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启航后的第四十八小时,洛杉矶国际机场,人流如织。
FbI探员布朗打了个哈欠,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眼睛,目光习惯性地扫过国际航班候机区的人群。他对这份长期监视工作早已感到厌倦,尤其是在金门那边打得热火朝天,局里大部分精英都被抽调去分析中国人意图的时候,他却被钉死在这里,盯着一个看起来只会埋头写公式的书呆子。
“目标进入三号航站楼,行为正常,携带一个小型行李箱和一个公文包。”他对着衣领下的微型麦克风低声报告,语气带着例行公事的麻木。他看见钱雪生穿着那件常见的灰色夹克,戴着眼镜,步履平稳地走向欧洲某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一切都和过去几天他们收到的“目标计划前往欧洲进行学术交流”的情报吻合。
布朗甚至有些同情钱雪生。被监视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有个出国散心的机会,估计也轻松不到哪里去。他瞥了一眼不远处,他的搭档正靠在柱子上假装看报纸。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同样的无聊。
他们并不知道,从钱雪生踏入机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踏入了“远航”精心编织的戏剧舞台。而他们,只是台下被误导了视线的观众。
第一幕:值机柜台的“双簧”。
钱雪生排队等待值机。他前方不远处,一位由“幽灵”运营官扮演的、穿着考究、大声打着电话的“焦急商人”,正在因为行李超重问题和地勤人员争执不休,吸引了附近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和部分旅客的注意,自然也包括了布朗及其搭档下意识投去的目光。
就在这小小的骚动制造的视觉盲区里,钱雪生迅速办完了值机手续,拿到了飞往波士顿的登机牌——而非FbI预判中直飞欧洲的航班。机票上的名字,是一个与他真实姓名发音相似的化名,对应着科尔团队伪造的那套“香港商人”身份。证件在非极端详细核查下,几乎无可挑剔。
内心暗道:看来oSS那套注意力转移和视觉欺骗的小把戏,用在民航机场效果也不错。FbI的培训手册里,大概没怎么强调要防备有人在机场吵架。
第二幕:安检通道的“金蝉脱壳”。
钱雪生通过安检后,并没有直接前往登机口。他按照指示,走进了靠近安检区的一个大型免税店。店内人流密集,货架林立。
在化妆品专区,一位穿着与钱雪生灰色夹克几乎一模一样、体型也相似的另一位“幽灵”成员,如同影子般悄然出现。他自然地拿起购物篮,开始在货架间穿梭。而真正的钱雪生,则在进入免税店的瞬间,迅速将灰色夹克翻面,变成了不起眼的深蓝色,同时戴上了一顶早已准备好的鸭舌帽,并将公文包塞进了提前放置在一个角落垃圾桶内的廉价双肩包里。
完成变装的钱雪生,低着头,混在人群中,从免税店的另一个出口快速离开,径直走向通往国内航班登机口的联廊。
负责在安检区外继续视觉跟踪的布朗搭档,目光牢牢锁定着那个在免税店里晃悠的“灰色夹克”,丝毫没有察觉目标已经在他眼皮底下完成了“蒸发”的第一步。
第三幕:卫生间的“终极置换”。
前往波士顿航班的登机口附近,男卫生间内。“墓碑”米勒亲自带队的一名行动组成员,早已在此等候。他穿着机场地勤人员的制服,面无表情地进行着“设备检查”。
钱雪生走进预定隔间。几分钟后,隔间门打开,走出来的人已经换上了一套合身的机场地勤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手里拿着一个工具包。而他那套变装后的衣帽和双肩包,则被放入工具包底层。这名由行动组成员伪装的“地勤人员”,从容地走出卫生间,消失在机场工作人员通道入口。
几乎同时,在机场另一侧的国际航班候机区卫生间,另一位体型与钱雪生相似、穿着同样深蓝色外套和鸭舌帽的“旅客”,提着类似的廉价双肩包走了出来,不紧不慢地走向飞往加拿大的某个航班登机口。这是米勒安排的“诱饵”,目的是在万一FbI后期复盘追踪时,将他们的调查方向引向错误的国际航线。
第四幕:地面运输的“幽灵接应”。
成功“变身”为地勤人员的钱雪生,低着头,跟随那名接应的行动组成员,通过员工通道,离开了航站楼的核心区域。一辆喷涂着某家航空食品公司标志的厢式货车,早已在指定位置等候。
货车车厢内,经过特殊处理,没有任何标识,只有简单的座椅和照明。钱雪生坐进去后,货车平稳启动,驶离机场,汇入洛杉矶傍晚繁忙的车流。开车的司机是米勒手下另一名成员,沉默寡言,技术娴熟。
他们会先在洛杉矶市区进行几个小时的迂回行驶,确认绝对没有“尾巴”跟踪后,再前往一个安全的中转点。在那里,钱雪生将再次更换身份和交通工具,开始下一段陆路前往预先安排好的、位于城市边缘的安全屋,等待前往波士顿的指令。
……
洛杉矶国际机场内,欧洲航班的登机时间临近。
布朗看着那个“灰色夹克”终于从免税店出来,走向登机口,松了口气。“目标准备登机,一切正常。”他报告道。
他和他的搭档,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监视了几个月的“钱雪生教授”,已经在他们构筑的看似严密的监控网中,如同水滴融入大海一般,彻底消失了。
几个小时后,当飞往欧洲的航班起飞,而FbI系统内部因为其他事务需要再次确认钱雪生位置时,布朗才发现联系不上目标。最初的慌乱和调查,只会指向那架飞越大西洋的航班,以及那个消失在加拿大方向的“深蓝色外套诱饵”。
“海鸟”成功在洛杉矶完成了关键的“蒸发”第一步。
纽约总部,科尔收到了来自洛杉矶的加密讯号:“清洁工报告:垃圾已处理,场地清洁,无残留。”
陈晓看着这条消息,缓缓靠向椅背,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
内心暗忖:看来FbI这套监控体系,缝隙比想象中还要大点。或者说,在真正的专业“垃圾处理”团队面前,再好的监控也是筛子。第一步成了,后面……就看“海鸟”自己的运气,和我们安排的路径是否足够隐蔽了。
“海鸟”已经离开了最危险的巢穴,但归途漫漫,前方还有整个北美大陆和浩瀚的大西洋。
而在华盛顿,某个FbI办公室内,关于钱雪生“失踪”的第一个警报,即将在低级别的混乱中被拉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