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谷的建设,在朱棣不计成本的投入与铁腕的督管下,展现出了惊人的“燕王速度”。
仅仅三个月,这座隐秘的山谷,便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轰鸣作响的军工之城。
山谷入口,张玉亲率一千燕山卫精锐,设立了三道关卡。任何进出之人,都必须持有他和燕王共同签发的令牌。营区之内,更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军法官带着手持朴刀的执法队日夜巡逻,任何一丝懈怠与违规,换来的都是冰冷的军法。
高压之下,是高效的执行。
由道衍制定的“悬赏制”,极大地激发了工匠们的创造力与好胜心。匠师营的布告栏前,每日都围满了人。
“听说了吗?西营的王麻子,改良了水力钻床的钻头,让钻孔的效率提升了一成,殿下当场就赏了他一百两黄金和两个东瀛婢女!”
“那算什么!南营那个新来的小子,才十七岁,竟然想出了用焦炭预热铁矿石的法子,大大缩短了冶炼时间,殿下直接破格提拔他当了炼铁所的副所长!”
在金钱与地位的刺激下,工匠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他们不分昼夜,自发地研究图纸,改良工艺。一个个在“原版”图纸上被视为瓶颈的难题,竟在群策群力之下,被用各种“奇思妙想”迅速攻克。
整个藏龙谷,都沉浸在一种技术大爆炸式的狂热氛围之中。
然而,在这看似顺利的进展之下,也并非没有波折。
一日,在试制第一批枪管时,负责冶炼的老师傅李三,拿着一根刚刚成型的枪管,找到了朱棣。
“殿下,”李三的脸上满是困惑与忧虑,“按照图纸上这种新的合金配方,炼出的钢材,的确成本大降,也易于锻造。可……可末将总觉得不对劲。”
“有何不对?”朱棣正在审阅一份物资清单,头也不抬地问道。
“这钢……太‘脆’了。”李三斟酌着词句,“不是说它不坚硬,而是……韧性不足。末将担心,若是连续射击,枪管高温之下,这等钢材,恐怕……恐怕会承受不住。”
朱棣闻言,放下了手中的笔,目光如电,射向李三。
“你的意思是,这份图纸,有问题?”
“末将不敢!”李三被朱棣的眼神吓得一哆嗦,连忙跪下,“末将只是……只是凭着几十年的经验,觉得有些不妥。或许……或许是末将的见识浅薄,不懂这其中的高深奥妙。”
“哼。”朱棣冷哼一声,“你是信不过本王带回来的图纸,还是信不过钱林大师的毕生心血?”
他站起身,走到李三面前,将他扶起,语气却变得冰冷。
“李师傅,你是总署的老人了,本王敬重你的经验。但时代在变,技术也在变。这份图纸,是集大智慧者所创,其中精妙,非我等凡人所能轻易揣度。你现在觉得它‘脆’,或许正是因为,它将所有的性能,都用在了提升硬度与威力上,这是一种我们不懂的取舍。”
他拍了拍李三的肩膀:“你的职责,是严格按照图纸,将它完美地复制出来。而不是用你那些过时的老经验,来质疑它。本王再说一遍,藏龙谷,只认图纸,不认经验!谁敢擅自修改一个尺寸,变动一分配方,休怪本王的军法无情!”
李三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冷汗,他看着朱棣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哪里还敢再说半个不字,只能连连称是,喏喏而退。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发生了几次。有负责机括的工匠,对那“简化版”的弹簧片寿命提出疑虑;有负责火药的匠师,对图纸上一种能“节约硝石”的新配方感到不安。
但无一例外,这些声音,全都被朱棣以“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为由,强硬地压了下去。
他的自信,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他坚信,自己手中的这份图纸,是超越时代的神物,是自己战胜朱雄英的关键。任何质疑,都是对这份神圣性的亵渎,也是对他本人权威的挑战。
于是,在最高统帅的严令之下,所有的疑虑与不安,都被扫进了角落。
整个藏龙谷的生产机器,开始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完美而高效的姿态,将图纸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致命的缺陷,都分毫不差地,复制到了成千上万的武器部件之上。
一根根“韧性不足”的枪管,被生产出来。 一片片“寿命极短”的弹簧片,被冲压成型。 一桶桶“配比失衡”的火药,被混合封装。
这些致命的部件,在总装车间里,被熟练的工匠们组装在一起,变成了一支支外观精美、寒光闪闪的“燕王神铳”。
它们看上去如此完美,如此强大,闪烁着死亡与权力的诱人光芒。
没有人知道,在这华美的外表之下,潜藏着足以吞噬一切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