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泉州城还沉浸在朦胧的睡意中,行辕内却已是一片忙碌。工匠们进进出出,搬运着各种图纸和材料;护卫们来回巡逻,确保安全;仆人们端茶送水,脚步轻盈。而在最深处的制图室内,云舒已工作了整整一夜。
制图室宽敞明亮,四面墙壁挂满了沿海详图、地质剖面图以及昭宁关的区域划分图。地上堆满了各类典籍,从《营造法式》到《武经总要》,从地方志到船匠们的经验手札。空气中弥漫着宣纸、墨汁以及云舒特意让人调制的、用于提神的草药清香。
云舒伏案工作,青丝散落肩头,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她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两个核心难题上:主了望塔(兼指挥中枢)的结构与临海炮台基座的加固。
按照传统做法,如此高大的石质或夯土建筑,需要耗费巨量的石材和工时,进行层层垒砌,依赖糯米灰浆等粘合剂,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对地基承重和材料强度要求极高,在沿海多风、多盐蚀的环境下,长期稳定性存疑。
必须找到一种更高效、更坚固,并且适合大规模施工的结构方式。云舒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无意中落在桌角一本摊开的、关于古代木构建筑的书上,上面绘制着复杂的榫卯结构示意图。
榫卯...斗拱...
一个灵感如同电光石火,瞬间划过她的脑海!
为什么不能将木构建筑的榫卯理念,运用到石质或夯土建筑中?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取其预制构件、现场组装、咬合紧密、受力合理的精髓!
她猛地站起身,抓起炭笔,在一张新的宣纸上飞快地画了起来。
主塔结构,可以采用模块化预制夯土巨砖与石材框架结合的方式!她一边画,一边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先设计数种标准形态的、内部预埋了加强筋(可用竹筋或铁条)的大型夯土砖块,并在砖块接触面预留出特制的、类似榫卯的凹凸结构接口。同时,用打磨规整的石条,构建起主承重框架,框架节点处,也采用改进的石质榫卯或金属扣件连接...
这样一来,大部分夯土砖和石构件可以在后方工坊提前批量预制,运输到工地后,如同搭积木一般,利用其本身的榫卯结构相互咬合,辅以少量特制的高强度粘合剂(她正在尝试用贝壳烧制石灰并添加其他材料改良),进行快速垒砌。这不仅能极大提升建造速度,减少对复杂脚手架和高空作业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这种咬合结构本身就能将荷载均匀分散,整体性、抗震抗风性能远超传统垒砌。
对于直接承受火炮后坐力和海浪冲击的临海炮台基座,云舒的设计更为精妙。她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最底层深入岩层,采用巨型条石榫卯嵌固;中间层利用改进的夯土技术(掺入碎瓷片、贝壳粉增加密实度),并预埋纵横交错的拉结筋;最上层则是用特殊配方处理的、异常坚固的硬化层面。同时,炮台侧壁设计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并开设泄压孔,既能有效防御直射火力,也能分散爆炸冲击波。
她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炮台的排水系统,利用暗渠和毛细孔原理,确保即使是在暴雨或浪涌过后,炮位也能迅速恢复干燥,避免火炮锈蚀和基座泡水软化。
郡主!靖王殿下到!门外传来护卫的通报声。
云舒抬头,只见墨临渊推门而入,身着便装,却难掩威严。他看着满室的图纸和云舒疲惫却兴奋的面容,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又是一夜未眠?
云舒微笑,将手中的图纸递给他:值得。我有了突破性的设计。
墨临渊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虽然他对建筑学不甚精通,但图纸上的结构清晰,标注详细,连他也能看出其中的精妙之处。
这...这些凹凸结构,是何用意?墨临渊指着图纸上标注的榫卯接口问。
云舒眼中闪烁着光芒,取过一叠已经制作好的小型模型,开始演示:看,这些是预制的夯土砖块,接触面有特制的凹凸结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紧密的咬合,如同人体的骨骼关节,既能承受压力,又有一定的韧性。
她将几块模型拼接在一起,轻轻摇晃,模型纹丝不动。又用小锤轻敲,模型依然稳固。
墨临渊眼中闪过惊讶:这...这太神奇了!如何想到的?
云舒微笑:源于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技术。古人造屋,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咬合。我想,为何不能将此技术用于石质建筑?
墨临渊凝视着她,眼中满是欣赏:舒儿,你的智慧,总是超出我的想象。这设计,能提升多少效率?
云舒认真计算:若采用传统方法,主塔建设需两年时间。而采用此法,工期可缩短至一年,且质量更优。
墨临渊大喜:太好了!我正担心工期问题。朝廷拨款需要时间,而海盗不会等我们。
云舒点头:还有炮台基座的设计。我在想,若能在基座内部设置排水暗渠,利用毛细孔原理,即使被海水浸泡,也能迅速干燥。这样可以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墨临渊眼中光芒闪烁:舒儿,你考虑得太周全了。这些设计,需要召集工匠讨论。特别是老匠人,他们的经验无可替代。
云舒赞同:正是。我已命人去请几位当地有名的老石匠和木匠,今日午时便到。
墨临渊点头:我陪你一起。这些匠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见解。
正午时分,几位老匠人陆续到来。为首的,是泉州城最有名的石匠李大山,年逾六十,须发皆白,双手布满老茧,却稳健有力。还有木匠张师傅,造船匠王师傅等,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手艺人。
初见云舒的设计图,老匠人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困惑。
郡主,李大山恭敬地说,老朽愚钝,这图纸...有些看不懂。石头之间,不留缝隙,如何垒砌?
云舒不以为意,微笑着取出模型,开始详细讲解。她将复杂的工程原理,用匠人们熟悉的语言和比喻,娓娓道来。她提到木构建筑的榫卯,提到人体骨骼的关节,甚至用他们熟悉的船体结构做类比。
渐渐地,老匠人们眼中的困惑变成了惊讶,继而是恍然大悟。
妙...妙啊!李大山颤抖着抚摸模型,如此一来,省工省料,还更牢靠!老朽做了五十年石匠,从未想过石头也能这样用!
木匠张师傅也连连点头:郡主这设计,巧妙利用了材料特性。就像我们造船,龙骨与肋骨的连接,也是讲究咬合严密,才能经得起风浪。
造船匠王师傅更是兴奋:郡主,能否让老朽参与炮台设计?我们造船,最懂得如何抗浪。若能将船体抗浪的原理用于炮台,或有奇效!
云舒眼中闪过惊喜:正需要王师傅的经验。我正为如何设计炮台外形,减少海浪冲击而苦恼。
一场热烈的讨论随即展开。老匠人们各抒己见,云舒认真倾听,不时记录。墨临渊坐在一旁,默默观察,心中满是欣慰。他看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看到了不同行业经验的碰撞,更看到了人心的凝聚。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下午。夕阳西下,老匠人们带着图纸和模型,心满意足地离开。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
郡主,李大山临走前,深深一揖,老朽回去就召集徒子徒孙,开始制作模型。若能参与此等工程,实乃老朽一生之幸!
云舒亲自送他们到门口,微笑道:李师傅客气了。没有你们的经验,我的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这是集体的智慧。
待匠人们离去,墨临渊走到云舒身边,轻声道:看到了吗?这就是人心。你的设计,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他们愿意追随你,不仅因为你是郡主,更因为你懂得倾听,懂得尊重。
云舒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临渊,谢谢你。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召集这些匠人,也无法进行这样的创新。
墨临渊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坚定:舒儿,你总是谦虚。但我知道,这座昭宁关,将成为传奇。不仅因为它坚固,更因为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夜色渐深,制图室内依然灯火通明。云舒伏案修改设计图,墨临渊在一旁研墨添茶。烛光摇曳,映照着两人专注的面容。
对了,墨临渊突然想起什么,朝廷的拨款,有了回音。户部同意先行拨付五十万两,分三批到位。第一批,十日内可到。
云舒眼中闪过喜色:太好了!有了这笔钱,可以立即开始准备材料和工具。特别是那些特殊粘合剂的原料,需要提前采购。
墨临渊点头:我已经命人准备。但舒儿,我担心工期。海盗不会等我们建完昭宁关。
云舒眼中闪过坚定:所以我们需要分阶段建设。先建主塔和两座核心炮台,形成基本防御能力。其余设施,可以后续完善。
墨临渊沉思片刻:还有人力问题。招募流民,需要时间。而且...他压低声音,我怀疑,有人会暗中阻挠。
云舒点头:所以我们需要做好保密工作。特别是主塔和炮台的关键设计,不能外泄。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他们都知道,这座昭宁关,不仅是一座物理上的要塞,更是一场与时间、与敌人、与困难的赛跑。
夜深了,海风轻拂,带着咸涩的气息。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云舒专注的面容。她手中的笔,在纸上飞舞,勾勒出一个个精确的尺寸和结构。每一个线条,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心血。
墨临渊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海面,月光如银,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座昭宁关,将成为海上的长城,守护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安宁。
舒儿,他轻声说,休息吧。明天,还有更多工作。
云舒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好。但临渊,我有一个请求。
墨临渊转身,眼中满是温柔:
我想亲自参与施工。不仅是设计,还有实地指导。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
墨临渊眼中闪过担忧:太危险了。工地混乱,而且...
云舒打断他:临渊,这座关,不仅是为了防御海盗,更是为了那些失去家园的人。我必须亲自参与,才能确保它真正能守护百姓。
墨临渊凝视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最终化为坚定:好。但必须有护卫随行,确保安全。
云舒微笑,眼中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谢谢你,临渊。
两人相携离开制图室,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远处,海浪轻拍岸边的声音隐约传来,如同大自然的低语,回应着他们的誓言。而在云舒的图纸上,昭宁关的轮廓逐渐清晰,仿佛已经屹立在鹰嘴岬上,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