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里,新一批学员正围在案前,跟着讲师学习沉香的粉碎技艺。窗外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与室内弥漫的沉香气息交织,满是生机。苏合香站在门边静静看着,目光落在角落里几个空着的座位上——这是近期连续第三期有学员因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等原因中途退课,让她心中生出几分感慨。
“妈,这是这期的学员考勤和反馈。”苏念唐拿着一个文件夹走过来,脸上带着刚毕业的朝气,也藏着一丝困惑,“退课的学员大多说,想系统学,但实在抽不出时间常来,还有几个外地的学员,来回奔波太辛苦,只能放弃了。”
苏合香接过文件夹,翻看着上面的留言,指尖划过“想学时学不了”“距离太远”等字眼,心中已有了考量。这些年,传习基地的线下课程虽口碑甚好,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能覆盖的人终究有限。而“长安十二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专业匠人,更在于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念唐,你在大学学的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没有想过,把我们的制香课程搬到线上?”苏合香抬头看向女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苏念唐眼睛一亮,仿佛被点通了思路:“线上课程?我当然想过!这样一来,不管是外地的学员,还是时间不自由的人,只要有手机、电脑,就能跟着学,能大大扩大传承的覆盖面!”她顿了顿,又认真思索起来,“不过,制香是实操性很强的技艺,怎么通过镜头把细节讲清楚,让学员隔着屏幕也能学会,这是个难点。”
“这正是需要你琢磨的地方。”苏合香笑着点头,“你年轻,懂年轻人的喜好和习惯,也懂数字化技术。传习基地的师资、课程内容都有基础,你可以牵头,把线下课程系统化、可视化,做成适合线上学习的形式。”
萧策恰好从外面进来,听到母女俩的对话,也凑了过来:“这个想法好。当年在盛唐,技艺传承多靠口传心授,范围有限。现在有这么好的技术,能让‘长安十二香’的技艺传遍天下,是好事。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
有了父母的支持,苏念唐立刻投入到线上课程的筹备中。她首先做的,是对线下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构。线下课程更注重现场指导和实践交流,而线上课程则需要更清晰的逻辑、更细致的讲解,还要兼顾趣味性,才能吸引学员坚持学下去。
她和传习基地的讲师们一起,将课程分为“香文化基础”“香料认知”“制香工具使用”“长安十二香复原实操”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出若干小节,比如“香料认知”里,不仅要讲沉香、檀香、郁金香等每种香料的产地、特性、功效,还要教大家如何辨别香料的优劣;“制香工具使用”里,从最基础的研钵、筛网,到复杂的香篆、模具,都要逐一讲解用法和注意事项。
为了让课程更直观,苏念唐决定采用“高清视频+3d动画+直播答疑”的形式。她请专业的拍摄团队,在传习基地搭建了专门的拍摄场景,背景是古色古香的香具陈列架,光线经过反复调试,确保能清晰展现每一个制香细节。拍摄时,苏念唐亲自担任主持人和部分课程的讲解者,讲师们则负责实操演示。
“大家看,研沉香的时候,手腕要用力,动作要均匀,这样研出来的香粉才细腻,香气才能更好地释放。”镜头前,讲师手持研钵,一边演示,一边详细讲解,苏念唐则在一旁补充:“研好的香粉,需要用细筛网过筛,去除杂质,这一步很关键,直接影响香品的质感……”
对于一些难以用镜头清晰展示的细节,比如香泥的湿度、香篆填粉的松紧度,苏念唐运用3d动画进行辅助演示。通过动画,可以将抽象的技巧具象化,让学员一目了然。比如在讲解“香篆拓香”时,动画清晰地展示了从填粉、刮平到提篆的完整过程,标注出每个步骤的要点和常见错误,学员一看就懂。
除了录播课程,苏念唐还计划每周安排一次直播答疑。直播时,讲师会现场演示学员提出的疑问点,还会点评学员提交的作业,与学员实时互动交流。这样既能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又能营造出类似线下学习的交流氛围,增强学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课程筹备过程中,苏念唐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如何设计课程节奏,让不同基础的学员都能跟上;如何确保学员购买到合格的香料和工具,避免因材料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保证学习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她一一寻找解决方案。课程节奏上,她将每个小节控制在15-20分钟,既便于学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又能保证知识点的完整性;同时,在课程开头设置了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为学员推荐合适的学习进度。
材料工具方面,她联合博物馆的文创商店,推出了“线上课程配套材料包”,里面包含课程所需的各种香料、工具,都是经过传习基地严格筛选的,质量有保障。学员购买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是否购买材料包,材料包会直接邮寄到学员手中。
考核机制上,她设计了“作业提交+阶段测试+结业实践”的模式。学员每学完一个小节,需要提交实操作业,讲师会进行点评;每个模块学完后,有线上测试,检验学习成果;全部课程学完后,学员需要独立完成一款“长安十二香”中香品的制作,并提交视频或图片,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传习基地颁发的结业证书。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长安十二香”线上制香课程终于正式上线。上线前,苏念唐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了宣传。她制作了精美的课程预告片,片中既有苏合香讲述“长安十二香”历史的画面,也有制香过程的精彩片段,还有学员线下学习的反馈,短短几天,预告片的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
上线当天,苏念唐紧张地守在后台,刷新着数据。一开始,报名人数增长还比较平缓,可到了下午,随着一些美妆博主、文化类博主的推荐,报名人数开始呈爆发式增长。
“妈,萧叔叔,你们快看!报名人数已经破万了!”苏念唐激动地喊道,声音都有些颤抖。
苏合香和萧策赶紧凑到电脑前,看着后台不断攀升的数字,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好了,这么多人愿意学,说明我们的香文化是有吸引力的。”萧策感慨道。
“这只是开始。”苏合香看着女儿兴奋的样子,心中满是骄傲。女儿用年轻人的方式,为“长安十二香”的传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上线首月,线上课程的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三万。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有学生、白领、教师,还有退休老人;既有对香文化感兴趣的新手,也有从事香道、文创行业的从业者。
课程后台的留言区里,充满了学员们的热情反馈。
“终于等到线上课了!我在外地,一直想报名线下课,可惜没机会。现在在家就能学,老师讲得太细致了,跟着视频一步步做,真的能做出香来!”
“3d动画太有用了,之前一直搞不懂香篆怎么填粉,看了动画一下子就会了。”
“材料包很贴心,香料的质量很好,和老师视频里用的一样,性价比很高。”
每周的直播答疑更是热闹非凡。学员们纷纷在评论区提问,讲师们耐心解答,还会现场演示学员们遇到的问题。有一次,一位学员问沉香研磨总是不够细怎么办,讲师当场演示了正确的研磨姿势和力度,还分享了一个小技巧——研磨时可以在研钵里加一点点清水,既能让香粉更细腻,又能锁住香气。学员们纷纷表示“学到了”。
苏念唐还根据学员的反馈,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比如,有学员反映希望增加香品搭配和使用场景的内容,她就及时新增了“长安十二香的现代应用”章节,讲解不同香品适合在什么场合使用,如何与家居、服饰搭配等;有学员希望能有学员之间交流的平台,她就搭建了线上社群,学员们可以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制香心得,还能互相点评作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天,苏念唐收到了一位来自新疆的学员发来的视频。视频里,学员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郁金香香丸”,香丸圆润饱满,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学员在留言中说:“感谢苏老师和各位讲师,让我这个远在边疆的人也能学到这么棒的制香技艺。每次制香,都觉得心情特别平静,感受到了中华香文化的魅力。我还把自己做的香送给了身边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也想跟着学。”
看着视频,苏念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把视频拿给苏合香和萧策看,苏合香笑着说:“你看,线上课程不仅让更多人学会了制香,还让香文化像种子一样,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萧策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念唐,你用现代的方式,延续了‘长安十二香’的生命力。当年我在盛唐,怎么也想不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屏幕,学习制香技艺,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苏念唐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她知道,线上课程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不断创新,用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长安十二香”的香韵,传遍九州大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