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刚过,苏瑶还没离开指挥中心。她靠在椅子上闭了会儿眼,手机震动起来。是公关团队发来的现场照片——东门访客通道前,两名员工正面对镜头说话,周围站着几家媒体记者。
她坐直身子,点开视频预览。画面里,技术员小张穿着工装,语气平静:“系统现在每次调权限都要双重验证,一开始觉得麻烦,后来发现这样更安心。”旁边行政专员也点头:“上周我提交的匿名反馈,第二天就收到回复,说是流程已经优化。”
苏瑶把视频转发给厉霆琛,附了一句:**街访开始了,按计划进行**。
不到十分钟,本地民生频道的新闻推送上线,标题是《员工说真话,厉氏变了?》。配图是两位受访者并肩而立的画面,背景是公司大楼的玻璃幕墙,阳光正好照在“厉氏集团”四个字上。
上午十一点,纪实短片《我们在厉氏的一天》正式发布。没有宣传预热,只在官方微博和几个合作平台同步上传。五名不同岗位的员工出镜,从打卡进楼到下班离岗,全程记录真实工作流程。
It部的小陈在镜头里展示新权限系统的弹窗提示:“昨天我申请查看项目文档,审批卡了两小时,因为跨部门了。但今天流程说明更新了,我知道该找谁签字。”
财务部女职员则拍下了自己使用匿名反馈通道的过程:“我提了个建议,说报销单能不能加个自动填项功能。结果下午就有产品经理联系我,问具体需求。”
评论区很快炸开。
“这哪还是传说中的豪门企业,比我司还接地气。”
“之前骂得最凶的人是不是该出来走两步?人家整改都做完了。”
“最狠的是让员工敢说话,这才是真的改。”
苏瑶坐在办公室看数据滚动。一小时内,短片播放量突破百万,话题#厉氏员工的一天#冲上热搜第九。
厉霆琛走进来时,她正盯着一条高赞评论看。那是个Id叫“老员工007”的用户写的:“我在这家公司干了十二年,头一次觉得,公司真想变好。”
他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下一步怎么推?”
“让真实继续说话。”她说,“安排第二批员工访谈,这次选夜班值守的安保和清洁人员。他们平时最没存在感,但最容易看到问题。”
厉霆琛点头,“监察委员会的名单也该公布了。”
中午十二点,法务团队发出第二批律师函,对象是三家仍在炒作“家族丑闻影响管理”的公众号。同时,公司官网更新页面,公布了第三方监察委员会首批成员信息。
两名退休法官、一位商学院教授、一名劳工权益律师。每个人的履历都公开可查,背景独立,无利益关联。
消息一出,多家财经媒体跟进报道。“厉氏整改进入深水区”“从内部监督到外部制衡”等标题陆续出现。
下午两点,行业协会来电,表示将组织“企业治理观摩团”,首站就定在厉氏总部。苏瑶亲自敲定了参观路线:信息安全中心、员工申诉处理室、权限审批后台。
接待当天,八家企业代表到场。有人在参观权限系统时感慨:“不是看你们多完美,而是看你们愿不愿让人看缺点。”
这句话被随行记者记下,当晚出现在某主流报纸头版。
傍晚六点,苏瑶召集核心团队开会。会议室投影播放着那条“老员工007”的评论,她看着在场几人:“我们不是赢了舆论,是终于配得上这份信任。”
有人低声说:“总算熬过去了。”
她立刻接话:“没人熬过去了。我们现在只是没犯错,还没做到更好。”她停顿一下,“以后所有对外内容,不准用‘洗白’‘反转’这种词。我们要说的是回应,是改进,不是表演。”
会议结束时,天已经黑了。
厉霆琛在顶层观景台找到她。城市灯火铺展在脚下,远处大屏正播放着今日财经快讯,画面一闪而过,正是他们公司大楼的外景,旁白说着“危机应对样本”。
他站到她旁边,“以前我以为掌控一切才是强大,现在才知道,承认问题还能走下去,才是。”
苏瑶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舆情简报递给他。最新数据显示,正面声量占比达到61%,#厉氏安防升级#仍在热搜前十。
楼下传来轻微响动。一辆采访车停在路边,记者正在调试设备,镜头缓缓抬起。
苏瑶看见那个方向,拿出手机,发了条消息给公关组:
明天上午九点,开放西区会议室,安排三名基层主管接受群访。
问题不限,不设审查。
她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楼下记者突然举起相机,闪光灯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