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雾笼罩着长安城,李承乾站在新建的观星台上,凝视着东方渐白的天际。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晋阳公主捧着一卷图纸小跑过来,发间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大哥,你看我画的蒸汽船设计图!\"她兴奋地展开一卷绢布,上面用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艘带有双烟囱的巨舰,\"我问过将作监的工匠了,他们说这样能增加动力!\"
李承乾惊讶地接过图纸,只见舰体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桨轮,船尾还设计了可升降的舵板。\"兕子,这...\"他蹲下身与妹妹平视,\"你是怎么想到的?\"
小公主歪着头,一脸天真:\"上次看蒸汽船试验时,我发现单桨轮转向不灵活。就像骑马要两根缰绳一样,船也应该有两个轮子才对呀!\"
李承乾忍不住将妹妹抱起,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我们兕子真是个小天才!\"他转向随侍的马周,\"立即召集将作监大匠,按此设计改进蒸汽船。\"
马周躬身应诺,眼中满是惊叹。谁能想到,改变大唐航海史的设计竟出自一个十岁女孩之手?
早朝时分,一则紧急军报打破了平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率十万大军压境,已攻破吐谷浑都城伏俟城。
\"陛下,吐蕃此番来势汹汹,恐非寻常劫掠。\"兵部尚书出列奏道,\"探马来报,他们携带了大量攻城器械,似有长期作战之意。\"
李世民眉头紧锁:\"众卿有何良策?\"
李承乾从容出列:\"儿臣以为,当以雷霆之势反击。儿臣请命亲征,率新军迎敌。\"
朝堂上一片哗然。魏征急忙劝阻:\"太子乃国之根本,岂可轻涉险境?\"
\"正因儿臣是太子,更应身先士卒。\"李承乾目光坚定,\"况且新军装备的火器,唯有儿臣最熟悉其用法。\"
李世民沉吟良久,终于点头:\"准奏。但须有老将辅佐,就让李靖与你同去。\"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前往军器监。宽阔的校场上,三千精锐正在操练新式战法。士兵们三人一组,一人持盾,一人持改良过的连弩,一人腰挂五枚霹雳弹——这是李承乾根据记忆中的\"三三制\"设计的战术单元。
\"殿下,新式火药箭已试验成功。\"军器监丞呈上一支造型奇特的箭矢,箭杆中空,内填火药,\"射程三百步,可穿透吐蕃重甲。\"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加紧生产,务必在出征前装备全军。\"
出征前的夜晚,李承乾来到晋阳公主的寝殿。小公主已经睡下,手中还紧握着一枚精致的平安符。他轻轻将符塞到妹妹枕下,却听见一声迷糊的呼唤:\"大哥...\"
\"兕子乖,大哥要去打吐蕃了。\"李承乾柔声安慰,\"很快就回来。\"
\"一定要平安...\"小公主揉着眼睛,突然从床头摸出一个小布包,\"这个给大哥...是我和孙爷爷一起配的药,能治高原反应...\"
李承乾心头一热,郑重收下药包:\"有兕子的灵药,大哥一定所向披靡!\"
次日黎明,十万大军在长安城外集结完毕。李承乾一身戎装,腰佩天子剑,在李靖等老将的簇拥下检阅部队。当新型火器方阵经过阅兵台时,围观百姓发出震天的欢呼。
\"有此雄师,何愁吐蕃不破!\"李靖捋须赞叹。
大军开拔,沿途州县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行至陇山时,前方探马来报:吐蕃主力已越过祁连山,正向凉州逼近。
\"来得正好。\"李承乾摊开军事地图,\"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务必在吐蕃抵达凉州前抢占黑水峡谷!\"
五日后,唐蕃两军在黑水峡谷相遇。松赞干布显然没料到唐军来得如此之快,仓促应战。李承乾站在高处,冷静观察敌军阵型。
\"李将军,你率骑兵佯攻左翼。\"他指向地图上的一处隘口,\"待敌军调动时,火器营从此处突袭中军。\"
战斗打响后,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当吐蕃大军被李靖吸引注意力时,三百名精锐火器手悄悄接近敌阵。随着一声令下,数百支火药箭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紧接着是铺天盖地的霹雳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吐蕃军阵大乱。
\"全军出击!\"李承乾长剑所指,唐军如潮水般涌向溃散的敌军。
战后清点,吐蕃损兵两万余,松赞干布带着残部仓皇逃回高原。唐军趁势收复吐谷浑全境,并在边境修筑了十二座棱堡,形成坚固防线。
捷报传回长安,举国欢腾。李世民龙颜大悦,下诏犒赏三军。然而李承乾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军帐中召见被俘的吐蕃将领。
\"你们用的火药,是从何处学来的?\"他直截了当地问。
被俘的吐蕃大将起初不肯开口,直到李承乾承诺优待俘虏,才坦白道:\"是一个汉人教的...他说是被大唐流放的工匠...\"
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此人现在何处?\"
\"已经...死了。\"吐蕃大将低声道,\"赞普怕他泄密,攻下吐谷浑后就...\"
回到长安后,李承乾立即加强了对军器监的管控,实行\"连坐法\":工匠必须五人一组,互相担保。同时大幅提高工匠待遇,使其家属也享受朝廷俸禄。
\"恩威并施,方能杜绝后患。\"他对马周解释道。
初夏时节,李泰率领的探索船队再次扬帆起航。这次的目标是绕过澳洲,继续向东寻找新的大陆。李承乾亲自到广州送行,兄弟二人在码头促膝长谈至深夜。
\"四弟,这次航行可能长达两年,务必小心。\"李承乾递过一个锦囊,\"里面是孙真人特制的药丸,可防坏血病。\"
李泰郑重收下:\"大哥放心,有蒸汽船相助,再远的海域也去得。\"他犹豫片刻,\"只是...父皇近来身体...\"
\"我会照顾好父皇和兕子。\"李承乾拍拍弟弟肩膀,\"你只管安心探索,为大唐开疆拓土。\"
送别李泰后,李承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改革中。他设立了\"专利司\",鼓励工匠创新。任何人发明新器械,经核实有效后,可获得十年独家经营权。此令一出,民间创新热情高涨,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最令人惊喜的发明来自一位名叫王五的铁匠。他设计的水力锻锤不仅能打造兵器,还能轧制铁板。李承乾亲自召见这位满脸煤灰的工匠,赐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
\"殿下,小人...小人不敢当...\"王五跪在地上直哆嗦。
\"起来吧。\"李承乾亲手扶起他,\"在大唐,唯才是举。你有真本事,就当得起这官职。\"
这件事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寒门子弟看到了上升的希望,世家大族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八月的一天,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章,晋阳公主蹦蹦跳跳地跑进来:\"大哥!我的医馆开张啦!\"
原来,小公主说服长孙皇后,在掖庭宫设立了一所为宫女看病的医馆。虽然规模很小,却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室女性主持的医疗机构。
\"好!大哥这就去看看。\"李承乾放下朱笔,牵着妹妹来到掖庭宫。
简陋但整洁的医馆内,几位太医署毕业的女弟子正在为宫女们诊脉。见到太子驾到,众人慌忙行礼。
\"不必多礼。\"李承乾摆手,\"今日这里只有大夫和病人。\"
他饶有兴趣地观看妹妹为一位宫女包扎伤口。十岁的小公主手法娴熟,一边包扎一边讲解药理,俨然一副小神医的模样。
\"兕子跟谁学的这些?\"李承乾好奇地问。
\"孙爷爷教我的。\"晋阳公主骄傲地昂起头,\"他说我有天赋,将来能当太医令呢!\"
李承乾大笑:\"好!那大哥就等着兕子当上太医令的那一天!\"
秋收时节,司农寺传来喜讯:占城稻在江南大获丰收,平均亩产比往年高出四成。李承乾立即下令在各州设立\"常平仓\",丰收时收购余粮,荒年时平价出售,既防谷贱伤农,又防谷贵伤民。
这一举措深得民心,却也触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以太原王氏为首的五姓七望联名上书,反对朝廷\"与民争利\"。
\"好一个'与民争利'!\"李承乾冷笑,\"他们口中的'民',恐怕只是那些大地主吧?\"
他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用详实的数据证明常平仓对普通百姓的好处;另一方面暗中支持御史台调查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罪行。
这场博弈持续了整个秋天。最终,当三位刺史因纵容家族强占民田被革职查办后,世家们不得不暂时收敛。
寒冬来临之际,远征吐蕃的将士们陆续凯旋。李承乾在玄武门外设宴犒军,亲自为有功将士斟酒。一位在黑水峡谷战役中失去右臂的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殿下亲自斟酒,小人就是死也值了!\"
\"不,你要好好活着。\"李承乾握住老兵仅存的左手,\"朝廷已经下令,伤残将士每月可领抚恤银,子女可优先入学。\"
这番话通过《大唐日报》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这份由李承乾创办的报纸,如今已成为传达朝廷政令、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的气色比往年好了许多,兴致勃勃地听晋阳公主讲述医馆趣事。当小公主说到用针灸治好了一位宫女的头痛时,老皇帝开怀大笑:\"朕的兕子将来必成一代女医!\"
\"不止呢!\"小公主骄傲地说,\"我还要帮大哥管理医院,让天下人都看得起病!\"
李承乾与李泰相视一笑。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早夭的小公主,如今正茁壮成长,未来必将绽放异彩。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李承乾独自走出殿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照亮了他坚毅的面庞。改革之路虽长,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盛世宏图虽大,但每一笔都清晰可见。
在这贞观盛世的荣光中,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正在孕育。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