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镇的香料植物长势正盛,青石板路旁的茉莉藤蔓已攀上花架,沉香树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浮动的香韵日渐醇厚。苏合香每日在工地上巡查,看着仿唐建筑的飞檐翘角一点点成型,商铺的雕花门窗逐一安装,心中既盼着小镇早日揭开面纱,又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是能让香文化落地的、有温度的匠心载体。
这日午后,她带着几名学员去小镇周边的村落采风,想从当地民俗中汲取灵感,却在村口一处破败的院落前停住了脚步。院墙是夯土砌的,塌了大半,院里一棵老槐树下,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佝偻着身子,手里摩挲着一块青灰色的陶土,指尖翻飞间,陶土渐渐有了香炉的雏形。那器型古朴雅致,腹身刻着简洁的缠枝莲纹,正是唐代常见的三足鼎式香炉样式。
苏合香心头一震,脚步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老人听到动静,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眼神却清亮如溪。“姑娘,你是来镇上干活的吧?”老人声音沙哑,手上的活计却没停。
“老人家,打扰了。”苏合香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他手中的陶香炉上,“您这做的是……唐代的香炉?”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骄傲的神色:“是哩,这是俺们祖传的手艺,做的是唐时的香具。俺爷说,俺家祖上在长安城里开过香具铺,专给宫廷和世家做香器,后来战乱,才迁到这乡下,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
苏合香心中愈发激动,她仔细端详着老人手中未完工的香炉,陶土的质地细腻,器型比例匀称,刻纹流畅自然,虽未上釉烧制,却已透着一股盛唐的气韵。“老人家,您这手艺太精湛了!现在还常做吗?”
老人叹了口气,将陶土放在膝上,眼神黯淡下来:“做了也没人要哟。年轻人嫌这东西老气,不当吃不当喝,买个玻璃的、金属的香炉多省事。俺儿子孙子都不愿学,说学这玩意儿饿肚子,这手艺,到俺这儿,怕是要断了喽。”他说着,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陶香炉,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苏合香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在盛唐时,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香鼎、鎏金香熏、青瓷香盒,每一件都是匠人用心打造,不仅是用香的器具,更是承载着香文化的艺术品。如今,这样的传统手艺竟濒临失传,实在令人惋惜。
“老人家,您别难过。”苏合香蹲下身,目光诚恳地看着他,“您这手艺不是老气,是宝贝,是咱们中华香文化的根啊!我叫苏合香,是做唐代香文化传承的,我们正在旁边建盛唐小镇,就缺您这样的匠人,缺您做的这些唐代香具。您愿意跟我们合作吗?我们给您提供场地、资金和材料,让您安心做香具,还能把手艺教给年轻人,让这门手艺传下去。”
老人愣住了,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嘴唇哆嗦着:“姑娘,你……你说的是真的?俺这手艺,还有人愿意学?还有人愿意要俺做的东西?”
“是真的,千真万确!”苏合香用力点头,“您做的香具,是最能体现盛唐香韵的,我们的‘长安十二香’,就该用您这样的香具来燃点,才能真正还原盛唐的用香场景。”
一旁的学员也纷纷劝说,老人终于被说动,颤巍巍地站起身:“要是真能让这手艺传下去,俺啥都愿意干!俺叫王老铁,做了一辈子唐式香具,就盼着有人能识货,能把这手艺接过去。”
苏合香立刻让人在盛唐小镇的“沉香坊”里腾出一间宽敞的铺面,按照传统匠作工坊的样式布置——靠墙摆着木工台、制陶轮、柴窑,中间是展示架,地上铺着防滑的青石板。她又让人采购了上好的陶土、青铜、木材等原料,还从传习基地挑选了几名对传统工艺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员,拜王老铁为师,学习唐代香具制作技艺。
王老铁穿上苏合香让人定制的粗布匠服,走进崭新的工坊,看着齐全的工具和原料,还有一脸求知欲的年轻学员,眼眶又红了。“这辈子,能有这样的工坊,能有徒弟学手艺,俺知足了!”他拿起一块陶土,放在制陶轮上,启动转轮,双手蘸了点水,轻轻覆在陶土上。
陶轮缓缓转动,陶土在他手中渐渐升高、变细、收口,动作娴熟而流畅。“做唐式香具,先得懂唐人的审美,懂香的性子。”王老铁一边做,一边讲解,“就说这鼎式香炉,三足要稳,腹要深,这样燃香时,香气才能聚而不散;刻纹不能繁复,要简洁大气,符合盛唐的气象。”
学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记着,时不时提出疑问。“王师傅,唐代的香具除了陶的,还有青铜的吧?怎么才能做出青铜的质感?”一名学员问道。
王老铁笑了笑:“青铜香具更讲究,得先做模子,再浇铸,还要经过打磨、做旧,才能有唐时青铜的温润包浆。俺这就教你们做陶模。”他说着,取来一块细腻的黄土,混合着细沙,揉捏均匀,然后将一个做好的陶制香炉半成品作为内模,在外层裹上黄土沙浆,待半干后取下,一个简易的陶模就做好了。“青铜熔化后,倒进模子里,冷却后打碎模具,就能得到青铜香炉的粗坯,再经过精细打磨,就能成型了。”
苏合香常来工坊看望王老铁和学员们,有时还会带来自己在盛唐时使用过的青铜香具,让王老铁参考。“王师傅,您看这件香熏,是盛唐中期的样式,镂空的花纹是忍冬纹,寓意吉祥,您可以试试做一款相似的。”她将香熏递过去,王老铁小心翼翼地接过,仔细端详着,手指抚摸着镂空的花纹,眼神里满是赞叹。
“真是好东西啊!这花纹刻得,巧夺天工!”王老铁感慨道,“俺照着这个样式,做一款,保证不比它差!”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铁带领学员们全身心投入到香具制作中。陶土在他们手中变成一个个古朴的香炉、香盒,青铜水浇铸出精美的香熏、香篆,木材被雕琢成雅致的香几、香架。王老铁对工艺要求极为严格,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刻纹,稍有偏差,也要推倒重来。“做手艺,就得精益求精,半点马虎不得。唐时的匠人,就是这样做的,俺们不能丢了老祖宗的脸。”
有一次,一名学员做的青铜香熏,镂空花纹不够规整,王老铁看到后,拿起锤子就砸了。“这东西拿出去,别人会说,唐式香具就是这个水平?不行,重做!”学员委屈地哭了,王老铁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俺知道你辛苦,但手艺不精,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废品。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东西,才能把这手艺传下去。”
学员们明白了王老铁的苦心,更加刻苦地学习。苏合香也时常安慰鼓励他们,给他们讲解唐代香具的文化内涵,让他们不仅要学会制作技艺,还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这些香具,不仅是用香的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件香具,都蕴含着唐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你们做的不是香具,是盛唐的记忆,是香文化的传承。”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一批香具终于制作完成。当这些精美的唐式香具摆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陶制香炉透着泥土的芬芳,青铜香熏泛着温润的光泽,木质香几纹理清晰,每一件都精美绝伦,仿佛是从盛唐穿越而来。
苏合香看着这些香具,心中满是欣慰。她决定,在盛唐小镇开业时,举办一场唐式香具展,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感受传统香具的魅力。同时,她还计划开发香具衍生品,将传统香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适合日常使用的香具套装,让唐式香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王师傅,您看,这些香具多好啊!”苏合香笑着对王老铁说,“小镇开业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您的手艺,终于可以发扬光大了。”
王老铁看着自己的作品,又看了看身边朝气蓬勃的学员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都是大家的功劳。俺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做唐式香具。现在,有人学,有人爱,俺死也瞑目了。”
盛唐小镇开业前夕,唐式香具展如期举行。工坊里挤满了人,有游客,有文化学者,还有媒体记者。大家围着这些精美的香具,赞不绝口。“这香具太漂亮了,简直像从博物馆里拿出来的!”“原来唐代的香具是这样的,长见识了!”“这手艺太厉害了,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
王老铁穿着匠服,站在展示架旁,热情地为大家讲解香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学员们则现场演示香具制作,引来阵阵掌声。有不少游客当场订购香具,还有年轻人表示,想拜王老铁为师,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
苏合香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了自己穿越时空,传承“长安十二香”的初心;想起了王老铁对手艺的坚守;想起了学员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知道,香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香方和技艺,更需要这些承载着匠心的香具,需要这些坚守和热爱的匠人。
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洒在那些精美的香具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王老铁正手把手地教一名年轻人揉陶土,动作缓慢而认真。年轻人学得很专注,眼神里充满了对手艺的敬畏和热爱。
苏合香相信,这门古老的唐式香具制作手艺,不会再失传了。它会像“长安十二香”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盛唐的匠心和香韵,在掌心重获新生,在岁月中永远流传。而盛唐小镇,也会因为这些匠心之作,更添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位走进来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匠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