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的阳光总是慷慨得过分,泼洒在斯坦福大学罗马式拱廊和红瓦屋顶上,空气里飘着桉树和青春的味道。陈晓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站在经济学院报告厅的讲台上,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有教授,有学生,更多是闻讯而来的商界和媒体人士。
远航帝国的缔造者,神秘的东方富豪,首次公开学术演讲——这个噱头足够吸引人。
斯坦福的邀请,不过是“远航”帝国影响力扩散的一处注脚。他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战场、市场到桥梁:地缘政治的裂缝中,如何构建不可摧毁的供应链》。内容源于他在oSS服役以及后来经营中的实践思考,剔除了敏感部分,包装成一套看似纯粹的战略理论。
演讲厅座无虚席。前排是白发教授,后排是目光中交织着好奇、审视与些许崇拜的年轻面孔。陈晓的崛起经历本就带有传奇色彩,足以吸引这些未来的精英。
他站在讲台上,语气平稳,条理分明。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冷峻逻辑与扎实案例。他从二战时期盟军与轴心国的后勤困境切入,分析苏伊士运河危机对航运的潜在冲击,推演东南亚独立运动对橡胶、锡矿供应链的影响,最终归结为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差、多元布局与弹性合同,在地缘政治的动荡中筑起“隐形堡垒”。
“……因此,真正的供应链韧性,不在于拥有多少船只与仓库,而在于你是否能感知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微小裂缝,并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提前布局的行动。它是一门在裂缝上架桥,而非试图填补裂缝的艺术。”陈晓话音落下,微微颔首,静待提问。
掌声礼貌而热烈。随后几个问题接连而来,大多围绕具体技术或行业前景,他一一应对,从容不迫。
内心却不由轻笑:看来斯坦福的学生也更关心如何赚钱,而非世界为何有裂缝。这样也好,省心。
就在这时,一个清冽而沉稳的女声从后排响起,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东方口音,却异常流畅:
“陈先生,感谢您的精彩演讲。您将供应链提升至地缘战略层面,视角独特。但我注意到,您所有案例分析中,无论规避风险还是利用裂缝,其隐含逻辑都指向一个最终的‘安全区’或‘价值锚点’——一个稳定、庞大且具长期潜力的市场。在当前的冷战格局中,这个锚点,是否在您潜意识里,已被预设为……北美或西欧?”
全场倏然一静。
陈晓望向声音来处。那是一位坐在后排靠走道的东方女子,身着素净深色连衣裙,黑发绾起,露出光洁的额头与修长的脖颈。她神情中没有学生常有的激动或忐忑,唯有沉静的专注,眼神明澈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言语的表层。
他心绪微动。这个问题,直接点出了他论述中未曾言明、甚至自己也未必全然清晰的预设。
“很敏锐的观察,”陈晓并未回避,语气依旧平稳,“请继续。”
女子从容起身。“若我没理解错,您所描述的‘桥梁’体系,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商业活动的持续与安全。但纵观历史,从未有哪个单一市场或地区能永葆稳定与增长。将希望寄托于一两个看似牢固的篮子,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战略风险?”
她略作停顿,清亮的声音在静默中回荡:“更进一步说,您提到利用信息差与裂缝。那么对于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目前虽被铁幕隔绝、但内在潜力毋庸置疑的潜在市场——中国,您这套‘桥梁’理论,是否曾考虑,或是否已存在某种基于其独特国情与未来前景的、‘不可摧毁的供应链’构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台下泛起细微骚动。几位教授交换着眼神,或讶异,或深思,或微蹙眉头。“中国”一词,在五十年代冷战氛围下的美国校园,仍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存在。
陈晓感到心脏如被无形之手轻轻攥住。他穿越者的身份、深藏于商业帝国背后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乃至近期才开始朦胧酝酿的、“将资源用于更高目标”的念头,仿佛被这素未谋面的女子一语道破。
她不仅看穿他论述中的潜在前提,甚至隐约触及他内心深处尚未厘清的方向——一个或许更宏大、也更危险、立足于中国视角的解决方案。
内心波澜翻涌,面上却依旧沉静。他甚至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棋逢对手的欣赏。
“这位同学的提问非常深刻,直指战略规划的核心——如何定义‘安全’与‘价值’,以及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巧妙地将话题拉回理论层面,避开对中国的直接评论,“你所提及的‘潜在市场’与‘内在潜力’,确是任何长期战略必须纳入考量的变量。至于具体的构建思路……”
他目光深邃地看向她,仿佛要望进她思想的深处:“这需要建立在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技术趋势极端精准的把握之上。它不仅需要商业智慧,或许还需要……超越商业的视野与魄力。实不相瞒,这正是我仍在思考、尚未形成成熟答案的课题。”
他不予解答,反而坦承自身的思维边界。这份坦诚,在此刻比任何完美答复都更具力量。
台下再度静默,众人皆能感受到这场问答中智力交锋的分量。
女子迎着他的目光,并未闪避,只微微颔首,似是对他的回应表示认可,随即优雅落座。全程从容不迫,气度自成。
问答环节又持续片刻,但陈晓的注意力已难以完全集中。那东方女子的面容与她的提问,在他脑中反复回响。
讲座结束,热情的师生围拢上来。陈晓礼貌应对,目光却不时瞥向门口。
待人群稍散,他看见那道深色身影正欲独自离去。
他快步穿过人群,在她即将迈出演讲厅大门时,拦在了她面前。
周遭喧嚣仿佛瞬间退远。
陈晓凝视着她那双沉静如古井、却似蕴藏星辰的眼睛,首次感受到一种超越商业计算的、纯粹源于智识吸引的悸动。
“这位同学,”他声音较平日低沉几分,带着不自知的郑重,“你的见解令我印象深刻。不知是否有幸得知你的名字?”
女子驻足抬眸,脸上依旧波澜不惊,唯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讶异,转瞬即逝。
“林默涵。”声线依旧清冽,“经济学博士在读。”
林默涵。陈晓在心中默念一遍。
“林博士,”他伸出手,作出了一个稍异于平日谨慎风格的决断,“你对全球供应链与潜在市场的思考极具启发性。‘远航’正在筹建内部战略研究小组,专注于长期趋势与非常规风险分析。不知你是否愿意,以外部顾问身份参与我们的一些非正式讨论?当然,会支付相应酬金。”
他未用招聘的口吻,而是以“参与讨论”、“外部顾问”这类更平等、更具弹性的说法发出试探与邀请。
林默涵看了看他伸出的手,复又抬眼看他,静默数秒。那片刻仿佛被悄然拉长。
最终,她伸出手与他轻轻一握。指尖微凉。
“可以探讨。”她未立即接受,也未拒绝,留足了余地,“我的联系方式,经济系办公室可查。”
言毕,她微一颔首,转身离去,身影融入加州明亮的阳光中。
陈晓立于原地,掌心似仍残留那抹微凉。内心不由莞尔:本以为只是场寻常讲座,谁知最锋利的刀刃,竟藏于斯坦福的课堂。林默涵……名如其人,默然中蕴藏着难以言喻的力量。
他原本只视此次斯坦福之行为提升形象、挖掘人才的普通行程,未料竟撞见一柄能刺穿他层层伪装的“思想利刃”,与一个让他沉寂心湖泛起涟漪的身影。
此行,似乎远比他预想的更为有趣。
只是,这位林默涵博士,当真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她那句“基于中国视角的解决方案”,究竟是学术推论,还是……别有深意?
他望向窗外明媚的校园,目光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