于很多房子,她研究着如何能做到变得更为牢固。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带动着整个沧州热火朝天地发展,也让沧州的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王妃治下的沧州是如何的幸福。
萧瑾明一开始只是由着白玥安折腾,他觉得白玥安做的事情不会出错的。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举动,无意间给整个沧州带来的变化以及给靖王府带来的变化。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萧瑾明是切实感受到了。
如今他看着下面高呼“王妃仁义”的青龙帮众人,看向白玥安的眼神从方才的欣慰变为了敬佩,他的安安真的很好。
白玥安将一部分兵士留在了青龙帮,让童老大带着他们寻找核实柳嘉言手下的兵马有多少。同时,白玥安也给青龙帮送了些粮食兵器的,算是报答。
等事情办完后,三人返回营地中。三人没有骑马,而是在芒山中,跟着向导往回走。
薛元清看向白玥安的眼神,从一开始的赞赏到后续的欣慰,现在整个变成了敬佩与臣服。就凭着白玥安,薛元清就愿意一辈子做靖王府的幕僚。
“你俩一路上能不能别再看着我了。”白玥安被萧瑾明和薛元清盯得有些烦了,她也不知道这俩人今天犯的什么毛病,都盯着她看一路了。
“安安,我有没有和你说过,能娶到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服气。”萧瑾明轻轻搂住白玥安的腰,“有你一人,抵得上百万雄兵。”
“你说了很多次了。”白玥安故意逗了萧瑾明一句,“靖王殿下今日又发什么疯呢?”
“刚刚看见青龙帮的人对安安的态度,让我很敬佩。安安,你知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能收获如此多战场上下来的老兵的支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打过太多的仗了,将领想彻底收服他们,得费很多劲才行。”萧瑾明在一旁解释着,也说起自己头一次带兵的事情。他若不是一鼓作气,带着魏风华趁乱闯进对方营地,生生把主将杀了,只怕是很多人都不会服他。他看见白玥安仅仅是通过三言两语和施恩及制定许多政策,便能收服这么多的人,他十分敬佩。这是萧瑾明自己没办法做到的事情,萧瑾明承认,给他一辈子,他也做不到这样。
“因为我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白玥安给萧瑾明解释着自己这么做的缘由,只是她隐去了自己前世在大厂做牛马时的想法,“我在庄子上长大,没什么人管我。我经常跑去和那些佃户们聊天,也和庄户们玩闹。其实他们都没什么坏心眼,也没什么特别反叛的心思。只要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如果能识文断字就更好了。如果,自己家孩子未来不用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累了一年,什么都剩不下来就好了。他们要的东西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外加日子有盼头。我曾经跟一位外国的商人聊过,他说这在他们那叫希望。能看见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每个人都会高兴的。有时候我就想,那就让大家都能过得有希望,我能做的也就是这些。论政治手段,我比不上大哥他们,论行商,有薛楼主这样的人,论带兵打仗,有瑾明你啊,论治国,有庭凌啊。我算什么啊,我其实并不会什么,我只知道他们或许只是想好好活着,在他们有生之年能看见一切在变好。”
简单朴实的一段话,重重地叩在了萧瑾明和薛元清的心上。他们只是想过得好一点,这与世家大族追求的辈辈皆有人才出一样。世家大族保证自己永远都有好的传承,有个好名声。最普通的百姓求的,就是吃饱穿暖,最好还能识文断字,不做个睁眼瞎。
“仓禀足而知礼节,首先得做到仓禀足啊。”白玥安说了一句,“其实,前朝想复国,他们有信心也是因为这个。前朝太宗时期,万国来朝,路不拾遗,家家户户吃饱穿暖,是正儿八经的好日子啊。柳嘉言和前朝皇室,就可以凭借这个,打出前朝太宗的旗号来发动百姓的支持。我们如果能给到肉眼可见的,切实的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百姓自然而然就会来的。”
萧瑾明和薛元清点点头,他们很认同于这个观念。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彻底地让百姓们信服,让他们相信跟着你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才会支持你。”萧瑾明依着白玥安的话感慨着,他从前从未认真地理解这句话,但现如今,他是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三人感慨着走在芒山的路上,同时也说着沧州如今的民生与风貌,确实与刚到沧州时不太一样了。
行至一处山隘时,三人面前出现了一位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