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东宫显德殿那象征性的、被无数目光包裹的灯火,掖庭宫的一角,武媚所处的居所则显得幽暗而冷清。窗外是同样的长安夜色,同样的朔风呼啸,但传入她耳中的,却只有风声穿过枯枝的呜咽,以及远处宫门隐约传来的、因戒严而更显沉重的落钥声。
她并未安寝。一盏孤灯在桌角摇曳,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她面前摊开的一卷《史记·项羽本纪》,但她的目光却并未落在竹简的字里行间,而是穿透了窗纸,仿佛在凝视着外界那无形却汹涌的暗流。
白日里,皇帝决意御驾亲征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即便在这最偏僻的宫闱角落,也激起了难以平息的涟漪。宦官们交头接耳的零星碎语,年老宫婢谈及前隋征辽时那心有余悸的眼神,还有那空气中弥漫着的、一种混合着亢奋与不安的奇异氛围,所有这一切,都如同散乱的拼图,被她敏锐地捕捉、分析,在脑海中一点点拼凑出外间世界的惊涛骇浪。
“亲征……” 武媚在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字,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简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字样。项羽力能扛鼎,最终却乌江自刎。个人的勇武,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有时显得如此苍白,又如此……致命。
她看到的,远比表面更多。
皇帝陛下那不容置疑的决断,展现的是何等磅礴的意志与力量!一言可兴邦,一言可断送万千人的性命与前程。这就是权力的极致吗?它能让四海震颤,能让整个帝国的机器为之轰鸣转动。她感到一种战栗,并非全然恐惧,还有一种被这巨大力量所吸引、所产生的、难以言喻的渴望。
然而,她同样看到了这决定背后的风险。房玄龄等老臣的沉默,绝不仅仅是顺从。那是对国力消耗的担忧,是对那遥远而陌生的辽东地理、气候的忌惮,是深恐帝国被拖入一场旷日持久、损耗元气的战争泥潭。前隋三征高句丽而亡国的阴影,如同幽灵,盘旋在许多人的心头。
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
她的思维飞快地转动着。陛下亲征,太子监国。这意味着权力核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微妙的偏移。东宫那位年轻的储君,将直面朝堂风雨。那些平日里隐藏在陛下威严之下的势力,是否会趁机浮出水面?那些掌管粮草辎重、军械制造的衙门,又将有多少人借此机会上下其手,攫取巨大的利益?这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其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人际网络的重新洗牌。
而她,一个身处深宫、看似无足轻重的才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武媚的目光重新落回《史记》。她读史,并非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窥探人心,学习权谋。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个人的美貌与才情固然是资本,但若不懂时局,不明大势,终究是镜花水月,随时可能被碾得粉碎。
她必须更加勤勉。不仅要读史,还要更深入地研读舆地志,了解辽东的山川险隘,理解为何前隋会在那里折戟沉沙。她要留意兵书战策,哪怕只是皮毛,也要试图去理解父皇的战略意图,判断这场战争的可能的走向。
更重要的是,她需要更加谨慎地观察。观察东宫的一举一动,观察辅政大臣们的动向,观察后宫之中,是否有人的命运会因这场战争而改变(比如某些妃嫔的父兄若在战场上立功)。她需要在这看似与她无关的惊涛骇浪中,找到那或许微乎其微,却可能改变她命运的浮木。
“力量……” 她轻轻合上书卷,吹熄了桌角的灯火,让自己彻底融入黑暗之中。窗外风声更紧了。“唯有真正掌握力量,才能不被这洪流吞噬,甚至……驾驭这洪流。”
在绝对的权力与宏大的国家意志面前,她渺小如尘。但此刻,这粒微尘的心中,却燃起了一簇冰冷的火焰。那是对力量的认知,对规则的洞察,以及在那看似无路可走的宫墙之内,为自己悄然规划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幽深小径的决心。她像最耐心的猎手,收敛所有气息,在黑暗中睁大双眼,静待着时机的到来。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席卷帝国的龙骧东顾之风,或许,也能吹动她这片飘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