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多的影视剧、小说中,随口一说就是几十万、几百万两银子。银子真这么容易搞到?
别看今天影视剧里银锭成堆、白花花亮晃晃,在真实的古代,银子可是稀罕物。
古代中国本土的银矿产量非常有限。唐代以前,主要用铜钱交易,银在市面上少之又少,主要供皇室和大贵族奢侈品镶嵌用。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大宗贸易兴起,银才逐渐被用作大额支付手段。
但银从哪来?绝大部分是靠海外输入。元代开始,通过海上贸易、茶马互市、朝贡等方式换取银,明代中期后,西班牙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才让市面上银子稍微多起来。
所以,银子可不是随便能搞到的东西。银矿少、银源紧,朝廷和豪强能攥紧银子绝不会让它流散民间。
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强得惊人。宋元时期一两银子能买到百斤米、一头羊、甚至雇一个壮劳力一年。明清时即使白银流入多了,银价也依旧高。比如明代中后期,一两银可换二三石米,养活一家小户一年都够。普通百姓日用根本轮不到银子,市面通用的还是铜钱、小面值布币、贝币等。银子主要用在官府赋税、大商交易、大额地契、嫁妆聘礼上。
别幻想穿越过去掏出几锭银子能随便花,那相当于现代人拿着大金条去菜市场买菜,不仅惹人眼红,还可能招来抢劫。
你可能会想到自己去挖矿搞银子。可能吗?
古代银矿大多被官府控制,私采是死罪。元代、明代都严禁民间私采银矿,违者充军、抄家、问斩。
即便在开矿政策稍宽的清代,银矿大户也多是皇亲国戚、官僚背景,民间小矿主想参与银矿开采,得层层报批、纳巨额矿税。
税收更是压死人。明清矿税高得离谱,地方官员往往趁机巧立名目加派矿赋、摊派矿银,搞得矿工和小矿商苦不堪言。银矿采出来,绝大多数先被官府截走,用于铸币、军需、赏赐。
银子还得铸成标准银锭、银饼才能流通。这事也轮不到你自己干。历代朝廷都有专门的官银作坊、银局铸造标准银锭。私自铸银币,就是私铸钱罪,杀头。
明清时期,连打银锭的银号、银铺都要在官方备案,不允许乱打银标。私打银锭一旦查获,官府会以扰乱金融秩序罪论处。
所以穿越者别想着搞个小银坊自己铸银流通,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掉脑袋。
银子虽好用,但真正流通用的不是随便一块白银,而是带有官印、银号戳记的标准锭子。
民间交易中银两的成色、重量极为讲究,每笔大额支付都要当场过秤、验成色。商号、银号之间还互相承兑票据、银票。一个没背景的外来人拿着无戳银锭,很难被市场认可,还可能被当成赝银。
而且银子不好找零。市面上多用铜钱做零散交易,大笔交易才用银。一个普通小商贩日进斗金?那是小说里的事。
银贵如命,所以朝廷对银子的征收、摊派也是毫不留情。
明中期以后,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折银。百姓纳税、服役统统折成银子交纳。问题是农民哪来的银子?只能卖粮、卖地、借高利贷换银交税,逼出无数破产田舍郎。
清代“地丁银”“钱粮银”,更是直接把田赋丁税一股脑摊到银上。百姓交不起,官府催征如狼,衙役横征暴敛,多少家破人亡、流民四起,皆因银税压顶。
你以为民间银流充裕?其实古代银流是高度集中在皇室、权贵、豪商手中。
晋商、徽商、潮商、广商等巨贾控制着大宗银流动。他们办票号、开银号,垄断金融。普通商户、小民百姓,日常根本接触不到多少银。
能握住银脉的人,背后不是大族就是官府背景。一个穿越者空降古代社会,不靠强后台,你哪来银子?哪有渠道周转银子?
明清时期,海外白银流入被称为“海外银”,是通过澳门、广州等地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带入中国的。
但别以为这银子随便就能到你手里。海关、市舶司、关津税卡层层盘剥,大宗海外银子大部分流入官府库藏或被豪商吞下。民间能接触到的海外银极少。
海禁时期,私运海外银入境也是重罪。即便合法贸易,没背景、没关系的人也捞不着多少好处。
银子在古代是抢手货,不止是商贼惦记,连官兵也可能打你的主意。
明清盗匪多劫银船、银号,商队押运银子需重兵护送。更有地方官勾结劫匪,内外夹击。商人稍有不慎就是血本无归。
而且银运险恶。明清大量记录都记载押银途中遇盗被劫、押送被害的惨剧。
银子虽好,但古代银富往往是祸水。
沈万三、胡雪岩,哪一个不是银子多到动了皇帝心思,最后家破人亡?朝廷缺银时,打压银富商贾成了填补国库的捷径。
银多而无权护,最终不是充公就是被抄家。古人都说“财不露白”,银子贵如命,更是不可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