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那声“准备迎敌”的余韵,仿佛一道淬炼自绝对零度的冰寒电弧,穿透了“基石”安全舱厚重的物理与能量隔绝层,并非通过空气震动,而是直接作用于赢昱的神经接口深处,在他高度敏锐的感知末梢激起一阵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战栗。
这不是恐惧,至少不完全是。这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高度提纯的复杂情绪,混合着对未知的巨大紧张感、肩负文明前哨使命的沉重压力,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被压抑许久后终于迎来实锤验证目标的奇异兴奋感。
一年多暗无天日的地狱体能训练,数月来与“利剑”在神经直连层面近乎折磨的磨合,无数次在模拟绝境中挣扎求生、意识濒临崩溃又强行凝聚的经历……所有这一切艰辛铸就的基石,似乎都是为了应对眼前这无法预知、却注定将载入史册的瞬间。
他没有丝毫犹豫,身体仿佛已经进化出了独立的战斗记忆。
几乎是随着玄女指令最后一个字节在思维中落定的刹那,他的身体便已如同融入水流般自然流畅地重新沉入那具与自身脊柱曲线、肌肉群分布完美贴合的悬浮座椅。
特制的神经接驳头盔从舱壁内无声滑出,带着精密机械特有的顺滑感,轻柔而精准地罩在他的头部,内部无数微小的传感元件与他的头皮紧密接触,传来熟悉的、如同微弱电流拂过般的麻痒感,这是意识与钢铁巨兽即将深度交融的前奏。
液态缓冲系统再次无声注入,微凉而充满弹性的特殊凝胶将他从四肢到躯干紧密包裹,最大限度地隔绝了外部物理冲击和自身肌肉无意识颤动的干扰。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耗时严格控制在三秒之内,而与此同时,“利剑”的“心脏”——那台代表着人类工程学奇迹的微型64矩阵聚变引擎,已然从待机时的低鸣转为低沉而有力、仿佛远古巨兽苏醒般的咆哮,澎湃的能量在核心约束场内激荡,为接下来的行动蓄满了毁灭性的力量。
“前哨-7基地全域防御系统已自主提升至‘暗影堡垒’最高级别,所有非核心能源供给线路强制切换,优先保障基地本体护盾发生器及主动防御矩阵能量充盈。”
“远程深空扫描阵列启动超频模式,全功率聚焦扫描目标出现扇区,数据流经‘基石’节点预处理后,将实时、无损链接至‘利剑’主控核心及你的神经界面。”
“赢昱少尉,明确你的任务优先级:前出至柯伊伯带外侧S-7扇区边缘,对未知目标进行隐蔽式抵近侦察。
首要目标是获取其物理外形特征、能量辐射签名、推进系统工作模式及航行轨迹规律等基础情报,初步评估其科技水平与潜在威胁等级。
最高原则:在目标未表现出明确敌对行为或主动攻击意图前,严禁首先开火,避免引发不可控的星际冲突。
授权你在遭受任何形式攻击、或判断存在即刻致命威胁时,无需二次请示,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进行自卫及战术规避,生存为第一要务。”
玄女的声音通过高带宽的神经链接直接在他脑海深处响起,每一个字都剔除了物理介质传递可能产生的延迟和失真,冷静、清晰得像是在用冰雕刻印一份早已深埋在程序底层、只为此刻而存在的应急预案。
与此同时,一份极其详尽的战术导航星图和相关数据流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入赢昱的感知。
星图上,那个代表未知目标的光点(此刻已从一个简单的信号标识,转变为一个不断闪烁、中心带有巨大红色问号的复杂符号)清晰可见,其旁标注的“0.8c”巡航速度以及那条经过“基石”系统精密计算后得出的、透着诡异平滑度的航线,都散发着一股强烈非自然、精心策划的味道。
“指令清晰。侦察优先,保持战略克制,底线是果断反击。”
赢昱的意念如同经过打磨的利刃,迅速回应,同时与“利剑”的操控系统完成最后一遍深度校准。
一种与这架庞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真正融为一体的强大感觉,如同暖流般驱散了残存于意识角落的一丝不安。
“请求调用两架‘利剑’同型号高阶战术无人机伴飞,执行交叉传感器验证、数据备份及战术策应任务,提升任务冗余度与生存能力。”
“请求批准。附属无人机库隔离闸门已开启,编号‘影刃-01’、‘影刃-02’已自检激活,战术级人工智能核心上线。
现授权你临时接管其最高指挥权限,建立‘利剑-影刃’微型战斗群数据链。”
玄女的处理效率堪称恐怖,几乎没有延迟。
很快,零号实机测试舱另一侧原本光滑如镜的墙壁上,一道几乎难以察觉的缝隙悄然裂开,迅速扩大为一道巨大的闸门。
门后幽暗的空间中,两架体型比“利剑”主机稍显紧凑、但整体外形线条和涂装风格如出一辙的纯黑色战机,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悬浮滑出。
它们没有“利剑”主机那般咄咄逼人的狰狞气势,却更多了一种专为杀戮而生的简洁与致命感,如同赢昱座机的两个幽暗分身,一左一右,精准地悬浮在“利剑”主机的侧后方最佳战术位置。
三者之间,无形的超光速量子加密数据链瞬间建立完成,形成一个共享所有传感器数据、可进行纳秒级战术协同的微型战斗神经网络。
“出发。”
随着赢昱简洁的意念指令,“利剑”主机率先动作,修长而充满力量感的机体微微调整姿态,主引擎喷吐出幽蓝色、近乎透明的炽热离子流,产生强大的推力,推动着这架钢铁巨兽平稳而迅捷地滑出基地港口那巨大的能量屏障,彻底融入外面那片永恒而冰冷的宇宙黑暗之中。
两架“影刃”无人机如影随形,动作同步得如同镜面反射。
没有大气层内飞行时撕裂空气的呼啸声,只有通过机体骨架结构传来的、引擎全力运转时稳定而低沉的能量嗡鸣,以及离子流与近乎绝对的真空相互作用产生的、几乎无法被常规仪器捕捉的微弱空间涟漪,共同宣告着一场深入未知之境、结果难料的远征正式拉开序幕。
进入广阔无垠的虚空后,赢昱没有立刻进行大幅度的暴力加速。
他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利剑”和“影刃”搭载的各类被动式传感器充分扫描周围环境,建立精确的宇宙背景辐射基准数据库,过滤掉已知天体信号,同时让自身的生理节奏和精神状态完全适应这种真实的、而非模拟舱内虚拟出的战斗出航状态。每一次真实的深空航行,其环境参数都存在微妙的、不可复制的差异。
“主航线设定完毕:优先规避柯伊伯带内已知的小行星密集区及高概率星际尘埃云,规划利用沿途大型冰质天体(如矮行星、大型彗星核)的引力阴影进行阶段性引力弹弓加速与航向微修正,以优化能量效率并增强行动隐蔽性。”
“当前编队速度:0.3c,维持稳定加速度曲线,预计在离开基地主要防御圈后提升至巡航速度。”
“无人机‘影刃-01’、‘影刃-02’全系统深度自检完成,反馈数据正常,战术阵型保持完美,数据链连接稳定性:100%。”
玄女的声音如同最可靠、最不知疲倦的副官,持续提供着冷静的状态汇报。
赢昱的视网膜上,以及更深层的意识感知界面中,海量的数据如瀑布般奔流不息,但他凭借数月来近乎自虐式训练所锤炼出的高效信息过滤与并行处理能力,只将主意识焦点锁定在最关键的几个动态参数上:目标实时位置与速度矢量的任何细微变化、自身战机及无人机群各核心子系统的健康状态、以及航线前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威胁。
巡航的过程是漫长而极度枯燥的。
柯伊伯带的广阔程度,远超内太阳系居民的任何直观想象,从“前哨-7”基地所在坐标到目标最初被探测到的S-7扇区边缘,即使以亚光速飞行,也需要一段在相对论效应下被压缩、但对驾驶员主观感受而言依旧不短的时间。
观测窗外是几乎一成不变的、能将一切光芒吞噬的漆黑,只有远方那些极其遥远、如同固定背景板般的恒星,提供着微弱而冷漠的、亘古不变的光点。
偶尔,一颗自身不发光、只是反射着遥远太阳或恒星光芒的冰冻小天体,拖着黯淡的尾迹,从数万公里外无声地掠过,像是黑暗深渊中偶然泛起的泡沫,提醒着他们并非处于绝对的虚无,而是航行在一个物质虽然稀疏却依然存在的巨大“海洋”之中。
赢昱没有丝毫放松警惕。
他的意识一部分与“利剑”维系着深度连接,如同延伸出去的感官,感受着聚变引擎稳定而澎湃的功率输出,感受着机体以极高速度划过时空结构时产生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微妙“摩擦力”,甚至能“听”到那些精密轴承和关节在超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转的、近乎心灵感应般的“谐音”;
另一部分意识则如同高度灵敏的相控阵雷达天线,持续不断地扫描、分析着所有传感器传来的庞杂信息流,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的波动。
玄女在此期间则沉默了许多,大部分计算力都投入到处理深空扫描阵列传回的、关于目标的海量原始数据上,只有检测到值得注意的异常波动时,才会给出极其简洁的提示。
“注意,目标航向出现极其微小的偏转,角度0.0003弧度,修正参数已更新至导航系统。
原因分析中……初步判断为规避前方一片稀疏的星际介质云。”
“前方预定航线约五万公里处,被动引力波传感器检测到一片稀疏的星际尘埃云,成分光谱分析主要为水冰、干冰及硅酸盐微粒,平均粒径低于微米级。
建议提前开启最低功率的偏转护盾进行防御,避免高速撞击对机体表层光学隐身涂层造成累积性损伤。”
赢昱依言行事,意念微动,“利剑”及其伴飞无人机光滑的机体表层,瞬间泛起一层肉眼和常规雷达几乎无法探测的、极其微弱的能量涟漪,如同给战舰披上了一层无形的、流动的纱衣。
那些以极高相对速度袭来的微观冰晶和尘埃,在接触到这层能量场的瞬间,便被巧妙地偏转轨道或直接汽化,确保了机体表面的光洁无损,也避免了因连续撞击可能产生的、能被遥远距离上高灵敏度探测器捕捉到的微弱热信号或等离子体轨迹。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玄女或者说“基石”系统计算的缜密与前瞻性。
时间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效应的影响下悄然流逝,对于以亚光速航行的赢昱来说,时间膨胀效应虽然微弱但确实存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与基地的绝对时间标尺存在细微差异。
当“利剑”编队逐渐逼近柯伊伯带外侧那片更加空旷、更加寒冷的边界区域时,赢昱接到了来自玄女的新指令,显然是基于对目标行为模式的进一步分析后制定的策略。
“赢昱少尉,即将进入预定侦察起始点。
根据‘基石’系统最新推演模型,目标飞行器有73.6%的概率具备远超我方预估的先进隐匿或空间伪装性能,常规的远程被动观测在其主动隐匿状态下可能存在较大盲区或误判风险。
现授权你执行预设的‘潜望镜’主动侦察计划:在目标预测航线附近的数个关键引力节点,秘密布设我们携带的微型高灵敏度多频谱观测阵列,构建一个临时性的、分布式的深空监测网络,尝试以多角度、多波段交叉定位的方式,尽可能捕捉到目标更多维度的物理细节和能量特征。”
“明白,‘潜望镜’计划启动。”
赢昱心念电转,一幅更加精细的战术地图瞬间在意识中展开,上面清晰地标记出了数个预设的、经过精密计算的观测点位置,如同在黑暗的狩猎场中布下一串无形的、睁大眼睛的哨兵。
“影刃-01,影刃-02,听令:立即与主机分离。
按照预定坐标点,全静默模式航行,抵达后执行阵列布设程序。
布设完成后进入深度潜伏状态,非遭遇极端情况,严禁启动任何主动传感器或引擎,保持绝对无线电静默。”
“指令确认。分离程序启动。”
两架无人机的回应通过数据链传来,冰冷、高效,没有丝毫犹豫。下一刻,两架黑色的战机如同融入暗影的鬼魅,引擎喷口调整方向,悄无声息地脱离了与“利剑”主机的编队,向着不同的、预先计算好的方位加速驶去,其机体表面的光学迷彩启动,很快便彻底消失在探测器所能及的深邃黑暗之中。
它们各自携带的特制观测器——一种体积仅有小型地面车辆大小、却集成了高精度引力感应、长波红外、宇宙背景微波畸变探测等多种先进传感器的微型自主平台,将被精准投放到指定位置。这些平台一旦被远程激活,将能形成一个覆盖广阔空域的立体监测网,如同在深海中撒下的一串灵敏的浮标。
赢昱则独自驾驶着“利剑”主机,将引擎功率进一步提升,以0.9c的极限巡航速度,沿着一条与目标预测航线保持安全距离、且充分利用大型天体遮挡的平行轨道,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潜行者,悄然向预测的遭遇点靠近。
他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观测阵位,既能获得相对清晰的视角,又能在万一被发现时,可以借助附近天体的掩护迅速脱离接触,或者……必要时转入进攻姿态。
随着距离不断拉近,从尚未被目标隐匿手段完全屏蔽的、极其微弱的残余信号中,传感器能够捕捉到的信息也逐渐增多,虽然依旧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模糊不清,但已足够令赢昱心中警铃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