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是个很残酷的事情,在古代,除非是走投无路,不然老百姓绝对不会参军。很多的网络小说,笔者把战场刻画的过于简单,完全不了解真实的战场多血腥。
甚至主角是天选之人,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犹入无人之境,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凭借军功拜将封侯。好像当兵打仗是底层百姓翻身的捷径。但真实历史可没那么浪漫。冷兵器时代,底层兵卒上战场,绝大多数是拿命去填,没有所谓的立功封侯,更多的是血泪与枯骨。
别看穿越小说写得热血澎湃,说什么“保家卫国、男儿当战”,但真实情况是,古代底层兵卒绝大多数是被征发、被迫应役的。比如汉代“徭役兵制”,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两年;唐代府兵轮番上阵,还得自备干粮、兵器。
战场上拼杀,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因为不去就要受罚,甚至株连家人。宋代王安石就说过:“兵者,国家不祥之器,百姓苦其役。”兵卒上战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什么梦想,而是被命运裹挟。
古代冷兵器战场,兵卒真的是“命比草贱”。咱举几个例子: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号称20万兵马,战后统计,仅曹营兵卒伤亡就超七成。大部分阵亡兵卒连尸首都找不回来。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募兵十万,战后活下来不足三万。
——明初朱棣北伐时,每次出征二三十万人,回营时能有一半都算奇迹。
这还只是大战的数据,地方边防小冲突、剿匪、征蛮,死的人不计其数,连个名册都不会留名。底层兵卒,说白了就是耗材。
一战封侯?别做梦了。
古代打仗封侯,真不是底层兵卒的剧本。你想封侯,得是将门之后、功勋世家、手握重兵的将领。普通兵卒就算立了功,也就是赏几匹布、几斤酒,顶多给个“义勇军”的小旗子。《三国志》里记载,张辽部下有士卒斩杀敌将,曹操也不过赏赐酒肉、给点银钱。封侯?将军都难,兵卒更别提了。
底层兵卒想靠战功往上爬,比登天还难。第一,你要活下来,冷兵器时代拼杀,伤病致死率极高;第二,你得有人举荐,战场上单靠个人勇猛很难被看到;第三,就算升了,最多提个小队长、什长,离将军、侯爷远着呢。
唐代府兵制下的士卒,不少人打了十几年边疆,最后落个伤残回乡,连地都保不住。战功升迁?几乎看不到。
底层兵卒待遇寒酸得让人心酸。很多朝代让兵士自备粮草、兵器、甲胄。唐代西北边军,士卒每月口粮不足三斗米,连饭都吃不饱。宋代边军,多靠地方百姓供应干粮,一断粮就是饿死。明代征蒙,兵卒出征时每人配给干粮一斗,打完仗回来,死的死、饿的饿,不少尸首曝晒野外,没人收殓。
古代打仗,底层兵卒战死了,很少有机会被好好收尸。官军打完仗,忙着凯旋、封赏、追缴战利品,哪有人去管尸首?比如宋辽战争,战后诗人写道:“战骨堆如山,枯骸无人收。”明清边疆大战后,边地野狼、秃鹫成群,人骨遍野,连块碑都没。兵卒的死,换不来尊严,换不来荣耀,只留荒草和白骨。
很多底层兵卒是世袭兵家子弟。比如唐代军户,明代卫所军户,生下来就是兵,世代当兵,不能辞退,逃跑就是死罪。这种人想通过当兵改命,简直是笑话。
明代卫所兵徐三,说是祖祖辈辈当兵,到他手上还得种田供粮,还得轮班戍边,最后死在蒙古边地,连个祭祀都没有。兵家子弟,生是军人,死是枯骨。
即便你运气好、立了战功,奖赏也非常有限。汉代斩首立功,一般赏绢数匹、钱数千。唐宋时杀敌有功,赏布、盐、酒。明代征夷将士,能得一两银子已算厚赏。
封爵、封地?别想了,那是将领和勋贵的专利。底层兵卒,哪怕浴血奋战,也只能换来一点赏钱,连个“世袭”的资格都没有。
冷兵器战争重伤率极高。被砍伤、射伤、摔伤、冻伤,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但战后呢?国家不会给你抚恤金,不会管你疗伤,多数伤兵流落街头,要么乞讨,要么自尽。清代有人记载边卒归来:“残肢断臂之人,遍于市肆,乞食为生。”一场战斗,多少人战前是壮汉,战后成了废人。
一战封侯,那是小说写给人看的。真实历史里,底层兵卒是消耗品,是一次次战争堆出来的白骨。封侯拜将,那是将门世家、贵族子弟的舞台。那些穿越文主角“凭勇猛封侯”的桥段,放到冷兵器时代,结局只有一个:要么战死沙场,尸骨无存;要么侥幸生还,穷困潦倒。
古代的战场,底层兵卒拼的不是荣华富贵,是一口活命饭,是家族不被连坐,是活着回家的渺茫希望。一战封侯的神话,只存在于文人笔下、后人传说里。真相是:千百年来,无数无名兵卒,用血和命换来的,不过是荒野一抔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