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日头到底软了些,不再像盛夏时那般毒辣,可照在育苗棚上,依旧能蒸腾起一股带着泥土腥气的湿热。苏瑶蹲在苗床边,目光像梳子一样,一寸寸犁过那些绿意参差的秧苗。
大部分是好的,绿得鲜亮,叶片舒展,迎着光能看到细细的绒毛,一派生机勃勃。可她的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胶着在那一小片上——颜色沉郁得发暗,叶片不是舒展,而是带着一种僵硬的蜷缩,像是被什么东西魇住了,挣不脱。这就是那些出了问题的“僵苗“。
老周默默递过来一碗晾温的玉米糊,碗边有个小豁口。“光瞅不顶用,填饱肚子才有力气想法子。“
苏瑶接过碗,道了声谢,目光却没移开。碗里的糊糊冒着微弱的热气,她端在手里,没动。“老周叔,我不死心,还得试试。“
“咋试?“老周蹲到她旁边,掏出烟袋,想到是在育苗棚边,又塞了回去。
“调水。“苏瑶放下碗,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执拗,“泉水是好东西,可喂多了,秧苗也受不住。得找到它刚好能接住的量。“
她站起身,动作利索地指挥起来。苏婉很快找来了几个洗刷干净的瓦罐,一溜排开。二柱子从泉眼挑回来两桶清凌凌的泉水,水波晃动,映着棚顶透下的光斑。
苏瑶拿过一个旧量杯,那是以前给玉米配药时用过的,边缘有些磨损了。她舀起一满杯泉水,小心地倒入第一个瓦罐,然后提起井水桶,一勺一勺地往里加,心里默数着。“这一罐,一份泉水,兑五十份井水。“
她做得极其专注,像庙里描绘神像的画工,生怕一笔错了,就失了神韵。接着是第二个瓦罐,“一份,兑六十。“第三个,“一份,兑七十。“第四个,她顿了顿,“这罐,只留井水。“
不同的水被仔细标记好。她在那片僵苗的边缘,选了几行情况稍好些、还带点活气的,又在旁边正常苗区划出几行,作为比照。
“看好了,“她指着那些标记好的秧苗,对苏婉和二柱子说,“从今儿起,这几行,对号入座,浇哪罐水,半点不能错。浇多少,什么时候浇,叶子颜色、软硬、长了多少,每天量,每天记。“
育苗棚里的气氛陡然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看护,倒像是开了个无声的诊堂,苏瑶就是那坐堂的大夫,对着这些“病苗“望闻问切。
日子在日升月落、量杯与水瓢的叮当声里滑过。苏瑶几乎住在了棚里,夜里就着马灯昏黄的光,还要把当天的记录看上一遍又一遍。苏婉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简图越来越多。二柱子浇水时,屏着呼吸,生怕手一抖,就坏了规矩。
变化是悄然而至的。几天后,那几行只用井水的,像是彻底断了指望,非但没缓过来,叶子反倒更蔫吧了,颜色灰扑扑的,了无生气。
兑水七十倍的,效果若有似无,跟井水差不多。
兑水五十倍的,僵苗那沉郁的墨色淡了些许,可长势依旧迟滞,像是背负着看不见的重担。
唯独那兑水六十倍的几行,像是久旱的土坷垃终于等来了恰到好处的春雨,那令人心头发紧的深绿,明显褪去了,透出底下本该有的嫩绿。蜷缩的叶片,虽然还没完全舒展开,但那股子僵硬的劲儿,松动了。
“六十!是六十倍!“苏婉比对完最后一遍数据,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指着本子给苏瑶看,“苏瑶姐,你看,僵苗缓过来了!“
苏瑶接过本子,指尖划过那些变得好看的数字,紧绷了多日的嘴角,终于微微有了一丝弧度。她走到那几行秧苗前,蹲下,伸出手指,极轻地拂过叶片。触感不再是那种令人心忧的脆硬,带上了一点柔韧的生气。
“看来,秧苗娇嫩,眼下这个浓度,最合适不过了。“她长长吁出一口气,胸口那块压了许久的石头,仿佛被挪开了一点。
只是,没容她这口气喘匀,新的风波,便毫无征兆地拍了过来。
这天后晌,日头偏西,二柱子一阵风似的冲进育苗棚,额上挂着汗珠,脸上又是气又是急:“苏瑶!有人在外头鬼画符!还想动咱们的玉米茬子!“
苏瑶心下一沉。太空玉米收了,留下的秸秆和试验田本身,都是宝贝,关系着来年的数据和种子。她立刻跟着二柱子往外走。
试验田埂上,果然多了几串杂乱陌生的泥脚印,靠近路边的几根玉米秆子,被蛮力掰折了,断口处还湿漉漉的。老周带着几个后生正在田边查勘,脸色都很难看。
“瞅见人影没?“苏瑶问,声音有些发紧。
“溜得快,没撵上。“老周啐了一口,“看那手脚,不是咱本地人,倒像是...冲着咱们这田里的名堂来的。“
这话像一根冰冷的针,扎进了苏瑶刚刚松弛些的心口。秧苗的难关还没完全渡过,外头窥探的眼睛,已经贴到了门上。她想起之前李家坳半夜摸来的事,心里明白,这名气传出去,招来的不光是看热闹的,还有藏在影子里的算计。
“今晚起,试验田,还有这育苗棚,加人守夜。“苏瑶没有犹豫,声音斩钉截铁,“棚子里这些秧苗,比玉米种还金贵,一根毫毛都不能少!“
她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倾注了不知多少汗水的土地,一种无形的压力,混着傍晚的凉气,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里头是还没完全理顺的苗情,外头是虎视眈眈的暗影,像两把刀子,一左一右架在了脖子上。
当晚,育苗棚和试验田周围燃起了几堆驱蚊兼照明的篝火,村民轮流值守,低声交谈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黑暗的边界。苏瑶没回那临时搭的草棚,她裹了件旧外套,靠在育苗棚外堆放的干草捆上。
夜深时分,一阵细微的响动突然从试验田那边传来。守夜的二柱子猛地站起身,朝着黑暗处喝道:“谁?谁在那里?“
几个黑影在田埂上一闪而过,很快消失在夜色中。等众人追过去时,只看见几株玉米秆又被折断了,地上还散落着几个新鲜的脚印。
“这帮人胆子越来越大了!“二柱子气得直跺脚。
苏瑶走到被破坏的玉米秆前,蹲下身仔细查看。她的手指在折断处轻轻摩挲,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普通的破坏,折断的位置都很讲究,正好是在节间处,显然是懂行的人干的。
“他们在取样。“苏瑶站起身,语气凝重,“这些人不是来捣乱的,是来偷技术的。“
老周凑过来看了看,脸色也变得难看:“这是要把咱们的玉米品种偷走啊!“
“不止是品种,“苏瑶摇摇头,“他们连种植方法都想偷。看这取样手法,分明是想研究咱们的栽培技术。“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加派了更多的人手守夜。苏瑶让人在试验田周围布置了一些简易的警报装置——用细绳系着空罐头盒,一旦有人靠近就会发出声响。
同时,她也加快了秧苗的救治工作。按照六十倍的稀释比例,她开始对所有出现问题的秧苗进行系统性的处理。每天清晨和傍晚,她都亲自配比灵泉水,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滋养。
这天夜里,苏瑶正在育苗棚里检查秧苗的长势,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二柱子冲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逮住了!逮住一个!“
苏瑶跟着二柱子来到试验田边,只见几个村民正围着一个被按在地上的陌生汉子。那人穿着粗布衣裳,脸上沾满了泥巴,眼神里透着慌乱。
“说!谁派你来的?“老周厉声问道。
那汉子支支吾吾,就是不肯说实话。苏瑶走近了些,借着火光仔细打量这个人。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汉子的手上——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干农活的手。
“你是哪个村的?“苏瑶平静地问道。
那汉子抬头看了苏瑶一眼,又迅速低下头,依旧不肯开口。
苏瑶也不着急,她让人把这汉子带到大队部,给他端来一碗水。等那汉子喝过水,情绪稍微平静些后,她才缓缓开口:“你们村的地,是不是也遇到什么问题了?“
这话似乎触动了那汉子的心事,他的嘴唇动了动,终于开口:“俺...俺们是河西赵家沟的。今年玉米收成不好,听说你们这儿种得好,就想...就想来看看...“
“看看需要半夜三更来?还需要折断我们的玉米秆?“二柱子气愤地说。
那汉子低下头,不说话了。
苏瑶沉默片刻,对老周说:“放他走吧。“
“什么?就这么放了?“二柱子急了。
苏瑶点点头:“都是种地的,不容易。告诉他,想学技术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没必要偷偷摸摸的。“
那汉子被放开后,愣在原地,似乎不敢相信就这么轻易被放了。他看了看苏瑶,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快步消失在夜色中。
“苏瑶,你这是...“老周也有些不解。
“与其防着他们来偷,不如让他们正大光明地来学。“苏瑶望着那人消失的方向,“再说,咱们的水稻试验要是成功了,总归是要推广的。“
回到育苗棚,苏瑶继续查看那些正在恢复的秧苗。经过这些天的精心调理,大部分僵苗都已经恢复了生机,叶片重新变得翠绿柔软。只有少数几株情况特别严重的,还需要继续观察。
她蹲在苗床边,用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重新焕发生机的叶片。这些柔弱的秧苗,就像他们正在进行的这项事业一样,既要应对内部的困难,又要抵御外部的威胁。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但看着这些顽强生长的秧苗,苏瑶心里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知道,只要方法得当,耐心培育,再柔弱的幼苗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而现在,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守护这些希望之苗,直到它们真正茁壮成长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