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得知各方势力都在寻找朱安世,深知此人若落入心怀不轨之人手中,必将成为陷害太子一系的利器。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与智慧,抢先一步将朱安世秘密藏了起来。公孙贺虽然竭尽全力在长安城中搜捕,却如同大海捞针,一无所获。
廷尉杜周,向来善于揣测圣意。他敏锐地察觉到,汉武帝对卫氏一族在朝中势力日益庞大,已然心生忌惮。而此时,李广利等人也在暗中谋划着更大的阴谋。他们派人精心制作了写有汉武帝名字及生辰八字的桐木人偶,偷偷放置在公孙敬声经常去的地方以及他的家中。
没过多久,绣衣使在一番“搜查”后,“顺利”地找到了这些桐木人偶,并将其作为诅咒汉武帝的证物,呈递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到这些人偶,顿时龙颜大怒。在他心中,巫蛊诅咒乃是大忌,更何况是针对自己。
此时,公孙贺又迟迟未能将朱安世缉拿归案,这无疑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汉武帝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公孙贺也打入诏狱。
“公孙贺,你身为丞相,不仅教子无方,如今连抓捕朱安世这等小事都办不好,还纵容家人行此大逆不道的巫蛊诅咒之事,实在罪不可赦!”汉武帝坐在龙椅上,声色俱厉地斥责道。
公孙贺跪在殿下,一脸悲戚,心中满是冤屈:“陛下,老臣冤枉啊!这其中定有误会,老臣绝无诅咒陛下之意,恳请陛下明察。”
然而,汉武帝此时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公孙贺的辩解。“来人,将公孙贺押入诏狱,严加审问!若属实,定斩不饶!”汉武帝大手一挥,下达了命令。
公孙贺被侍卫强行押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不甘。他知道,自己这一入狱,恐怕再难翻身,而儿子公孙敬声,也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处境。
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太子一系更是忧心忡忡,公孙贺的倒台,无疑让他们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而三皇子系和五皇子系的人则暗自欣喜,他们的奸计得逞,成功地打压了太子一系的势力。长安城的风云因这一系列变故,变得更加诡谲莫测,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之中,而太子刘据等人,又将如何应对这愈发艰难的局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杜周将公孙贺父子下狱后,心中暗自琢磨。他越发笃定汉武帝有意削弱卫氏一族在军中的势力。卫氏一门,卫青、霍去病等在军中威望极高,麾下将士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虽说他们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但如今功高震主,难免让汉武帝心生忌惮。
平日里,卫氏一族在军中势大,行事作风难免有些骄纵,常常不把朝中部分大臣放在眼里。卫青之子卫伉,更是年轻气盛,曾在一些场合中得罪了杜周。杜周本就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此事便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如今,公孙贺父子入狱,杜周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借此进一步打压卫氏一族,既能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又能报自己的私仇。
“哼,卫伉,你当初如此对我,今日便是你卫氏一族倒霉的时候。”杜周坐在书房中,眼神阴鸷,自言自语道。
他开始盘算着如何在公孙贺父子的案子上大做文章,将卫氏一族牵连进来。他深知,仅凭现有的证据,想要扳倒整个卫氏一族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想办法找到更多“罪证”。
于是,杜周暗中指使自己的心腹,在狱中对公孙敬声严刑拷打,试图从他口中撬出一些与卫氏一族相关的“秘密”。同时,他还派人在长安城中四处打探,寻找一切可能对卫氏一族不利的线索。
“只要能找到一丝把柄,我定要让你们卫氏一族好看。”杜周握紧拳头,脸上露出一丝狰狞的笑容。
而此时的卫氏一族,虽然还未完全意识到杜周的阴谋,但也察觉到了局势的紧张。卫伉听闻公孙贺父子入狱的消息后,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他知道,公孙贺与自家关系密切,此次公孙家出事,恐怕自家也难以置身事外。
“看来要小心行事了,不知道这背后还有什么阴谋。”卫伉皱着眉头,心中暗暗警惕。然而,他却不知道,杜周正如同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正悄悄地朝着卫氏一族张开血盆大口,一场针对卫氏一族的危机,正步步逼近。
杜周一心要置卫氏一族于死地,怎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驱使手下爪牙,在长安城的阴暗角落里四处搜寻,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在一番精心策划与伪造之下,他“找到了”卫伉与公孙敬声合谋诅咒汉武帝的所谓“证据”。
这“证据”包括一些伪造的书信,信中言辞凿凿地提及诅咒汉武帝的计划,仿佛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杜周拿着这些伪证,心中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距离复仇与讨好汉武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随后,杜周将这些“证据”呈递给汉武帝,并添油加醋地描述卫伉与公孙敬声的“罪行”。汉武帝看到这些“证据”后,怒发冲冠,当即下令对卫伉严加审讯。
卫伉被押入诏狱,面对杜周等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坚决否认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杜周怎会轻易罢休,各种残酷的刑具轮番上阵,诏狱内回荡着卫伉痛苦的惨叫。
最终,在无尽的折磨下,卫伉惨死在诏狱之中。他到死都未能瞑目,心中满是对杜周等人的愤恨以及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担忧。
公孙贺和公孙敬声在狱中听闻卫伉已死的消息,心中万念俱灰。他们明白,卫伉一死,卫氏一族恐怕再难翻身,自己父子二人也绝无生机。与其遭受更多折磨,不如自行了断。
公孙贺看着儿子公孙敬声,眼中满是悲痛与无奈:“吾儿,如今大势已去,卫氏蒙冤,我们父子也无力回天了。与其受辱,不如就此解脱。”
公孙敬声泪流满面,点头道:“父亲,孩儿愿与您共赴黄泉,只是心有不甘啊!”
父子二人相拥而泣,随后,公孙贺和公孙敬声先后在狱中自杀身亡。曾经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公孙家,就此覆灭。
消息传出,长安城一片哗然。太子刘据听闻后,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卫氏一族与他关系密切,公孙贺父子之死,卫伉的冤屈,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深知,这背后定是有人蓄意陷害,而自己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而杜周,在成功扳倒公孙贺父子与卫伉后,更加得意忘形。他以为自己已成功迎合了汉武帝,打压了卫氏一族,却不知,他的所作所为,正将整个朝堂推向更加混乱的深渊,也为自己日后的下场埋下了祸根。卫伉含冤惨死,公孙贺父子自杀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卫氏一族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族中众人想起太子此前的警告,深知大祸临头。为求自保,他们纷纷做出决定。
军中的卫氏子弟,有的以告老还乡为由,主动辞去军中职务;有的则称旧伤复发,不堪军务重负,请求卸任。一夜之间,卫氏一族在军中的势力几乎荡然无存。曾经在大汉军队中呼风唤雨的卫氏,仿佛在一夕之间便褪去了光芒。
汉武帝得知卫氏一族的举动后,心中暗自满意。他一直忌惮卫氏在军中的庞大势力,如今卫氏自行削弱,正合他意。虽然这场风波背后有着杜周等人的推波助澜,但结果却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为了安抚卫皇后,汉武帝假惺惺地来到皇后宫中,脸上带着关切的神情。“皇后,卫伉之事,朕深感痛心,公孙贺父子之死,是罪有应得。只是这巫蛊之事,关乎朕之安危,朕不得不严办。如今卫氏一族老弱病,从军中退下,朕知卫家功劳。你也不要太过伤心,保重身体要紧。”汉武帝轻声安慰道。
卫皇后泪流满面,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有人蓄意陷害,但面对汉武帝,她又能如何。“陛下,卫氏一族对陛下忠心耿耿,公孙家有负圣恩,臣妾实在痛心。如今卫氏已知卫伉之罪自退,还望陛下能念及往日情分,赦免卫氏一族之过。”卫皇后跪地哀求道。
汉武帝赶忙扶起卫皇后,说道:“皇后放心,卫氏对大汉有功,朕记在心里。此次之事,就此作罢,卫氏一族若能安分守己,朕自会保其平安。”
卫皇后谢恩后,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白,卫氏一族虽暂时逃过一劫,但已元气大伤。而太子刘据,在失去了卫氏一族这一重要支持后,未来的路也将更加艰难。
这场朝堂风波看似暂时平息,但长安城的暗流依旧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观望,猜测着下一步的局势走向。而太子刘据,深知自己处境危险,必须要更加小心谨慎,寻找机会,为自己和卫氏一族洗刷冤屈,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
朝堂之上,李广利带领着一群党羽,神色恭敬却暗藏算计地向汉武帝启奏。“陛下,如今太子在宫中行为多有失德之处,实应加以惩治,以正皇室之风,安天下民心。”李广利言辞恳切,仿佛真的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着想。
汉武帝微微皱眉,目光扫过李广利等人,心中暗自思量。“哦?卿等所说太子失德,可有真凭实据?太子乃朕之嫡长子,储君之位关乎国本,不可随意诋毁。”
李广利等人早有准备,纷纷呈上一些所谓的“证据”,皆是些捕风捉影之事,牵强附会地将其描绘成太子品行不端的证明。汉武帝看着这些“证据”,心中虽有疑虑,但也不禁泛起一丝不悦。
而在宫廷之中,太监苏文等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侍奉的便利,时常在汉武帝耳边吹风。“陛下,太子近日行事越发张狂,对宫中规矩多有漠视,实在不称储君之位。长此以往,恐会影响我大汉皇室威严。”苏文一脸谄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不怀好意的光芒。
这些谗言日复一日地在汉武帝耳边环绕,如同毒药一般,渐渐侵蚀着汉武帝对太子的信任。太子刘据本就宽厚仁爱,平日里行事多以百姓和国家为重,却不想被这些小人恶意中伤。
刘据察觉到了周围气氛的异样,也听说了朝堂上李广利等人的弹劾以及宫中太监的谗言。他心中既愤怒又无奈,深知这些人是想趁机扳倒自己,以谋取更大的利益。但此时的他,却苦于没有办法立刻澄清这些不实之词。
“这些人如此处心积虑地陷害于我,看来是不会轻易罢休了。我必须想办法让父皇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否则,这储君之位恐怕难保。”太子刘据在东十博望宛之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
而汉武帝,在这些谗言的影响下,对太子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淡。他开始暗中留意太子的一举一动,心中的天平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向那些诋毁太子的言论倾斜。一场围绕太子之位的激烈争斗,正愈演愈烈,长安城的上空,阴云密布,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