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回到府邸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提笔写下密信,将今日与汉武帝交谈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局势的分析告知太子。信中着重提到,已察觉到有人意图切断汉武帝与太子之间的联系,以便对太子下手,只不过目前尚未查明具体计划以及幕后组织者。同时,他在信中提醒太子,要设法获取一些相关证据,呈递给汉武帝,以此证明所言非虚。
太子刘据收到密信后,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前往皇后宫中,将信中的内容告知卫皇后。卫皇后听后,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既担忧太子的安危,又对那些暗中算计的人感到愤怒。
“据儿,此事关系重大,你务必小心行事。一定要尽快找到证据,让皇上知晓这些人的险恶用心。”卫皇后紧紧握住太子的手,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忧虑。
太子刘据点了点头,说道:“母后放心,儿臣明白。儿臣这就安排人手,全力寻找证据。”
随后,太子回到博望苑,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议如何获取证据。众人绞尽脑汁,四处打探消息。终于,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几封疑似与陷害太子阴谋相关的信件,虽然还不足以完全揭露整个阴谋,但也能从侧面证明有人在暗中策划针对太子的行动。
太子带着这些信件,小心翼翼地前往甘泉宫求见汉武帝。汉武帝看到太子手中的信件,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展开信件,仔细阅读,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竟敢有人妄图对朕的儿子下手,简直是胆大包天!”汉武帝怒不可遏,猛地将信件摔在地上,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他万万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如此大胆,策划这样恶毒的阴谋。
“父皇息怒,儿臣也是刚刚得知此事,正在全力追查幕后黑手。”太子赶忙说道,心中既愤怒又委屈。
汉武帝看着太子,眼神中既有愤怒,也有一丝心疼。他深知,太子身处这场风暴中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你做得对,一定要彻查此事。朕倒要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破坏我大汉的安稳!”汉武帝咬牙切齿地说道,一场针对幕后黑手的追查行动,就此在汉武帝的怒火中拉开了帷幕。会之上,气氛本就庄严肃穆,此时更是被一股紧张的气息所笼罩。丞相公孙贺站在朝堂之上,脸色苍白,身形微微颤抖。
廷尉和绣衣使上前,将公孙敬声挪用北军饷银的案件呈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失望。他看着奏章,重重地将其拍在龙案上,怒喝道:“公孙敬声身为太仆,竟敢如此大胆,挪用北军饷银,简直是无法无天!”
公孙贺赶忙跪下行礼,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陛下息怒,犬子犯下大错,老臣罪该万死。但请陛下念在老臣多年为朝廷效力的份上,饶犬子一命。老臣愿竭尽全力弥补此过错。”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李广利所代表的五皇子系大臣便站了出来。其中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公孙敬声此举,严重损害了我大汉军队的利益,若不严惩,难以服众。丞相公孙贺教子无方,也难辞其咎。”
紧接着,三皇子系的大臣也纷纷附和。另一位大臣高声说道:“陛下,公孙敬声挪用饷银,致使北军军心不稳,这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大事。丞相应当以身作则,承担责任,而不是在此求情。”
公孙贺跪在地上,额头布满汗珠,他环顾四周,眼中满是无奈与哀求:“各位大人,犬子的确有错,但他也是一时糊涂。老夫愿意散尽家财,填补饷银空缺,只求陛下能网开一面。”
汉武帝看着公孙贺,心中满是纠结。公孙贺毕竟是朝廷老臣,为大汉也立下过不少功劳。但公孙敬声的所作所为,确实触犯了国法,若不惩处,难以平息众怒,也无法向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交代。
“公孙贺,你先起来吧。”汉武帝挥了挥手,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此事朕会慎重考虑,但国法不容私情,公孙敬声犯下的罪过,必须要有个说法。”
公孙贺谢恩后,缓缓起身,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儿子此次的事情闹得太大,想要全身而退,恐怕是难上加难。
而朝堂上的其他大臣,此时也都各怀心思。有的为公孙贺感到惋惜,有的则在观望汉武帝的态度,还有的在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风波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一场围绕着公孙敬声挪用饷银案的朝堂争斗,就此拉开了更为激烈的序幕,而这背后所隐藏的各方势力的角逐,也将愈演愈烈。汉武帝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道:“公孙敬声一案,关乎重大,朕将其交于廷尉杜周审理。杜周,你务必公正严明,彻查此案,不得有丝毫懈怠。”
廷尉杜周赶忙上前,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查清真相,给陛下和天下一个交代。”
说罢,杜周便将公孙敬声押入诏狱,安排专人严加看守与审理。公孙敬声深知自己犯下大错,面对审讯,心中恐惧不已,却又心存侥幸,盼望着父亲能想出办法救自己。
这边公孙贺心急如焚,在朝会上再次出列,向汉武帝奏道:“陛下,犬子犯下弥天大罪,老臣痛心疾首。但老臣愿以戴罪之身,亲自抓捕朱安世,以此来弥补犬子的罪过,恳请陛下恩准。”
原来,朱安世是当时有名的江湖大盗,在民间犯下诸多罪行,官府多次缉拿无果。公孙贺认为,若能抓住朱安世,或许能让汉武帝从轻发落公孙敬声。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五皇子系的大臣便齐声反对。其中一位大臣高声道:“陛下,公孙贺此举分明是想以抓捕朱安世之名,为其子脱罪。抓捕朱安世本就是官府职责,怎能成为丞相为子开脱的手段?”
三皇子系的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公孙敬声挪用北军饷银,此罪当诛。丞相不应再为其求情,更不应以这种方式扰乱国法。若人人都如此,那我大汉律法将形同虚设。”
公孙贺焦急地解释道:“各位大人,老臣一心只为大汉着想,绝无偏袒犬子之意。抓捕朱安世,不仅能为百姓除害,也能稍减犬子罪孽。还望各位大人理解。”
但五皇子系和三皇子系的大臣依旧不依不饶,朝堂上顿时争论得不可开交。汉武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群臣纷争,眉头紧锁。他深知公孙贺对朝廷多年的忠诚,但公孙敬声的罪行也不容小觑。这两方大臣的反对,让他不得不重新权衡此事。
“都住口!”汉武帝一声怒喝,朝堂顿时安静下来。“此事朕自有定夺,公孙贺,你先退下。待朕考虑清楚,再做决断。”
公孙贺无奈,只得退下,心中满是忧虑。他明白,儿子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而这场朝堂上的纷争,不过是他救子之路的第一道难关,后面还不知会面临多少阻碍汉武帝环视朝堂,看着公孙贺焦急且恳切的面容,念及公孙贺多年来为朝廷的兢兢业业,以及卫皇后的情面,最终还是松了口:“罢了,公孙贺,朕准你所请。但你需记住,若不能将朱安世抓捕归案,公孙敬声之罪,绝不容赦。”
公孙贺心中一喜,赶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老臣定不辱使命,哪怕掘地三尺,也要将朱安世捉拿回来。”
得到汉武帝的许可后,公孙贺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回到丞相府,召集府中幕僚和长安城的各级官吏,部署对朱安世的抓捕行动。他深知,这是救儿子的唯一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很快,长安城大街小巷都张贴了缉拿朱安世的告示,上面详细描绘了朱安世的相貌特征,并注明提供线索者有重赏,抓到朱安世者更是赏金千两,加官进爵。同时,公孙贺调动了大量的官兵,分成多个小队,在长安的各个角落展开地毯式搜索。
一时间,长安城风声鹤唳。百姓们听闻丞相亲自督办抓捕朱安世,都人心惶惶,生怕自己受到牵连。而那些平日里与朱安世有过交集,或知晓一些线索的人,也都在赏金的诱惑下,蠢蠢欲动。
公孙贺更是亲自坐镇指挥,每日听取搜捕进展的汇报。他对官兵们下达了死命令,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朱安世的踪迹。然而,朱安世在江湖上混迹多年,行踪诡秘,想要抓住他谈何容易。几天过去了,搜捕行动毫无进展,公孙贺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而此时,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也都在密切关注着此事的发展。五皇子系和三皇子系的大臣们,都等着看公孙贺的笑话,一旦他抓捕失败,便会再次向汉武帝进谏,要求严惩公孙敬声。而太子刘据和卫皇后这边,也在为公孙贺捏着一把汗,毕竟公孙贺是卫氏家族的重要支持者,他的成败,也间接影响着太子的局势。 长安城在这场大规模的搜捕行动中,气氛愈发紧张,而朱安世,这个神秘的江湖大盗,依旧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不见踪影。在公孙贺全力搜捕朱安世的同时,三皇子系和五皇子系的势力也悄然展开了行动。他们表面上对公孙贺的请求表示坚决反对,暗地里却都打着自己的算盘。
这两方势力深知,若公孙贺成功抓捕朱安世,公孙敬声的罪名或许会因此减轻,这对于一直想打压太子一系的他们来说,绝非好事。毕竟公孙贺与太子一系关系紧密,公孙家的稳固对太子而言是一股重要的支持力量。
于是,他们各自派出了自家的心腹手下,这些人或是江湖上的高手,或是在长安城中人脉广泛的地头蛇,在暗中全力寻找朱安世的下落。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一旦找到朱安世,便将其秘密藏起来,绝不能让公孙贺抓到。
三皇子系的一位谋士对派出的人手叮嘱道:“你们务必尽快找到朱安世,若被公孙贺抢先一步,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找到人后,将他藏在隐秘之处,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五皇子系这边亦是如此,李广利亲自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朱安世。这是扳倒公孙贺,进而打压太子一系的绝佳机会,绝不能错过。”
一时间,整个长安城看似平静,实则各方势力在暗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公孙贺的官兵们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搜捕,而三皇子系和五皇子系的人则在暗中偷偷寻觅。
市井之中,一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混混,此刻都成为了各方争取的对象,因为他们或许知晓朱安世的某些线索。酒楼、茶馆等场所,也都充斥着各方势力打探消息的身影。
朱安世,这个原本只是江湖侠盗的人物,此刻却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关键棋子。公孙贺期盼着能尽快抓住他救儿子,太子一系希望公孙贺成功从而稳固己方阵营,而三皇子系和五皇子系则绞尽脑汁要阻止公孙贺,一场围绕朱安世展开的暗战,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激烈上演,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而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也将把朝堂的风云变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