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响,惊蛰的雨丝笼罩着长安城。李承乾站在新建的\"格物院\"主楼前,望着工匠们将一块鎏金匾额缓缓升起,上面是李世民亲笔题写的\"穷理尽性\"四个大字。
\"殿下,各州选送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到了。\"马周撑伞而来,低声禀报,\"只是...世家子弟占了七成。\"
李承乾唇角微扬:\"无妨,让他们学。格物之学最重实证,门第再高也造不出蒸汽机。\"他转身走向讲堂,\"走,去见见这些未来的栋梁。\"
能容纳三百人的讲堂内座无虚席。当太子身影出现在门口时,学员们慌忙起身行礼。李承乾摆手示意众人坐下,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稚嫩或老成的面孔。
\"诸位可知,为何要设这格物院?\"他开门见山地问道。
台下鸦雀无声。一个胆大的青年学子站起身:\"回殿下,可是为培养工匠?\"
\"错。\"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块精钢,\"这是将作监最新炼出的钢材,比寻常铁器坚韧三倍。谁能说出其中道理?\"
见无人应答,他继续道:\"再问,为何蒸汽能推动巨轮?为何霹雳弹会爆炸?这些道理若不明白,我大唐的强盛就只是无根之木。\"
他从案上拿起一册装帧精美的书籍:\"这是本院首部教材《格物基础》,由孙思邈、李淳风等大家编撰。今日第一课,本王亲自来讲。\"
整整一个时辰,李承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学员们从最初的茫然到渐渐入神,最后有人忍不住举手发问。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直到正午钟声响起,众人仍意犹未尽。
\"明日讲化学。\"李承乾合上书册,\"记住,格物之学的要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离开格物院时,马周忧心忡忡:\"殿下,那些世家子弟若学了这些...\"
\"正合我意。\"李承乾轻笑,\"当他们沉迷于格物之理,哪还有心思结党营私?况且...\"他压低声音,\"真正核心的火药配方和蒸汽机原理,只在将作监内部传授。\"
春雨绵绵中,一辆装饰简朴的马车驶入东宫。车内走下一名白须老者,正是隐居多年的前朝大匠宇文恺之后——宇文述。
\"老朽拜见太子殿下。\"老者颤巍巍要行礼,被李承乾一把扶住。
\"宇文先生不必多礼。请先生出山,是为了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李承乾引老者来到书房,展开一幅巨大的图纸,\"我想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驰道。\"
宇文述戴上水晶镜片,仔细端详图纸,突然倒吸一口凉气:\"这...这设计闻所未闻!路基深达三尺,分层夯实,还要铺碎石和沥青?\"
\"不错。\"李承乾指向图纸标注,\"最宽处可并行八辆马车,沿途每五十里设驿站,配备快马和信鸽。一旦建成,从长安到扬州只需七日。\"
老者激动得胡须颤抖:\"殿下,此工程耗资巨大...\"
\"钱粮已备妥。\"李承乾胸有成竹,\"先从长安到洛阳段开工,征调民夫按'以工代赈'之法,每日付工钱,管三餐。\"
就在驰道工程紧锣密鼓筹备时,南方传来捷报:李泰的船队不仅成功绕过澳洲,还发现了更东方的一片群岛。随船带回的不仅有各种奇珍异宝,更有几十袋金灿灿的谷物。
\"殿下,此物土人称'玉米',耐旱高产,亩产可达十石!\"风尘仆仆的船员跪地呈上样品。
李承乾捻起一粒金黄饱满的玉米,心中感慨万千。这个在原本历史上要近千年后才传入中国的作物,如今提前出现在大唐的土地上。
\"立即在司农寺试种。\"他下令道,\"若适应当地气候,明年在关中各州县推广。\"
初夏的昆明池畔,晋阳公主正带着一群贵族少女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她们将不同比例的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记录燃烧效果。小公主认真地在本子上写着:\"硝七成、硫两成、炭一成,爆声最响。\"
\"兕子,在做什么呢?\"李承乾悄然而至。
\"大哥!\"晋阳公主兴奋地跳起来,\"我们在验证《格物基础》里的配方!你看,这个比例真的会爆炸!\"
李承乾既欣慰又后怕:\"实验精神可嘉,但火药太危险。下次找孙真人一起做好吗?\"他蹲下身与妹妹平视,\"不过...兕子能发现最佳配比,真的很了不起。\"
小公主骄傲地昂起头:\"我要发明一种能治病的神药!孙爷爷说,明白了火药原理,就能懂很多药性相生相克的道理。\"
这一幕被随行的史官郑重要记入《起居注》:\"永徽二年五月,晋阳公主始涉格物之学,太子亲授之。\"
六月盛夏,长安城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来自极西之地拂菻国(拜占庭帝国)的使者。金发碧眼的异邦人带来了精美的玻璃器、镶嵌宝石的十字架,还有几十卷羊皮书籍。
\"尊贵的太子殿下。\"使者操着生硬的汉话行礼,\"我国皇帝愿与大唐永结盟好,共抗大食。\"
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当使者展示一本《几何原本》的希腊文抄本时,他眼前一亮:\"贵国可有精通希腊语和汉语的学者?\"
\"有两位随行翻译。\"
\"太好了!\"李承乾当即提议,\"不如让他们留在格物院任教?作为回报,大唐愿与拂菻分享火药以外的所有技术。\"
这一提议让使者喜出望外。经过半月磋商,双方签订了《唐拂技术交流协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平等互利的国际技术合作协议。
协议签订次日,李承乾在格物院设立\"翻译馆\",专门负责翻译各国科技着作。首任馆主竟是年仅十二岁的晋阳公主——她凭借惊人的语言天赋,已掌握波斯、大食等五国语言基础。
\"兕子,这是《几何原本》的前三卷。\"李承乾将一叠文稿交给妹妹,\"你和拂菻学者一起,把它译成汉文可好?\"
小公主郑重接过,如同接过一个神圣使命:\"我一定不负大哥所托!\"
秋收时节,司农寺的试验田传来喜讯:玉米在关中地区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八石,远超传统粟米。李承乾立即下令在《大唐日报》刊登种植方法,并免费向农户发放种子。
这一举措遭到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以荥阳郑氏为首的豪强联名上书,称新作物\"有违祖制\",要求朝廷停止推广。
\"好一个'祖制'!\"李承乾在朝会上冷笑,\"《诗经》有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可见古人也不拘一格。如今有更高产的作物,为何不用?\"
他命人抬上一筐金黄的玉米:\"诸公不妨尝尝,这'番麦'做的饼,可比寻常粟饼香甜多了。\"
李世民亲自品尝后大加赞赏:\"朕看此物甚好!传旨:凡自愿种植番麦者,免当年三成赋税。\"
皇帝的背书让玉米推广势如破竹。到年底时,关中地区已有三成农户改种新作物。与此同时,长安至洛阳的驰道工程进展神速,路基已夯实过半。
寒冬腊月,李承乾收到李泰从广州发来的密信。信中详细描述了澳洲东岸的富庶景象: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矿产,还有取之不尽的珍稀木材。
\"...此地气候温和,颇似岭南,甚宜耕植。弟已立碑三处,并留下三十人建立据点...\"信末还附了一幅粗略的海图,标注了几处良港的位置。
李承乾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四弟建议组织移民,先在沿海建立三个定居点。\"他指着地图说,\"以流放罪犯为主,辅以自愿前往的农户和工匠。\"
马周担忧道:\"如此遥远,补给困难...\"
\"所以需要大船。\"李承乾目光炯炯,\"将作监正在建造的'永徽型'蒸汽船,载重可达两千石,正是为此准备。\"
正说着,杜荷匆匆来报:\"殿下,晋阳公主在翻译馆晕倒了!\"
李承乾箭步冲向翻译馆,只见小公主脸色苍白地躺在榻上,孙思邈正在把脉。案几上堆满了译稿和参考书籍,蜡烛几乎燃尽。
\"兕子怎么了?\"他声音发颤。
孙思邈收起药枕:\"无妨,只是劳累过度。公主连续七日废寝忘食地翻译,体力透支了。\"
这时,晋阳公主悠悠转醒,第一句话竟是:\"大哥...我译完《几何原本》前三章了...\"她指向案几上一叠工整的文稿,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李承乾心疼地抱起妹妹:\"傻丫头,着什么急?\"
\"因为...因为这是大哥最看重的...\"小公主靠在他肩头喃喃道,\"我想帮大哥...\"
这一幕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李承乾轻轻拍着妹妹的背,忽然注意到译稿旁还放着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写着《几何启蒙——晋阳公主图解本》。
翻开一看,里面用生动的图画和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几何原理,甚至加入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这是...\"
\"公主说,要让贩夫走卒也能懂几何。\"一位翻译官红着眼眶解释,\"这几日她不断向工匠、农夫请教,把术语都换成大白话...\"
李承乾紧紧抱住妹妹,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个在原本历史上早夭的小公主,如今正以她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大唐的未来。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精神矍铄,亲自为李承乾、李泰和晋阳公主斟酒。\"朕有你们这样的儿女,实乃平生之幸。\"老皇帝感慨道,\"贞观盛世,必将由你们推向新的高峰。\"
\"儿臣等必不负父皇期望。\"兄妹三人齐声应道。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观星台。夜风凛冽,却吹不散他胸中的热忱。过去一年的成就历历在目:格物院设立、驰道开工、玉米推广、澳洲发现...每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
\"殿下,天冷了。\"马周为他披上大氅,\"在看什么?\"
\"看未来。\"李承乾指向璀璨的星河,\"那里有无数未知的世界,等着大唐的船队去探索。\"
马周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长安城上空留下一道璀璨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