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日子到了,雁门关外的试验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粟米的穗子饱满得像一串串金珠,风一吹,田野里翻起金色的波浪,空气中满是谷物的清香。
天刚亮,张老栓就带着十几个农户来到试验田,手里拿着镰刀和木耙,脸上满是期待。“王爷,今天就能收割了?俺这心里,比自家种地还紧张!” 张老栓搓着手,眼睛盯着试验田的小麦,像是在看什么宝贝。
陆辰笑着点头:“今天就收,大家小心点,别把麦穗掉在地里。” 他让人搬来几台改良后的打谷机 —— 这是周顺根据陆辰的图纸做的,用木头和铁件制成,只要两个人踩着踏板,就能将麦穗上的麦粒脱下来,比手工打谷快了三倍。
收割开始了。农户们弯腰割麦,镰刀划过麦秆的 “唰唰” 声在田野里回荡。李二柱割得最快,他左手拢住麦秆,右手挥镰,几下就割下一把,整齐地放在身后。他的儿子小豆子也来帮忙,拿着小镰刀,学着父亲的样子割麦,虽然动作笨拙,却格外认真。
“二柱,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 张老栓看着李二柱割下的麦捆,忍不住夸赞。
李二柱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张老爹,这都是托王爷的福,要是没有新肥,这麦子哪能长得这么好?” 他望着眼前的麦田,想起去年自家地里干瘪的麦穗,眼眶有些发热 —— 今年有了新肥,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割下来的麦捆被运到打谷场,农户们围着打谷机忙碌起来。两个人踩着踏板,打谷机的滚筒转动起来,麦穗放进去,麦粒就源源不断地落在下面的布兜里。小豆子好奇地凑过去看,看着麦粒从机器里掉出来,兴奋地拍手:“爹,这机器真厉害!比手工快多了!”
陆辰让人把脱下来的麦粒装在麻袋里,每袋都称重记录。当第一袋麦粒称完,张老栓报出重量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一石二斗!这一麻袋,就有一石二斗!”
要知道,普通农田的小麦,一亩地也就收两石多,而试验田的这一麻袋,只是一小片麦田的收成。接下来,一袋袋麦粒被称重,每袋都在一石以上,等到试验田的小麦全收割完,总重量竟有二十三石!
“二十三石!十亩地收了二十三石!” 张老栓拿着账本,手都在抖,“普通田十亩最多收二十石,这试验田竟多收了三石!而且麦粒还这么饱满!”
粟米的收成更让人惊喜。十亩粟米收了二十一石,比普通田多收了四石,粟米粒大饱满,颜色金黄,看着就有食欲。农户们围着装满谷物的麻袋,议论纷纷,脸上满是震惊和兴奋。
“俺的娘啊,这新肥也太管用了!明年俺家的地,全用新肥!”
“还有这打谷机,太省力了,俺也想做一台!”
“王爷,您快教教俺们怎么堆肥,怎么用新农具吧!”
陆辰看着大家激动的样子,笑着说:“大家别急,从明天起,我在军营旁开个培训班,教大家做有机肥、用新农具。张老爹经验丰富,让他给大家当师傅,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接下来的几天,培训班开得热火朝天。张老栓带着大家去堆肥场,教大家怎么分层堆料、怎么翻堆;周顺则教大家使用打谷机、脚踏抽水机等新农具,还派人去农户家里,帮他们修理旧农具,改良犁和锄头。
有个叫王老汉的农户,一开始觉得新农具不好用,拿着改良后的犁,怎么也拉不顺手,还抱怨:“这犁看着花哨,还不如俺家的旧犁好用!”
陆辰没强迫他,只是让他看着其他农户用新犁耕地。新犁的犁头更尖,还能调整深浅,一个人拉着就能耕得又快又深,比旧犁省了不少力气。王老汉看了半天,忍不住上前试了试,这一试就停不下来了:“哎,还真好用!比俺家的旧犁省力多了!”
很快,周边村落的农户都开始用新肥和新农具。田埂上,农户们忙着堆肥;田野里,新犁翻起的黑土泛着光泽;抽水机旁,农户们踩着踏板,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进农田。北境的土地上,处处都是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景象。
陆辰站在试验田边,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让人把多余的粮食分给贫困的农户,还在雁门关外开设了粮仓,储存粮食,防备来年的灾荒。陈武和赵虎也来了,看着满仓的粮食,都松了口气:“王爷,有了这些粮食,就算蛮族再来,咱们也不用怕粮草短缺了!”
就在这时,亲卫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王爷,京城来的消息,萧承煜在南方赈灾,说是收了不少流民,还开仓放粮,皇帝很满意,要给他加官进爵!”
陆辰接过密信,眉头微微皱起。萧承煜在南方站稳了脚跟,怕是不会放过北境。他抬头望向南方的方向,心中清楚,虽然北境暂时安稳了,但新的挑战,已经在悄然酝酿。不过,看着眼前丰收的田野,看着农户们脸上的笑容,他又充满了信心 —— 只要北境的百姓能吃饱饭,能安稳生活,再大的挑战,他也能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