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连日来被朝中关于太子的争吵搅得心神俱疲,各方势力各执一词,让他难以决断,心中烦闷不已。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他猛然间想起与秦风交谈时的情景,那时的畅快与舒心,此刻仍历历在目。秦风独特的见解、对局势清晰的分析,仿佛能拨开他心头的迷雾。
于是,汉武帝立即吩咐绣衣将军范昆:“你速去寻秦风,就说朕……不,就说王老爷邀他到福满楼一聚。”范昆领命后,不敢耽搁,火速前往秦风的住宅。
然而,当范昆赶到时,却发现秦风早已不在。询问之下,秦风的门客交给范昆一封书信,告知他这是秦风特意留给范昆和“王老爷”的。范昆无奈,只得带着书信返回福满楼。
汉武帝见范昆独自归来,心中已猜到几分。他迫不及待地接过书信,展开阅读,只见上面写道:“太子兴则大汉兴,太子亡则大汉亡。我已泄露天机,恐遭大祸,现已避祸而去。”
汉武帝看完书信,神色凝重,陷入了沉思。秦风的话虽简短,却如重锤般敲击在他心上。他明白,秦风所言极是,太子之位与大汉江山息息相关。而秦风因担忧泄露机密惹来灾祸选择离开,也让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惋惜。
“此人倒是有几分先见之明。”汉武帝喃喃自语道。此时,他更加意识到,太子之事必须妥善处理,否则朝堂动荡,必将危及大汉根基。但如何在各方势力的纷争中做出正确决断,既能保证太子的品行与能力足以担当大任,又能平衡朝堂局势,这成为了摆在汉武帝面前的一道难题。而秦风的离去,也让他失去了一位能与之坦诚交流、洞察局势的人,往后的路,似乎变得更加艰难了。
汉武帝凝视着秦风留下的书信,反复思量其中深意,心中渐渐有了决断。他深知巫蛊案背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借此相互倾轧,已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若不彻查清楚,大汉江山恐将不稳。
于是,汉武帝当机立断,决定将先前涉及巫蛊案的人员全部撇开,重新布局调查。他高声宣旨:“朕命绣衣将军田广明为主,廷尉为辅,全力严查巫蛊案的来龙去脉,务必查清真相,不得有丝毫隐瞒与懈怠!”
田广明领旨谢恩,心中深知此任务责任重大。他深知这巫蛊案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皇命难违,且他也有心为朝廷肃清这股邪恶之风。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信任!”田广明掷地有声地说道。
汉武帝看着田广明,眼神中透露出期许与威严:“此案关乎重大,你需明察秋毫。若有人胆敢从中作梗,无论是谁,朕绝不姑息!”
田广明与廷尉领命后,即刻着手准备。他们迅速组建了一支精悍的调查队伍,从各个渠道收集线索。长安城再次因巫蛊案的重查而陷入一种紧张的氛围之中。百姓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此次调查将会牵出哪些人,又会给朝堂带来怎样的震动。
而那些曾在巫蛊案中暗中搅局的势力,听闻汉武帝重新任命人员彻查此案,心中也不禁忐忑起来。他们深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自己能否在这场风波中全身而退,还是个未知数。太子刘据得知此事后,心中稍安,期盼着此次调查能真正查明真相,还自己与卫氏一族清白,让朝堂恢复往日的清明。 整个长安城都在等待着这场调查的结果,而汉武帝也在密切关注着调查的进展,一场关乎大汉命运的调查行动,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田广明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带着手下的人,对巫蛊案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调查。他们穿梭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深入各个涉案地点,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经过一番艰苦的排查,田广明终于发现,诸多涉及太子的指控竟然全部是诬告,根本查无实据。
更为关键的是,田广明顺藤摸瓜,发现那些用来诬陷太子的证据,其来源竟都指向了新任丞相刘屈氂和李广利。联想到李广利已匆忙逃回贰师军营,田广明意识到此事背后定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田广明不敢耽搁,立刻将调查结果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他万万没想到,刘屈氂和李广利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诬陷太子,扰乱朝堂。
“这两个逆贼,简直罪不可赦!”汉武帝怒拍龙椅,大声喝道,“来人,即刻将丞相刘屈氂、李广利的亲属全部抓入大牢,严加看管!李广利若敢有异动,定不轻饶!”
侍卫们领命后,迅速行动。一时间,长安城风声鹤唳,刘屈氂和李广利的府邸被团团围住,其亲属纷纷被押往大牢。百姓们看着这一幕,心中既震惊又感慨,都在为汉武帝的果断处置叫好。
而此时的刘屈氂,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阴谋败露做任何准备,便被突如其来的侍卫控制。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懊悔,深知自己这次恐怕在劫难逃。
太子刘据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感激汉武帝的明察秋毫,也对田广明的认真负责充满了敬意。然而,他也明白,这场风波虽让诬陷他的人暂时受到了惩罚,但朝堂的局势依旧复杂,未来还需要更加小心谨慎,才能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 长安城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在平静之下,各方势力依旧在暗自较劲,一场新的政治博弈或许正在悄然酝酿。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更多惊人的内幕浮出水面。在对刘屈氂和李广利府中的严查中,田广明等人发现了一系列信件,这些信件如同一把把利刃,无情地撕开了阴谋的黑幕。信件中的内容确凿无疑地证明,绣衣直指江充竟是这场针对太子的巫蛊诬陷案暗中的主谋之一,而且在整个阴谋中,他所起到的作用堪称最大。
除了江充,信件中还牵扯出小黄门苏文等一干人。苏文平日里在汉武帝身边侍奉,利用亲近皇帝的便利,在一旁煽风点火,为诬陷太子的阴谋添柴加薪。
田广明将这些新发现的证据小心翼翼地整理好,再次进宫向汉武帝奏明。汉武帝看着眼前如山的铁证,气得浑身发抖。“江充、苏文,这些奸佞之徒,竟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玩弄如此险恶的阴谋,实在是罪不容诛!”
“陛下息怒,如今真相大白,这些逆贼的罪行已昭然若揭。”田广明赶忙劝慰道。
汉武帝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下令道:“立刻将江充、苏文等人缉拿归案,朕要亲自审问,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很快,皇宫内外展开了对江充和苏文的抓捕行动。江充得知事情败露,企图逃跑,却被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的侍卫们当场擒获。苏文在宫中无处可逃,也被顺利拿下。
太子刘据得知江充等人就是幕后主谋后,心中悲愤交加。这些人长期以来在暗中算计他,险些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如今真相大白,他期待着汉武帝能对这些人施以严惩,还他一个公道。
而长安城的百姓们听闻此事后,也对江充、苏文等人的恶行感到义愤填膺。一场由奸人策划的阴谋,终于在汉武帝的严查下渐渐水落石出,但这场风波给朝堂和百姓带来的伤害,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平复的。接下来,汉武帝将如何处置这些主谋,又会如何整顿朝堂,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李广利在贰师军营中,听闻汉武帝已识破他们陷害太子的计谋,并且开始对相关人员展开严惩,心中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犯下的罪行一旦坐实,必将面临灭顶之灾。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之下,这个利欲熏心的人竟做出了一个叛国的决定——带着心腹投降匈奴单于。
李广利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他们。“如今我们已无退路,汉武帝定不会轻饶我们。匈奴单于势力强大,我们前去投奔,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同时也夹杂着恐惧。
一些将领面露犹豫之色,但在李广利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还是选择跟随他一同叛国。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广利带着一群心腹,悄悄离开了贰师军营,向着匈奴的方向奔去。
匈奴单于得知李广利前来投降,心中大喜。李广利身为大汉的将领,知晓诸多汉军的机密,若能为己所用,必能增强匈奴的实力。单于亲自出帐迎接,对李广利等人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李将军能来投奔本单于,实乃我匈奴之幸。今后,李将军就在我匈奴安心住下,本单于定不会亏待你。”单于笑着说道。
李广利连忙跪地谢恩:“多谢单于收留,广利愿为单于效犬马之劳。”
然而,李广利叛国投敌的消息传回大汉,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汉武帝得知后,更是怒不可遏。“李广利这逆贼,竟敢叛国,实在是罪大恶极!朕定要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汉武帝下令,将李广利留在大汉的所有亲属全部处死,以泄心头之恨。
太子刘据听闻李广利投敌,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明白,李广利的叛国,不仅是个人的耻辱,更是大汉的耻辱。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为了争权夺利而策划的阴谋。这场朝堂纷争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让大汉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也让太子深感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 长安城的百姓们对李广利的叛国行为更是唾弃不已,大汉上下,无不弥漫着对叛国者的愤怒与对局势的担忧。
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下令将李广利留在大汉的亲属全部斩杀后,心中的怒火仍未平息。李广利投降匈奴的举动,在他看来是对大汉王朝,更是对他本人最大的羞辱。他将满腔的愤恨,更多地倾注在了这场阴谋的主谋之一——江充身上。
“江充这贼子,蛊惑人心,挑起朝堂纷争,致使朕险些错怪太子,如今李广利叛国,皆因他而起,实乃罪魁祸首!”汉武帝拍案而起,眼中满是杀意。
很快,一道旨意便传了下去:“将江充九族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一时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江充一族无论男女老幼,皆被缉拿归案,押赴刑场。江充的府邸被官兵重重包围,昔日的繁华瞬间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哭喊声与求饶声。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一颗颗人头落地,鲜血染红了刑场的土地,江充一族就此覆灭。
而对于小黄门苏文,汉武帝认为他身为宦官,不思尽忠报国,却在宫中搬弄是非,谗言陷害太子,同样罪不可赦。“将苏文押至横桥,以火刑处置,让天下人都看看,敢对朕和太子心怀不轨者,便是这般下场!”
苏文被押到横桥上时,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瘫软。他不停地求饶,声音凄厉而绝望,但汉武帝的旨意无人敢违抗。随着大火熊熊燃起,苏文的惨叫声回荡在横桥之上,最终被大火吞噬。
其他参与这场阴谋的人,也都被汉武帝下令关进大牢,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严厉的审判。长安城的百姓们听闻这些奸佞受到惩处,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目睹了这场朝堂纷争所带来的混乱与伤害,如今看到作恶者受到应有的报应,心中的愤懑也稍得缓解。
太子刘据看到汉武帝严惩这些奸佞,心中对秦风充满感激。这场持续已久的风波,让他历经磨难,也让他更加明白朝堂斗争的残酷。他深知,自己必须要更加谨慎,协助父皇治理好国家,维护好大汉的江山社稷。而经过这场风波洗礼的大汉朝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方势力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与行为,长安城在历经风雨后,似乎也在等待着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