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元年的初雪飘落时,长安城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事。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学者齐聚新落成的\"万国学院\",参加首届\"天下学术大会\"。李承乾站在学院正门前的汉白玉台阶上,望着各国学者鱼贯而入,不同颜色的衣袍在雪中交织成绚丽的画卷。
\"殿下,希腊文《几何原本》全本已经译毕。\"晋阳公主手捧一摞装帧精美的书册走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中凝结,\"孙爷爷校对了三遍,说毫无错漏。\"
李承乾接过书册,翻开扉页,上面用汉文和希腊文并排写着\"几何原本\"四个大字,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大唐镇国长公主李兕子监译\"。
\"兕子真了不起。\"他轻抚妹妹的发髻,\"这将是改变大唐学术史的巨着。\"
小公主脸上泛起红晕:\"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拂菻来的狄奥多西先生帮了大忙呢!\"
正说着,一阵骚动从学院门口传来。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波斯老者被众人簇拥着走来,手中捧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制仪器。
\"殿下!\"老者用生硬的汉话高呼,\"这是家父发明的星盘改良版,可以同时观测日月五星!\"
李承乾亲自下阶相迎,仔细端详这件精密仪器。当他转动星盘上的铜环时,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结构——这竟是简化版的\"浑天仪\"!
\"妙哉!\"他由衷赞叹,\"将波斯星盘与大汉浑天仪合二为一,先生真乃奇才!\"
这一幕被随行的《大唐日报》画师记录下来,成为次日头版的插图。标题赫然写着:《东西智慧交融,万国学院开创学术新纪元》!
学术大会持续了整整七日。期间,大食学者演示了代数运算,拜占庭医师讲解了人体解剖,天竺僧人传授了冥想之法...而大唐的学者们也毫不逊色,孙思邈的\"四诊法\"、李淳风的历法推算、阎立本的绘画技巧,无不令各国学者叹服。
大会闭幕那天,李承乾宣布成立\"天下学术文库\",将所有参会论文结集出版,并免费向各国赠送。\"从今往后,学问无国界。\"他的声音在宏伟的讲堂内回荡,\"愿知识之光,照亮天下每一个角落!\"
冬去春来,万国学院的成果开始显现。一批融合中西医术的\"新医\"毕业了,他们带着改良过的药方奔赴各州县;精通多国语言的译语官被派往边境,促进贸易往来;甚至还有工匠根据外国学者的建议,改良了水车设计,使灌溉效率提高了一倍。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李承乾在曲江池畔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技艺大比\"。来自各国的能工巧匠同台竞技,展示绝活。波斯工匠的玻璃吹制、大食铁匠的刀剑锻造、天竺织工的锦缎编织...令人目不暇接。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来自非洲的匠人,他展示了一种奇特的\"泥筑术\",用普通泥土混合草茎,竟能筑成不怕雨淋的坚固房屋。
\"此法可用于边关营垒!\"兵部尚书如获至宝,\"比夯土墙省时省力多了!\"
李承乾当即重赏这位非洲匠人,并聘请他在工部任教,传授技艺。这一幕让各国使者深受感动——大唐太子的胸怀,当真海纳百川。
三月里,李泰率领的远洋舰队再次启程。这次的目标是绕过非洲南端,开辟通往大食的海上新航线。送行那日,广州港人山人海,二十艘蒸汽战舰威风凛凛地排列在江面上,崭新的铁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四弟,务必小心。\"李承乾将一枚玉佩塞到李泰手中,\"这是孙真人加持过的平安符。\"
李泰郑重点头:\"大哥放心,有蒸汽船和火炮,再大的风浪也不怕。\"他压低声音,\"此去若能成功,我大唐与西方的贸易将不再受陆路限制。\"
舰队缓缓驶离港口,汽笛长鸣,惊起一群海鸥。李承乾伫立岸边,直到最后一艘船的帆影消失在海天交界处。
回到长安,李承乾立即着手推进另一项重大工程——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延伸段。根据宇文恺的设计,这条\"永徽渠\"将从杭州向南延伸,直通岭南,全长近两千里。
\"殿下,如此浩大工程,耗费恐难计数...\"户部尚书面露难色。
\"钱不是问题。\"李承乾胸有成竹,\"澳洲金矿已经开始产出,加上海上贸易的利润,足可支撑。\"他展开一幅地图,\"更重要的是,此渠一旦贯通,江南的稻米、岭南的珍宝,都可直抵长安!\"
朝堂上仍有反对声音,但当李承乾宣布将采用\"分段承包\"的新模式——把工程分给各州县,按进度支付报酬——许多地方官反而争相请命。毕竟,这意味着本地百姓能获得大量工作机会。
五月端午,晋阳公主主持的\"大唐第一医院\"正式开院。这座占地百亩的医馆,设有内科、外科、妇孺科等十二个专科,医师近百人,其中三成是女子。开院当天,免费为千名贫民诊治,孙思邈亲自坐镇。
\"兕子,你做到了。\"李承乾看着妹妹有条不紊地指挥医护,感慨万千,\"当年那个缠着我讲故事的小丫头,如今已是杏林领袖了。\"
小公主腼腆一笑:\"都是大哥教导有方。\"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医院西侧专门设立了'番医馆',由拂菻来的医师主理,他们治疗眼疾很有一套。\"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殿下!急报!陛下从洛阳启程返京,途中突发风疾!\"
李承乾脸色骤变,立即命人备马。带着晋阳公主和孙思邈,他连夜赶往潼关。一路上,小公主强忍泪水,反复检查药箱中的针灸和药剂。
潼关行宫内,李世民面色苍白地躺在榻上,呼吸微弱。孙思邈诊脉后,眉头紧锁:\"陛下元气大伤,需静养数月。\"
\"父皇...\"李承乾跪在榻前,握住父亲枯瘦的手。
老皇帝微微睁眼,虚弱地笑了笑:\"无妨...朕这一生,已无遗憾...\"他艰难地抬手,指向窗外,\"听,百姓在唱什么?\"
李承乾侧耳倾听,隐约传来田间农夫哼唱的小调:\"...永徽年,米粮贱,家家户户笑开颜...\"
\"这是朕听过...最美的歌谣...\"李世民欣慰地闭上眼睛,\"承乾啊...你做得...比朕想象的...还要好...\"
在孙思邈和晋阳公主的精心调理下,李世民病情渐趋稳定。李承乾每日在病榻前处理朝政,将重要奏折念给父亲听。当读到澳洲金矿产量翻番、永徽渠工程进展顺利时,老皇帝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七月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泰的舰队成功绕过非洲最南端,抵达大食境内的港口!随船带回的不仅有大量异域珍宝,还有十几位愿意来大唐讲学的学者。
\"好!好!\"李世民在病榻上连声赞叹,\"泰儿不愧...朕的好儿子...\"
李承乾立即着手筹备更大规模的远洋贸易。在广州、明州、登州设立\"市舶分司\",规范海上贸易;同时建造三十艘新型蒸汽货船,专门用于远航。
\"殿下,有朝臣质疑如此大兴海运,是否劳民伤财?\"马周忧心忡忡地汇报。
\"让他们看看这个。\"李承乾扔过一本账册,\"去年海上贸易的税收,已经占到国库收入的三成。这还不包括各口岸的就业和带动的地方产业。\"
数据胜于雄辩。当反对派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质疑声渐渐平息。
中秋佳节,李世民病情好转,坚持要出席宫宴。宴席上,老皇帝当众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正式加封李承乾为\"天策上将\",总领全国兵马;晋阳公主为\"镇国大长公主\",协助处理朝政;李泰为\"海军大都督\",掌管一切海上事务。
\"朕老了...\"李世民环视满朝文武,\"这大唐的将来...就交给你们了...\"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李承乾与妹妹相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决心——定不负父皇所托!
秋收过后,永徽渠首段通水。李承乾带着康复中的李世民乘船视察。当龙舟顺着新修的运河平稳前行时,两岸百姓自发聚集,高呼\"万岁\"。老皇帝站在船头,望着金黄的稻田和忙碌的农人,眼中泛起泪光。
\"承乾啊...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盛世吗?\"他突然问道。
李承乾思索片刻:\"儿臣以为,是国库充盈,四夷宾服...\"
\"不...\"李世民摇头,指向岸边一个捧着新稻咧嘴笑的农夫,\"是能让这样的笑容...出现在每个百姓脸上...\"
这一刻,李承乾醍醐灌顶。所有的改革、所有的开拓,不都是为了这个最简单的目标吗?
寒冬来临前,李泰的舰队再次远航。这次的目标更加宏伟——完成环球航行。送行那日,广州港飘着细雨,却挡不住百姓的热情。二十艘装备精良的蒸汽战舰整装待发,每艘船都配备了最新式的航海罗盘和六分仪。
\"四弟,一定要平安回来。\"李承乾紧紧拥抱弟弟,\"大唐需要你。\"
\"大哥放心。\"李泰自信地笑着,\"有蒸汽船在,再远的海域也去得!等我回来,给你带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
舰队缓缓驶离港口,汽笛声响彻云霄。李承乾伫立岸边,直到船队消失在雨幕深处。
回到长安,李承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内政改革中。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格物科\"和\"算学科\";改革了赋税制度,实行\"摊丁入亩\";甚至颁布了《专利令》,保护工匠的发明创造。
最令人称道的是《永徽医典》的编撰完成。这部由孙思邈主持、晋阳公主协助,汇集中西医学精华的巨着,成为后世医者的必读经典。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精神矍铄,亲自为儿女们斟酒。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老皇帝拉着李承乾和晋阳公主的手,走到殿外的露台上。
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照亮了三代人的面庞。
\"看啊...\"李世民轻声感叹,\"这就是...朕的大唐...\"
李承乾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未来:蒸汽机车奔驰在辽阔的国土上,学堂遍布每个州县,大唐的商船航行在世界每个角落...
\"父皇,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轻声说,\"儿臣向您保证,大唐的辉煌,将照耀千年!\"
雪花悄然飘落,轻轻覆盖在长安城的金瓦上。在这贞观盛世迈向巅峰的时刻,一首更加壮丽的史诗,正等待着这个伟大的帝国去书写。而属于李承乾的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