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晚间,樊兴来报,容娘去了张家粥棚,果然是先得了半碗粥,又被添了粥。
容娘假装喝了后,便装作腹痛离开流民人群,在偏僻处被人掳走了!
他们一路暗中跟着,直到一座京郊的别院。
他们在那蹲守了一日,见进出的皆是京中有名的浪荡子弟,而那座别院属于刑部尚书府产业!
萧业听后,沉声问道:“容娘怎么样?”
樊兴答道:“公子放心,容娘无事。我们的人混了进去,一直藏在暗处。”
接着咬牙切齿道:“那狗东西张极化本想轻薄容娘,幸好有公子给的毒丸,他才没有得逞。
容娘以敏症为由糊弄了过去,又言说自己是舞姬,舞艺精湛,请求留下。
张极化见容娘乖觉,又色欲熏心,便同意给容娘几日时间调理敏症,没有加害于她!”
萧业看了樊兴一眼,深沉的声音中带着不加掩饰的杀气。
“不消几日,再等一日便可!”
再等一日,便是端午节了。
端午这日,皇帝、皇后奉太后出皇城,亲临万春园与民同乐。
萧业寅时便起身洗漱,没想到门扉叩响,端着水盆进来的不是冯嬷嬷,而是谢姮。
萧业没有说什么,默许了谢姮的侍奉,随后去了宫里。
卯时,皇帝、太后、皇后仪仗出宫城,率领百官浩浩荡荡朝着都城外的万春园而去。
在经由朝阳门出城时,萧业看了一眼临近的城门保康门一眼,那个方向一派宁静。
圣驾由万春园的东南门而入,驾临明珠湖东岸的蓬莱殿,萧业与五品以上官员和皇室宗亲在正殿伴驾,五品以下的官员则在偏殿。
随后,三品及以上的官眷入园,在距蓬莱殿数百步水心五殿观景。
接着,号角吹响,万春园剩下的八个园门齐开,百姓入园。
萧业在正殿上站着,眼见百姓蜂拥而入,一路山呼“万岁!”俨然清明盛世。
不同于身后史书的称颂,这鲜活的礼赞才是一个君王最高的荣耀!
萧业觑了一眼御座上的皇帝,这一刻,天子的帝王之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赐宴群臣后,精彩绝伦的水上百戏开始上演了。明珠池的御船上教坊司奏乐助兴,一时喝彩声、鼓乐声不绝于耳。
为彰显皇恩,陛下和太后、皇后数次封赏杂耍艺人。
在一片热闹喧嚣中,萧业见到一名禁军神情紧张,疾步来到虎贲校尉褚越身边,低声禀报着什么。
褚越听后,眼睛倏忽睁大,转头看了看御座上的皇帝,低声向其吩咐了几句。
那名禁军听后,又急急离去。而褚越则出了正殿,向外面的禁军言语了几句。
接着,萧业便见正殿周围及通往蓬莱阁的虹桥上多了一些守卫。
这不显眼的一幕在一片热闹欢乐中并不惹人注意,但萧业却心生疑窦。
褚越是皇城禁军校尉,只听命皇帝一人,深得陛下信任,甚至连皇城司也交由其管辖。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向来行事稳重的禁卫首领乱了阵脚?
萧业修长的手指缓缓端起酒杯,暗中则关切着褚越的动作和岸上的动静。
万春园里一片欢欣气氛,“竞渡”过后便是“龙舟争标”。
依例,周帝和太后皇后要移驾龙船,于湖心观赛,正殿上的萧业和勋贵官员们亦跟随伴驾。
威武气派的龙船如一条破浪的巨龙在水面上穿梭着,驶向池中心,掀起层层波浪。
凭栏眺望,岸上百姓山呼“万岁”,跪倒一片,一幅繁华盛景。
褚越身为禁卫首领,也上了船。
萧业见他虽跟在皇帝身边,但似乎十分关注岸上的情况,紧握着佩刀的手也显露出他的紧张不安。
突然,鼓声大作,如狂风暴雨般猛烈,瞬间点燃了观者的激情,岸上百姓欢呼加油,“龙舟争标”开始了!
二十只小龙船、二十只虎头船、二十只飞鱼船、二十只鳅鱼船,随着鼓声响起,如弦上之箭,迅疾发射而出!
萧业远远看去,为首的一艘小龙船上拼命划桨的是何良牧与姚焕之。
但萧业已无心观赏,他觉得岸上定是发生了什么事,甚至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忽然,东北方向一派欢腾中,黑压压的冲进来一群人,四散抢掠岸上的百姓!
接着西北方向也涌进了一群人,有人被按倒在地抢劫身上财物,有的失足落水溺死水中,有的妻离子散四散奔嚎,岸上陷入了一片混乱!
萧业心下一沉,是流民!
“父皇,快看!有流民冲击圣驾!”魏承煦看到岸上乱象,神情震惊。
“那是怎么回事?”天子的面容不再祥和,而是一片肃寒。
褚越脸上几无血色,跪地奏禀道:“回陛下,看装扮应是流民作乱!”
“流民?作乱?”皇帝眼睛瞪的如铜铃,一群流民竟真敢作他的乱?
“你的人呢?朕问你,你的人呢?”
“回陛下,没有陛下的命令,应是不敢伤及人命,这才…”
“混账!”
“是!卑职这便去通知镇压!”
褚越起身欲走时,又被魏承煦叫住。
“褚校尉,多派些人手来,护驾要紧!”
“诺!”
褚越上了一条小舟朝着岸边疾疾而去。
萧业审视的眼神在魏承煦脸上停留片刻,心中暗自思忖:齐王虽然想让他死,但应该不会蠢到犯上作乱,而且,他在流民中也没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岸上传来有组织的煽动话语,一些草莽大汉一边与禁军搏斗,一边喊道:
“官兵枉杀百姓啦!欺负我等流民命如草芥!”
“我们是大周百姓,去陛下面前讨说法去!”
“来啊,大家一起上,跟他们拼了!”
这些领头的人并不是流民!
萧业的心中忽然闪现一个人影,是秋松溪,他背刺了自己!
萧业面如寒霜,握紧了拳头。接着便见魏承煦来到御前奏禀。
“父皇,流民作乱,以下犯上,皆因有人执法不严,为祸京城,请父皇重裁大理寺卿萧业,以正法度!”
龙舟上的官员们议论纷纷,接着有人跟随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越来越多的官员附议,跪倒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