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从家中带出的憋闷和一股急于证明自己的狠劲,林向洋回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喧嚣与活力,像一剂强心针,瞬间冲淡了离家的阴郁。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理念是否\"过时\",也没人在意你身上是否有\"铜臭\",人们只认一个硬道理——搞到钱,你就是爷。
也许是命运的巧妙安排,也许是深圳太小,林向洋回来后不久,竟在罗湖口岸附近的一家茶餐厅里,偶遇了许久不见的\"眼镜\"张。与当初在绿皮火车上相比,\"眼镜\"张的派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他穿着一身皱巴巴但牌子不错的西装,腋下夹着一个真皮公文包,手腕上晃着一块明晃晃的金表,只是那眼镜片后的眼神,依旧闪烁着精明的、甚至有些油滑的光。
\"林老弟!哎呀呀,真是你啊!眼镜\"张热情地拉住他,仿佛遇到了故交,\"听说你回老家了?怎么样,家里都好吧?\"
林向洋含糊地应了一声,不想多谈家里的糟心事。
\"眼镜\"张打量着他,啧啧道:\"看你这气色,在深圳混得不错嘛!不过,老弟,还在倒腾那些手套、计算器?那都是小打小闹,赚点辛苦钱!现在要玩,就得玩大的!\"
\"大的?\"林向洋心中一动。
\"走,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哥带你去个好地方!眼镜\"张不由分说,拉着林向洋上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当时深圳最高档的酒店之一——香蜜湖度假村。
在酒店咖啡厅柔和的灯光和悠扬的钢琴声中,\"眼镜\"张压低声音,如同传授武林秘籍般,向林向洋揭示了一个在他看来遍地黄金的新世界——电子元器件进出口,特别是集成电路(Ic)。
\"老弟,知道现在什么最火吗?彩电!冰箱!录音机!所有这些,里面都要用到一个东西,叫集成电路,也叫芯片!国内缺啊,太缺了!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的不行,就得靠进口!眼镜\"张挥舞着手,\"这里头的利润,比你倒腾一百箱手套都高!\"
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门道:利用价格双轨制,搞到计划内的外汇额度或者批文,以较低的国家汇率拿到外汇,然后通过香港的贸易公司(很多是港商开办的)进口紧俏的芯片,再以远远高于官方定价的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这一进一出,利用汇率差和价格差,利润往往是翻着跟头往上走。
\"这里头关键有两点!眼镜\"张伸出两根手指,\"第一,要有渠道,能搞到便宜的外汇或者批文;第二,要认识靠谱的港商,能把货顺顺利利弄进来,还能找到下家快速出手。这两点,哥都有门路!\"
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林向洋,他认识一位香港来的刘老板,背景深厚,路子很野,专门做这类生意。\"刘老板就喜欢跟有冲劲、脑子活的年轻人合作。我看你就行!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跟哥一起去见见刘老板?\"
林向洋的心脏\"砰砰\"直跳。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真正\"起飞\"的跳板。父亲那句\"铜臭\"的指责还在耳边,但这反而更刺激了他想要攫取巨大财富的欲望。他要证明,他走的这条路,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大钱!
几天后,在\"眼镜\"张的引荐下,林向洋在一家豪华酒店的包房里,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港商刘老板。刘老板约莫五十岁年纪,身材微胖,梳着油光水滑的大背头,穿着考究的休闲装,手上戴着一只硕大的玉戒指,言谈举止间带着一种见过世面的从容和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他普通话不算标准,夹杂着粤语和英语单词。
他仔细打量了林向洋几眼,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试探他的胆量和灵活程度。林向洋虽然内心紧张,但强作镇定,将在深圳历练出的见识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拿了出来,对答也算得体。
\"后生仔,有魄力。眼镜\"张跟我夸你,看来冇错。\"刘老板吐着烟圈,慢悠悠地说,\"呢个生意,风险有,但回报更大。关键要快,要准,仲要识得睇人眉头眼额(还要懂得看人脸色)。你,得唔得(行不行)?\"
\"刘老板,我愿意学,也敢干!\"林向洋毫不犹豫地表态。
就这样,林向洋搭上了刘老板这条\"大船\"。初始,他只是跟着\"眼镜\"张跑腿,熟悉流程:如何通过一些特殊关系搞到外汇额度的指标,如何与刘老板指定的香港公司对接,如何将进口来的芯片迅速分销给那些如饥似渴的国内电器厂家。他脑子活,学得快,加上敢打敢拼,很快就独当一面。
财富,如同开了闸的洪水,汹涌而至。一笔成功的交易,利润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这在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普通工人几十辈子都挣不来的天文数字。
林向洋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迅速搬出了那个嘈杂的工棚,在罗湖区新盖好的高层公寓里租了一套房子,后来干脆直接包下了酒店的长包房。他扔掉了以前的旧衣服,定制了合身的西装,皮鞋永远一尘不染。
象征身份的标志性物件也迅速配齐。腰间的bp机(呼机)最先响起,\"滴滴滴\"的声音在生意场上代表着机会和身价。很快,更显分量的\"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模拟手机)也握在了手中。那砖头般大小的黑色物体,价格昂贵,入网费加上机器本身要两三万元,通话费更是惊人,但拿着它走在街上,或者在餐厅里大声接打电话,收获周围人羡慕或敬畏的目光,那种感觉,让林向洋深深沉醉。
他出入的场所也变成了高档酒楼、夜总会、歌舞厅。身边聚集的人形形色色,有像\"眼镜\"张这样的掮客,有各路神通广大的\"倒爷\"。其中有一位\"东北老张\",嗓门洪亮,性格豪爽,专门倒卖钢材和有色金属,动不动就谈着几百吨的生意。酒桌上,大家称兄道弟,互相吹捧着各自的\"辉煌战绩\",交换着各种真假难辨的\"内部消息\"。林向洋很快学会了在酒桌上应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用看似豪爽大方来掩盖精明的算计。
在这片繁华与喧嚣中,唯一能让他保持一丝清醒的,是陈静。陈静是他在一次业务往来中认识的外贸公司职员,毕业于名牌大学外语系,气质文静,处事稳重。两人互生好感,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与林向洋的激进不同,陈静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她看着林向洋像坐火箭一样蹿升的财富和日益膨胀的自信,心中充满了隐忧。
一次,在林向洋位于酒店的高级套房里,陈静看着他兴致勃勃地摆弄着新买的日本录像机,忍不住开口:\"向洋,你不觉得这钱赚得太快、太容易了吗?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林向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走过去搂住她的肩膀:\"傻瓜,有什么不踏实的?这就是商业!抓住机会,利用规则,天经地义!你看刘老板,还有'眼镜'张他们,不都是这么做的?现在这环境,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可是,你们这利用价格双轨制,倒卖批文和外汇额度,说穿了就是在钻政策的空子。还有那个刘老板,我总觉得他背景太复杂,跟他做生意,风险太大了。\"陈静蹙着眉,\"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点实业,或者规规矩矩做代理贸易,虽然慢点,但稳妥啊。\"
\"稳妥?\"林向洋松开她,语气带着一丝得意和不易察觉的浮躁,\"稳妥能赚到大钱吗?能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住进这样的房子,用上大哥大吗?静静,时代变了!以前的规矩不适用了!在这里,就是要敢闯敢干!风险越大,回报才越高!这就是商业世界的规则!\"
他走到窗边,拉开厚重的窗帘,俯瞰着深圳灯火璀璨的夜景,一种掌控命运的豪情油然而生:\"你看这座城市,不就是在一片荒地上建起来的吗?靠的就是胆识和速度!我要抓住这个机会,积累足够的资本,将来才能做更大的事业!\"
陈静看着他被窗外霓虹映照得有些模糊的侧影,知道他已经被快速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再多的劝告也难以听进去。她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这危险的游戏,能够一直顺利下去。然而,巨大的泡沫往往吹起得最快,也最容易破裂。林向洋沉浸在这纸醉金迷的快车道上,丝毫没有察觉,前方已然亮起了危险的红灯。而远在西北的哥哥林卫东,此刻正面临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关乎生存与信念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