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长安郊外,晨光刚穿透薄雾,便被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蹄声打破。李世民率领的凯旋大军如一条玄色巨龙,沿着官道缓缓驶来 —— 前锋骑兵身着明光铠,甲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冽金光,手中长枪斜指天空,枪尖凝结的霜花尚未消散;中军队伍里,被俘的高句丽王室成员与官员身着素服,被士兵护在中间,低垂的头颅难掩狼狈;后续的战利品车队绵延数里,木箱上的红布在风中飘扬,隐约可见箱内金银珠宝的光泽,连战马的鬃毛都被精心梳理,透着胜利的昂扬。
早已等候在郊外的礼部官员见状,立刻挥动令旗,号角声瞬间响彻旷野。按照礼制,李世民需先前往太庙举行告捷仪式。大军行至太庙前,李世民翻身下马,整理好金甲上的玉带,在太常寺官员的引导下步入太庙。殿内烛火通明,供奉着大唐历代先祖的牌位,李世民手持写满东征功绩的祭文,声音沉稳而庄重:“臣世民,率大唐将士东征高句丽,破辽东城、克安市城,终定平壤,擒贼首泉盖苏文,复辽东故地,扬大唐国威。今凯旋归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祭文宣读完毕,礼官将俘虏名册与战利品清单供奉于案前,香烟袅袅中,满殿的宗室与官员皆躬身行礼,齐呼 “陛下万岁”。
告捷仪式结束后,献俘大典在朱雀大街南端的广场举行。李世民重新上马,率领大军向城内进发。此时的长安早已万人空巷,百姓们挤在街道两侧,有的爬上屋顶,有的踮起脚尖,只为一睹王师风采。当大军行至朱雀大街时,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起,“大唐万岁”“陛下万岁” 的呼喊声震天动地,孩童们举着自制的小旗穿梭在人群中,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将手中的粟米、水果抛向士兵,不少百姓甚至跪地叩拜,以表对皇帝的崇敬。
李泰率领留守百官早已在承天门外跪迎。他身着亲王礼服,双手放在膝上,目光却不自觉地瞟向大军前方 —— 李世民骑在高头大马上,金甲耀眼,面容虽带疲惫却难掩威严,那份帝王气度让他既敬畏又羡慕。待李世民行至近前,李泰率先叩首:“臣泰,率百官恭迎陛下凯旋!陛下东征大捷,威震四海,实乃大唐之幸!” 百官紧随其后,齐声叩拜,声音整齐划一。李世民翻身下马,伸手扶起李泰,温声道:“朕在外征战,多亏你监国理政,辛苦你了。” 李泰连忙躬身谢恩,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可心底却泛起一丝复杂 —— 父皇的认可让他欣喜,可想到身后功臣队列中的李恪,又忍不住生出几分焦虑。
此时,身着戎装的李恪正站在功臣队列的前排。他甲胄上还沾着淡淡的血迹,腰间悬着斩杀泉盖苏文的那柄长枪,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满是少年将军的英气。百姓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他,低声议论着 “这便是阵斩泉盖苏文的吴王殿下”,甚至有不少孩童高声呼喊 “吴王英勇”。李恪感受到众人的瞩目,却始终保持着沉稳,待李世民走过时,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儿臣恪,幸不辱命,为大唐斩贼立功!” 李世民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不愧是朕的儿子!” 这一幕落在李泰眼中,让他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脸上的笑容也变得有些僵硬。
随后,李世民登上承天门城楼。站在高处,他俯瞰着下方密密麻麻的百姓与整齐的军队,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礼官高声宣读东征功绩,每念到一处胜仗,百姓的欢呼声便更甚一层。当读到 “设立安东都护府,平定高句丽” 时,欢呼声达到顶峰,连远处的钟楼都响起了庆贺的钟声。李世民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声音透过扩音的铜喇叭传遍全城:“大唐今日的荣耀,属于每一位将士,属于每一位百姓!朕定当励精图治,让大唐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片土地上!” 话音落下,“万岁” 之声再次震天动地,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这一刻达到了极致。
可在这极致的荣耀之下,暗流已悄然涌动。李泰站在城楼一侧,目光紧紧盯着下方被百姓簇拥的李恪,心中盘算着如何削弱弟弟的威望;李恪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却也感受到了李泰投来的复杂目光,隐约察觉到储位之争的紧张;而城楼之上的李世民,在接受万民朝拜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两个儿子间微妙的氛围,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 他知道,东征的胜利只是一个开端,长安城内的权力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