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热风裹着稻花香漫过田垄,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护穗家伙往地里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支架,竹竿上还沾着晨露;楚国的农妇挎着草绳筐,绳头编着防滑的活结;鲁国的田夫推着木夹板,板面上磨得发亮。工具碰着稻穗的 “沙沙” 声,像给作物搭架子的轻响,引得埂边的狗尾草都晃着毛茸茸的穗子。
“公孙先生,您看这稻穗沉得,再不扶就得倒!” 王二愣子蹲在田垄间,手指捏着弯垂的稻穗,谷粒饱满得能挤出白浆,“昨儿个农具坊新做的家伙,秦国的竹架、赵国的麻绳、楚国的木夹,混着使既稳当又不伤穗。”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边的老柳树上,剑鞘上的 “壮” 字纹旁,新长出的 “稳纹” 像串交错的支架,把旧纹路衬得更扎实。“这扶穗防倒得像给娃搭摇篮,” 他拨开稻丛看根系,“阿柴从江南学的法子,秦国的架支秆、楚国的绳缠穗、鲁国的板护边,三样配合着来,穗才沉得住气。”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穗笼跑过来,笼底的编纹竟和剑上的稳纹一个样。“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分穗笼’,”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水壶跟在后头,壶里泡着解暑的荷叶茶,“一格放待扶的穗、一格盛绑好的秆、一格装备用的绳,干活时不混手。”
小石头把穗笼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根细竹片,正好卡在笼底的支架缝里 “咔嗒” 一响,原本松垮的笼底顿时绷直,引得跟着看热闹的小鸡都啄着笼边打转。
一、扶穗架的巧思门道
搭工具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护穗家伙往田埂上一摊,秦国的竹支架、赵国的麻绳子、楚国的木夹板摆成排,削竹的 “沙沙” 声、搓绳的 “嗡嗡” 声、敲打的 “当当”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家什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托举丰收的帮手。
“这扶穗家伙得按作物挑,” 老农夫用手掂了掂竹架,“秦国的竹架轻,适合稻子这类软秆;楚国的木夹硬,刚好护麦子的粗秆;鲁国的麻绳韧,绑谷子的细秆不勒伤。就像给不同的娃选不同的衣裳,合身才舒服。”
公孙矩帮着改竹支架,把燕国的细竹篾缠在韩国的粗竹竿上做分叉,又在顶端包了层秦国的软布,架在稻秆旁 “轻轻” 一碰,既稳当又不磨秆。“你看这高度调节,” 他往支架下垫了块土块,“稻子穗沉,架得矮点;麦子秆高,架得高点;谷子居中,一架能护三丛。”
阿柴在旁边挖排水沟,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这竹架的影子,跟剑上的稳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竹架的影子在地上织成网格,麻绳的影子缠成弧线,木夹的影子挡成直线,三股影子在地上铺成张托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扶‘共穗田’时差点吵起来,” 李掌柜提着个藤篮过来,篮里的凉糕还冒着凉气,“秦国的小伙想密点架,说稳当;楚国的媳妇说要疏点绑,怕闷着穗。最后各让一步,按穗密度调间距,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个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袖套沾着桐油,鲁国的草草帽编着稻穗纹,楚国的麻手套打着防滑结。“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袖套里塞了块薄荷糖,“袖套防竹刺,手套防滑绳,嘴里含点凉的,干活不中暑。”
小石头突然指着柳树顶,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叶缝,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稳”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协作扶穗的鲜活光景
干活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搭架,竹支架 “轻轻” 往稻丛里一插,手一拧就固定住;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缠绳,麻绳 “绕绕” 地在穗秆间打个活结,既不勒秆又不松垮;鲁国的田夫推着木夹板殿后,夹板 “缓缓” 地靠在垄边,挡住风吹倒的穗。
“今儿这穗扶得,比给娃扎辫子还细!”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麻绳吆喝,绳上还沾着稻花,“秦国的架支得直,鲁国的板护得严,楚国的绳缠得匀,三样齐活,穗想倒都难!”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护穗架像小伞似的撑在田里,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绑绳,绳子总缠成死结。“绑穗得打活结,”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绕了两圈,“像给穗子系腰带似的,松紧要刚好,既托得住又不勒疼。”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带着稻香的风就漫了整个村子。东头的稻田已搭好架,西头的麦田缠完了绳,北坡的谷子地垫上了夹板,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织机,引得路过的货郎都停下担子拍巴掌。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择豆角,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搭架的是秦国的老汉子,递绳的是楚国的大姑娘,垫夹板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护自家的粮。”
扶到列国合种的 “同心穗” 田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用步量着架距,楚国的农妇数着绳结,鲁国的田夫记着夹板位置。指尖碰过的稻穗,都稳稳地托在架上,连飞过的白鹭都落下来,在埂上踱着方步,好像也在看这丰收的盼头。
“这混着扶穗,扶的不光是秆,更是大伙的盼头,”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荷叶茶,粗瓷碗沿沾着稻花,“就像去年修的晒谷场,秦国的木匠搭架、楚国的瓦匠铺地、鲁国的石匠垒边,场平了,穗稳了,心里才踏实。”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扶的那片稻穗,整整齐齐像排小伞。刚走到剑旁边,稻穗上的露水突然顺着架杆滴下来,和剑鞘上的稳纹在阳光下融成一片,像给田地盖了层发亮的保护网。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 有人在埂上大着嗓门笑。
三、应对暴风的协作智慧
午后突然变了天,乌云像黑布似的往天上盖,风 “呜呜” 地卷着稻穗晃。列国的农夫赶紧加紧干活:秦国的汉子往竹架下加土块,楚国的农妇把麻绳缠得更紧,赵国的田夫往木夹板旁堆草垛。风声里还夹着雷声,倒像在催着大伙快些护穗。
“这风要是再大,没扶的穗准得倒!” 王二愣子往架底踩实土,裤脚溅得全是泥,“去年这时候也刮过暴风,没护住的麦子倒了一片,心疼得大伙直掉泪。”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田埂上,剑鞘上的水珠顺着稳纹汇成小水流,滴在地上晕出个圆,把所有的护穗具和人影都圈在里面。
“你看这齐心劲,”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忙碌的人,雨水顺着他的袖口往下淌,“《农桑辑要》说‘小暑护穗,大暑保收’,这时候多一分力,秋收就多一筐粮,透着个‘合’字。”
风越刮越猛,有片刚搭好的竹架开始晃。众人赶紧七手八脚救场:秦国的汉子往架间拉横绳,鲁国的田夫往架底钉木楔,楚国的农妇把倒了的稻穗扶起来重新绑。折腾了小半个时辰,摇晃的竹架稳了,倒了的稻穗也立了起来,看着比原来还结实。
“这么一弄,倒比没刮风还稳当,” 王二愣子擦着脸上的汗笑,泥点沾在脸上像花脸,“这就跟过日子似的,遇着难处大伙抱成团,再大的风都吹不散。”
风停雨歇的时候,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田边的泥地上印着个歪歪扭扭的 “沉” 字 —— 是用秦国的竹架摆的笔画,楚国的麻绳绕的撇捺,正好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成精了?” 李掌柜用袖子擦着剑鞘上的泥笑,眼角堆着褶子,“知道咱盼着穗沉呢。”
公孙矩摸着剑上润润的稳纹,突然明白过来:哪是剑成精了,是大伙的心凑在一块儿,连暴风都帮着验出了齐心的劲。
四、护穗工具的改良巧思
过了几日,杂院要新做一批护穗家伙,列国的巧匠又聚到了一起。秦国的竹匠编支架,竹篾 “唰唰” 地在手里转;赵国的绳匠搓麻绳,麻线 “嗡嗡” 地缠成股;楚国的木匠做夹板,木刨 “沙沙” 地削着木片。连小石头都拿着把小刀,蹲在旁边给竹架刻花纹,刻得歪歪扭扭倒也热闹。
“这批家伙得叫‘共沉具’,” 王二愣子媳妇给新做好的竹架系红绳,绳结打得像小穗子,“不管是秦国的稻田,楚国的麦田,还是鲁国的谷子地,用这些家伙护穗,穗都能沉得扎实。”
新家伙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试手:秦国的农夫插架像栽苗,楚国的农妇缠绳如编辫,鲁国的田夫垫夹板似铺砖。号子声顺着风飘出老远,引得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看新鲜,连县太爷都骑着毛驴来了,摸着新做的竹支架直点头:“这架打得巧,穗子能多沉半两!”
“这就叫‘护穗如护宝’,” 教书先生捋着胡子笑,阳光照得他满脸红光,“就像给娃护着手里的糖,地里的穗也得细心护着,日子才能甜得长久。”
孩子们在田边玩 “护穗” 游戏,秦国的娃用树枝搭架,楚国的娃用草绳缠草秆,燕国的小石头用泥巴做夹板,嘻嘻哈哈的笑声比蝉鸣还响亮,引得田埂上的蚂蚱都跟着跳。
傍晚收拾家伙时,王二愣子发现老柳树下多了道刻痕,把列国的护穗具都刻在上面:秦国的竹支架、楚国的麻绳、鲁国的木夹板,凑成个圆,倒跟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老匠人刻的,” 他用袖子擦了擦刻痕,“这是想让大伙记着,齐心护穗才得丰收。”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稳纹,旁边又多了道 “沉” 字纹,摸上去糙乎乎的,像沾着稻壳的质感。“师父,这剑上的纹,咋越来越像咱这稻田了?” 阿柴蹲在旁边,手指轻轻划着剑鞘上的纹路。
公孙矩望着田里来来往往的人影:有人在收竹架,有人在缠麻绳,有人在给护好的穗做标记。列国的稻香混在风里,像股沉甸甸的盼头。“因为这日子啊,就是用支架托起来的,” 他说,“你搭你的架,我缠你的绳,你垫你的板,我扶你的穗,干着干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只记得要让这穗沉得稳,让这日子过得实。”
五、岁月里的沉穗深情
大暑的时候,全县的农夫都来学护穗法子:秦国的竹匠教编架,楚国的绳匠教搓绳,鲁国的木匠教做夹板。老柳树下挤满了人,连邻县的人都赶着牛车来,车上装着自家的粮食,想换些护穗的巧点子。
“这护穗的法子,比啥宝贝都金贵!” 邻县的老农摸着竹支架,眼里闪着光,“去年咱的麦子倒了一半,要是早会这法子,也能多收几担粮。”
王二愣子媳妇领着妇人给大伙煮荷叶茶,茶碗摆了一地,有秦国的粗瓷碗、楚国的陶碗、鲁国的木碗,倒像列国的碗凑着开茶会。“喝口茶再学,” 她笑着递过碗,“这护穗的巧思,得慢慢琢磨才学得会。”
后来,这护穗田成了全县的样板地,每年都有新法子加进来:秦国的竹架加了可调节卡口,楚国的麻绳泡了防腐药,鲁国的木夹板刷了防水漆。老柳树下的刻痕被摸得锃亮,像块浸了稻香的玉。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沉穗,不过是把各家的心思托在一块地里,你扶一把,我垫一层,你绑一圈,我护一丛,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丰收根基。”
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柳树上,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护穗图。有人说这剑沾了稻穗的气,摸着总带着点沉实;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沉实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托过的穗子在传劲,是千家万户的盼头在扎根,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等到秋收时,这片护过的田果然比别处多收了三成粮。列国的农夫围着粮堆笑,秦国的谷、楚国的稻、鲁国的麦混在一块儿,像把全年的齐心劲都装在了粮囤里,风一吹,满囤的香都透着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