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城下硝烟散尽,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与劫后余生的沉寂。城墙斑驳,血迹未干,但城头那面略显破旧却依旧挺立的“刘”字旗和新兴的“安阳义从”旗,却在昭示着这座小城顽强的生命力。
城内虽依旧物资匮乏,但气氛已与数日前截然不同。恐慌被一种疲惫却坚定的自豪感所取代。兵士民夫行走间,腰杆挺直了许多,谈及不久前的守城战与那场惊心动魄的夜袭,无不眉飞色舞,尤其对刘公子、林先生和周都尉的推崇,更是溢于言表。
清理战场、抚恤伤亡、修缮城防……一系列善后事宜在刘擎和林凡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凡利用现代管理知识,建立了简单的伤亡登记和抚恤制度,确保战死者家眷能得到基本保障,此举更是深得军心民心。
然而,刘擎与林凡却并未有丝毫放松。他们深知,安阳虽暂保无虞,但毕竟只是一县之地,身处乱世漩涡,强敌环伺。朝廷的态度、郡府的反应,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
“先生,如今虽胜,然我等毕竟名位不彰,仅据一县,恐非长久之计。”城楼之上,刘擎望着正在清理的战场,不无担忧地对林凡说道。
林凡点头:“公子所虑极是。安阳大捷,乃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次机遇。捷报想必已传至郡府,接下来,便是看太守如何决断,以及……朝廷是否需要这颗‘棋子’了。”
正说话间,一骑快马自北门飞驰而入,马上骑士高举一枚插着羽毛的令箭,高声喊道:“急报!郡府使者到!太守钧令至!”
来了!
刘擎与林凡对视一眼,整理衣冠,快步下城迎接。
来的并非大军,而是一位身着郡丞官服、文士模样的中年官员,带着一小队护卫。态度虽不算倨傲,却也带着几分上官使者特有的审视。
宣旨之地设在县衙大堂。县令、县丞等县内官员皆忐忑不安地分立两侧,刘擎、林凡位于稍前位置。
那郡丞展开一卷帛书,朗声宣读。开头自然是褒奖安阳军民奋勇杀敌,保全城池之类冠冕堂皇的话。众人屏息静气,等待着最关键的部分。刘擎与林凡对视一眼,整理衣冠,快步下城迎接。
“……兹有汉室宗亲刘擎,忠勇体国,临危不惧,亲冒矢石,率众破贼,力保安阳,功勋卓着……特表奏朝廷,擢升为别部司马,实领安阳县尉,兼督安阳、林县、曲河三县防务事宜,望尔勤勉王事,再建功业……”
别部司马!实领县尉!兼督三县防务!
虽然别部司马并非很高的军职, 经常是临时设置,但对于白手起家的刘擎而言,这已是质的飞跃!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汉朝的军官序列,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和一块小小的地盘(三县防务)!
大堂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羡慕的低语。县令等人神色复杂,既有庆幸(城保住了),也有失落(权力被分)。
郡丞顿了顿,目光扫向林凡:“参军林凡,献策破敌,调度有方,智勇兼备……特擢为参军校尉,辅佐刘司马,参赞军机。”
参军校尉!虽是属官,却也是正经的军职,有了品阶!
“军侯周卓,勇冠三军,斩将夺旗,破敌先登……特擢为军侯(虽职衔未变,但已是正式任命),赏钱百贯,绢十匹。”
周卓茫然地眨眨眼,似乎对官衔没什么概念,但对“赏钱”和“绢”听懂了,咧开大嘴傻笑起来。
宣读完毕,郡丞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对刘擎道:“刘司马,太守大人对尔等甚是赏识。如今郡内匪患未平,正值用人之际,望尔等不负厚望,整军经武,肃清辖境,为朝廷分忧。”
刘擎强压心中激动,躬身行礼:“擎,必竭尽全力,以报太守知遇之恩,朝廷擢拔之义!”
仪式过后,郡丞被请入后堂用茶。他语气缓和了许多,对刘擎和林凡道:“伯安,林校尉,实不相瞒,此番擢升,太守大人亦是顶住了不少压力。郡中非议者众,皆言你等出身不明,骤登高位,恐非幸事。然太守力排众议,言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你等切莫辜负太守期望。”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施恩。
刘擎连忙表态。林凡则心中雪亮,这既是机遇,也将他们推到了郡内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消息迅速传开,安阳全城再次沸腾!刘擎等人得授军职,意味着他们彻底摆脱了“义军”、“客军”的尴尬身份,成了名正言顺的官方力量,前途一片光明!
接下来的几日,安阳城内一片忙碌景象。
刘擎以别部司马身份开府,虽简陋,却也有了架子。林凡的参军校尉府则成了实际的军事指挥和参谋中心。
他们以“安阳义从”为核心,整合原安阳县兵,又从流民和降卒中挑选精壮,开始组建一支规模更大、编制更正规的军队,号曰“擎字营”,下设数部。
林凡借鉴现代军制,结合汉代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指挥体系、后勤保障和训练大纲。周卓依旧统领最精锐的先锋部,每日操练不辍。
名声如同水波般扩散出去。
“涿郡刘擎”的名号,连同他麾下“算无遗策的林先生”和“万人敌的周将军”的事迹,开始在南郡乃至周边郡县流传。
这一日,安阳城外来了几位风尘仆仆的骑士。他们并未直接进城,而是在城外观察了许久,尤其注意到那些正在操练、纪律明显优于寻常郡兵的“擎字营”军士。
随后,他们才来到司马府投递名刺求见。
刘擎与林凡接见了他们。来者为首一人,名叫徐凡,自称是邻近颍川郡的游侠,听闻刘司马仁德、林校尉多谋,特来相投,愿效犬马之劳。其人身手矫健,目光锐利,言谈间对军事颇有见解,显然并非普通游侠。
林凡心中微动,试探了几句,发现此人确实有些才能,便向刘擎建议,先将其留在军中,暂任一名队率,以观后效。
徐凡等人欣然应允。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随后几日,又陆续有十数人前来投奔,其中有破落寒门士子,有不得志的低级军官,也有慕名而来的勇力之士。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却无疑表明,刘擎集团开始产生了吸引力,有了招揽人才的初步资本。
刘擎与林凡自然是量才录用,小心甄别,团队的力量在一点点充实。
这日,刘擎正在与林凡、新投的徐凡等人商议如何整训新军、布防三县,又一名信使带来了郡府的最新命令。
命令很简单:据报,一股约三千人的黄巾溃兵流窜至刘擎负责防区的边缘,威胁林县。郡府命令刘擎部即日出兵,前往清剿。
第一道真正的出征命令来了。
这既是对他们新获职权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考验。三千溃兵,并非小数目,且是流动作战,难以捕捉。
刘擎看向林凡:“先生,此战如何应对?”
林凡沉吟片刻,道:“此乃我军成军以来首战,必须打得漂亮,方能立威于郡内,取信于太守。兵力不必多,贵在精速。可派周卓率先锋部八百精锐,并徐凡队率为副,即刻出发。我随军参赞,公子坐镇安阳,调度后勤,防备不测。”
“先生要亲赴前线?”刘擎有些担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溃兵情况不明,需临机决断。”林凡语气坚定,“此战,不仅要胜,还要以最小代价取胜,方能显我‘擎字营’之能!”
他目光扫过徐凡等新投之人,此战,亦是检验这些新人忠诚与能力的试金石。
军情如火,命令很快下达。
周卓兴奋异常,摩拳擦掌。徐凡等新人也跃跃欲试。
半个时辰后,八百精锐誓师出征,旌旗招展,刀枪如林,虽衣甲尚不齐整,但士气高昂,纪律严明,自有一股锐气。
林凡骑在一匹驽马上(他不善骑术),位于中军,目光沉静地望着前方未知的征途。
这是他真正以军官身份参与的第一场野外运动战。
对手是狡诈的溃兵,身边有勇猛却需引导的周卓,还有心思难测的新人。
这一仗,会顺利吗?
徐凡等人,是真心来投,还是别有目的?
安阳城在身后渐渐远去,前方的道路,弥漫着烽烟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