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岛基地里分析苏联核爆影响的脑子,被陈晓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纽约“远航”总部的会议室,只不过目标从核平衡的毁灭推演,换成了如何从FbI眼皮底下“偷渡”一位火箭专家。
……
纽约,“远航”总部,陈晓的办公室越来越像一个作战指挥室。墙上巨大的世界地图旁,新挂上了一幅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平面图和帕萨迪纳市区详图,上面标记着几个不起眼的红点和蓝线——FbI监视点和钱雪生活动路线,由科尔团队“友情标注”。
“所以,我们这位钱教授,现在每天的活动范围比我以前在关岛基地的放风区也大不了多少啊。”陈晓放下科尔带来的最新监控报告,内心吐槽:这监视得可真够周到的,连去便利店买支铅笔都有人记录品牌。美式自由,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常规接触途径基本被锁死,风险极高。”科尔总结道,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FbI显然希望钱教授在压力下要么崩溃,要么犯错,给他们留下把柄。”
陈晓站在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从加州帕萨迪纳滑向瑞士日内瓦,最终停在纽约。
“既然私下接触风险太高,那就把所有人请到舞台上来。”他转身对马丁·怀斯和大卫·科尔说道,“我们要办一场学术交流的‘英雄大会’。”
怀斯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闪烁着兴奋与紧张:“老板,您是说……搞一个大型国际论坛?”
“没错,”陈晓点头,“名称就叫‘远航国际前沿科技论坛’。主题要宏大——‘面向未来的推进技术与空间探索’。场地选在纽约最显眼的酒店,预算上不封顶,场面越大越好,媒体越多越妙。”
科尔立刻领会:“把水搅浑。让FbI、五角大楼、甚至欧洲的情报机构都挤在这个鱼缸里,互相盯着,反而谁也看不清楚。”
“正是,”陈晓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我们要在聚光灯下,完成最隐秘的接触。这是阳谋。”
内心吐槽:搞个学术论坛跟搞地下工作似的,还得自己搭台子请观众,这年头想当个爱国商人,成本真高。
“英雄大会”的筹备以“远航”特有的高效——或者说,oSS式的精准——迅速展开。
怀斯负责台前工作,凭借着他的哈佛教授、“远航”首席战略官、“远航”基金负责人的身份和学术界的人脉,广发英雄帖。他不仅邀请了美国本土在火箭、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还将名单扩展至欧洲——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喷气发动机专家、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甚至几位西德在流体力学领域的大拿。
邀请函措辞华丽,强调“纯粹学术交流”、“超越政治藩篱”,并附上丰厚的演讲酬金和全程五星级待遇。许多科学家在收到“远航基金”拨付的巨额预付款后,即便对其背景有所疑虑,也很难拒绝这名利双收的诱惑。
科尔负责幕后监控与安全。他的“幽灵”网络全力运转,追踪每一位受邀者的背景、政治倾向及可能的情报关联,同时密切关注各方反应。
反应很快接踵而至,比预想的更热烈。
FbI纽约办事处率先打来“咨询”电话,语气“友好”地询问论坛议程和参会人员名单,并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可能派员“观摩”。
紧接着,哈里森准将从华盛顿打来私人电话,语气带着调侃与告诫:“陈,你这论坛阵仗不小啊。我几个老同事都在打听,你这个前顾问又想搞什么名堂?五角大楼那边已经有人主动要求以‘技术观察员’身份列席了。玩火可以,别烧着自己。”
不出所料,欧洲的“幽灵”反馈显示,英国军情六处和法国对外安全总局也因本国顶尖科学家的参与,对论坛表现出不寻常的兴趣,似乎担心美国借学术名义挖欧洲的技术墙脚。
一时间,纽约上空仿佛聚集了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
陈晓听着科尔的汇报,一切都往最好的方向发展,他甚至有想开瓶香槟庆祝的冲动。局面越复杂,水越浑,鱼才越好摸。
他吩咐怀斯:“给所有表示要‘观摩’或‘列席’的机构发去正式邀请函和嘉宾证,把他们全部请到明处。另外,论坛的安保工作明面上交给专业保安公司,暗地里由米勒的人接管,我要确保会场每一个角落都在我们掌控之中,尤其是……厕所隔间。”
“明白。”怀斯记录着,忍不住问,“老板,我们是不是太……高调了?”
“高调?”陈晓笑了笑,“我们是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为人类未来贡献力量,当然要光明正大。”
与此同时,林默涵通过秘密渠道将论坛的详细安排、潜在意义及对钱雪生的重点关注传回国内。
反馈很快回来,加密信息最终呈现在她眼前的只有八个字:
“创造条件,稳妥接触。”
言简意赅,却重若千钧。这既是认可,也是指令,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信任。
林默涵烧毁纸条,灰烬落入马桶冲走。她走到窗边,望着纽约的夜空,心中既有执行任务的紧张,也有与陈晓并肩作战的坚定。
她将指示转达给陈晓。陈晓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英雄大会”筹备紧锣密鼓。纽约一家顶级酒店的整个会议中心被包下,工作人员忙碌布置会场,巨大的背景板上,“远航国际前沿科技论坛”的英文标识格外醒目。媒体邀请函发出后,引起了科技界和商业版的广泛关注。“远航”这家神秘的东方资本公司,再次以令人瞠目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
帕萨迪纳,钱雪生教授收到了制作精美的正式邀请函,以及怀斯亲自打来的电话。
“钱教授,我们诚挚邀请您在本论坛发表关于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最新进展的主题演讲。您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我们相信您的参与将为论坛增色不少。”怀斯语气热情而恳切,“所有费用由基金会承担,并支付您五万美元的演讲酬劳。”
钱雪生拿着电话,心情复杂。他当然知道“远航基金”此前的资助,也隐约感觉到这个论坛非同一般。FbI的监视依旧如影随形,他几乎能想象到自己一旦答应,监视者的报告会如何描述——“目标与背景复杂商业机构公开接触”。
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那辆熟悉的黑色雪佛兰。学术生命的窒息感与日俱增。他怀念可以自由探索科学边界、与同行畅言的日子。这个论坛,或许是一个喘息之机,一个重新连接世界的窗口?
他想起那笔雪中送炭的研究经费,想起“远航”在程序上无可挑剔的合规操作。至少表面上,一切光明正大。
内心的挣扎如同风暴。一方面是FbI无处不在的压力和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是对学术交流的渴望和对认可他价值的善意难以彻底拒绝。
他反复阅读邀请函,论坛议程上那些欧洲同行的名字让他心动。如果能与他们交流,或许能为停滞的研究找到新思路。
最终,对科学本身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那丝不甘被埋没的倔强,占据了上风。
他回拨给怀斯。
“怀斯先生,”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感谢邀请。我……接受。”
挂断电话,钱雪生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又仿佛踏入更深的迷雾。他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但他知道,继续困在原地,只有枯萎一途。
消息很快传到纽约。
科尔向陈晓汇报:“钱雪生已确认出席。FbI监视小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五角大楼的观察员名单也确定了,是个搞技术情报出身的空军上校。欧洲那边,英国和法国的人都通过官方渠道注册了。”
陈晓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俯瞰脚下这座即将成为巨大舞台的城市。霓虹闪烁,车流如织,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汹涌。
“舞台已经搭好,演员陆续就位。”他低声自语,眼神锐利如鹰,“接下来,就看这场‘英雄大会’大戏怎么唱了。”
他成功地把钱雪生引到了台前,也把所有目光吸引了过来。
这盘棋,开局还算顺利。
只是,当所有棋子都摆在明面上,下一步,该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那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