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廖勇和娜塔莉亚愣住了。
他们原本以为,在发现了这个不知道什么设备之后,李听寒应该会立刻展开什么攻关工作,一群工程师围成一团开始激烈讨论,最后某个人灵机一动提出一个猜想,李听寒沉吟片刻,表示“对,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然后拍板。
可现在看,李听寒只是接过一份文件看了看,上去拆下来什么东西看了看,闻了闻工作进度,安排了点工作,顺便宣布给其他人放假之后,就就就——
——就没了?
“不是,你们两个啊什么?”李听寒看着目瞪口呆的两人,有点好奇,“我判断也做了,工作也安排好了,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吗?”
“不,只是……怎么说呢,这和我印象里的情况,出入好像有点大。”廖勇挠了挠头,开口说。
“嗐,你当那些写小说的有多少真的搞过科研?”李听寒何等聪明,一看就知道廖勇这是刻板印象了,“而且我的团队能力又不差,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团队遇到无法决策的问题的时候做出决策罢了。”
“原……原来如此……”
廖勇听完只觉得不明觉厉,但是他又不懂搞科研的东西,只能和娜塔莉亚一起点了点头。
“只不过,这次的发现确实很大。”李听寒话锋一转,“刚才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这个仪器产生的力场恰好可以覆盖整架战斗机,考虑到你们在作战室遭遇的情况,我怀疑这个设备,极有可能可以产生一种力场,使得覆盖范围内的物体的惯性质量明显降低。”
“啊?降低惯性质量?怎么降低?战斗机可是适用牛顿定律的啊。”听到这话,廖勇人都傻了。
所谓的过载,实际上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本身重力的比值。这一概念本质是在惯性系中才会产生的概念,而惯性系的定义依赖于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虽然说惯性定律作用的范围仅限于宏观低速物体,但是战斗机这玩意怎么看也不可能飞到亚光速或者缩小到量子尺度。
也正是因为这样,抗过载设备基本上就是两条路,一种是抗荷服,即通过外力或者药物强化人体,提高对过载的抵抗能力。另一种就是线性座椅这种不直接强化人体的设备,而这类设备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即通过施加外力,延长运动状态变化的时间。
而这个装置,则是走了第三条路,即直接降低物体的惯性质量。而这也是这个装置,真正不可思议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不可思议,那就得上一会物理课了。
根据物理知识可知,过载N等于物体的合外力F与重力G的比值,也就是N=F\/G,而合外力F等于物体的惯性质量mi与合加速度a的乘积,重力G则是物体的引力质量mg与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
那么,这个公式就可以改写为N=mixa\/mgxg。
考虑到过载往往是个瞬时概念,而在这个条件下,战斗机能提供的推力,或者说加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视为一个常量,而星球环境内的重力加速度同样也是常量,那么就可以知道a\/g的值恒定。我们将这个值用一个代号A来表示,那么上面的公式,就可以进一步改写为N=A(mi\/mg)。
而根据等效原理,mi和mg严格相等,因此N基本上不可能发生改变。这也是抗荷服以及线性座椅只能降低G力的影响,无法真正的抵消惯性的原因。可这个装置直接打破了mi和mg严格相等的关系,在启动后人为地将mi降低,从而降低mi\/mg的值,直接让过载值降低。
就拿廖勇飞30G把自己飞进医院这件事为例,传统的抗荷服和线性座椅性能再强,廖勇承受的过载都是30G,这些设备只是能让廖勇扛住了30G的过载罢了。而如果当时有这种设备,那么廖勇飞30G把自己飞成重伤进医院的时候,实际上极有可能飞到了35G甚至更高。
“我这也是猜测,做不得数的。”李听寒微微摇头,“但是基于这架战斗机的制作工艺,以及其座舱处的接口看,不论是其机身强度,又或者是可以使用的抗过载设备水平,都不可能具备和独行隼硬拼高G机动的能力,想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也只能做出这种猜测了,毕竟那大概率就是先驱者技术的产品,不是吗?”
李听寒的解释合乎逻辑,廖勇和娜塔莉亚听完,脑子里简单过了一下逻辑之后,点了点头。
“只不过现在多猜也是没有意义的,等后续的实验结果吧。”李听寒继续说,“再过几天,我们公司的设备就运到了,如果能搞明白这装置上的技术,我大概能先给你搞出一架魔改版的圣剑来。”
“比起这个,我还是更期待等我恢复好了去试飞圣剑。”廖勇耸了耸肩,“只不过,娜塔莉亚也没受伤啊,你可以先去试试呗?”
“得了吧,你这家伙我还不清楚吗?要是我先去飞了,你不得急死?”娜塔莉亚耸了耸肩,“而且,这几天我模拟过了,理论上现在的飞行包线,距离圣剑的理论上限还有不小的差距,你让我飞我是没那个本事了,这事还是你来吧,我给你当僚机。”
听到自己女朋友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心思,廖勇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转过天去,诺埃尔已经批复了昨晚李听寒让人提交的申请,工程部队已经选了一座距离机体主要建筑足够远的机库开始改造。那段线缆在经过取样之后,已经分别放进了多种不同的检测仪器里进行检测,预计还得两三天才能出结果。至于那台未知装置,现在已经按照李听寒的要求拆了下来。
在研究方面,一切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
两天的休假结束,随着分析工作结束和机库改造完成,对未知装置功能的验证工作正式开始。
那条线缆果然和李听寒猜测的一样,其中采用了超微观量子管技术,可以将飞秒尺度的粒子以0.9倍光速的速度传递到目标位置。同时,工作人员们也对拆下来的场发生器进行了检测,只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玩意是标准采购件,其场激活系统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底部加装了一个粒子充能装置。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证明李听寒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毕竟还没有正式开始进行测试,因此暂时李听寒的想法,还只是一个假说,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好在,这玩意只需要通电就行,不需要和发动机连接,测试工作完全可以在地面进行。而考虑到雷豹特装型上只有一个第三代冷核聚变反应堆,李听寒认为并不需要用圣剑进行测试,xtA-119S上有一台三代堆一台二代堆,如果仅仅是停在地面上进行测试,那么就不需要启动机载的大量电子设备,能量供应自然非常充足。
只不过,在测试之前,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这台设备的控制系统。
要知道,帝国方面使用的战斗机控制系统并非来自于联邦,而是源自于瓦尔克帝国的。这意味着两种战斗机的操作系统从底层设计上,就是不同的。想要在联邦的机体上,使用帝国一方的设备,那就得进行驱动程序的移植。
这活可不轻松,之前软件部门只是破解了对方的操作系统,还没找到这设备的驱动程序呢,想要移植更是无从谈起。这要不是李听寒给程序员们放了两天假,那这帮程序员多半得过劳死。
就在程序员们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廖勇终于通过了严格的体检,正式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