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刺史府(原刘表官邸,现为林凡处理荆襄事务的主要场所)。
已是建安十八年初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连带着襄阳城内的气氛,也似乎一扫去岁因易主而产生的惶惑与阴霾,多了几分踏实与活力。
林凡并未端坐于高高在上的主位,而是与蒯越、蔡瑁、庞山民(庞统之兄,代表庞家)等十余位荆襄最具影响力的士族代表,围坐于一间布置雅致的暖阁之内。红泥小炉上煮着清茶,香气袅袅,气氛看似闲适,但在座诸人心中都清楚,这看似平常的茶会,实则关乎着荆襄未来真正的格局与人心的最终走向。
林凡亲自执壶,为众人斟茶,动作从容,语气平和:“去岁至今,荆襄初定,政务千头万绪,多有倚仗诸位之处。林某在此,以茶代酒,谢过诸位襄助。”他举杯示意。
蒯越等人连忙端起茶杯,连称“不敢”、“分内之事”。蔡瑁更是脸上堆笑,语气带着几分谄媚:“林使君雄才大略,平定荆襄,保境安民,方使我等得以安居乐业,该是我等谢过使君才是。”经历了林凡初入襄阳时的雷霆手段(清算顽固派、拆分部曲),又见识了林凡在赤壁、江陵乃至应对曹操南征时展现出的强悍实力,蔡瑁早已没了最初的不甘与摇摆,剩下的唯有审时度势下的恭顺。
林凡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轻轻抿了一口茶,话锋却是一转:“安居乐业,言之尚早。北有曹魏虎视,东有江东觊觎,西川刘玄德亦非池中之物。荆襄四战之地,欲要求存图强,非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不可。”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虽无逼人之势,却让蒯越、蔡瑁这等老于世故之人也不由得正襟危坐。“前番推行‘考功课吏法’、‘新政’,清查田亩,核定税赋,或有触及各家利益之处,林某在此,也一并致歉。”他微微拱手。
众人连道“使君言重”、“为了大局,理应如此”。
庞山民性格相对耿直一些,拱手道:“使君,新政之初,确有不少族老疑虑。然则经过去岁一年,眼见府库充盈,吏治渐清,以往盘踞地方之胥吏贪腐之风大减,商路畅通,百姓负担反较刘景升(刘表)在时有所减轻。尤其去岁冬,使君下令开仓平抑粮价,赈济孤寡,活人无数……此皆实打实的德政。山民虽愚钝,亦知使君乃真心欲治理好荆襄,而非盘剥之地。庞家,愿附骥尾。”
庞山民这番话,说得颇为诚恳,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观望已久的士族心态。他们最初屈服于林凡的兵威,但对那些触动他们根本利益的新政,内心是抵触和怀疑的。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一年下来,他们发现林凡并非一味强取豪夺,而是在建立一套新的、看似更“公平”的秩序。虽然他们的特权受到限制,但稳定的环境、清明的吏治、以及在新政下依旧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如学识、管理能力、资本)获得的新的发展机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如参与工坊、商贸),让这些精于算计的士族开始重新权衡利弊。
尤其是林凡击败曹操,稳固统治后,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更让这些士族看到了“投资”未来的巨大回报。一个强大的主公,意味着更安全的保障和更广阔的晋升空间。相比之下,过去那些基于土地和私兵的特权,在新的格局下,反而显得有些“落后”和“不安全”了。
**利益捆绑,前程共筑**
林凡放下茶杯,知道光靠德政和威慑还不够,必须给出更清晰、更具诱惑力的前景。
“山民兄过誉了。治理地方,离不开诸位贤达支持。”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林某深知,诸位家中皆有英才,熟读经典,通晓政务。以往选官,多重门第,致使多少寒门俊杰埋没乡野,而世家子弟亦可能因门荫而得高位,未必尽才。”
这话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也戳中了一些弊端。一些家族确实有才学不显的子弟凭借出身占据要职,而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旁支或寒门却难有出头之日。
“故,林某有意,在荆、交二州,试行一种新的选才之法。”林凡图穷匕见,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暂称之为‘试才制’。”
暖阁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选官制度,可是关系到他们家族未来兴衰的核心!
“此法,不论门第,唯才是举。”林凡清晰地说道,“定期于州郡设考场,欲入仕者,无论出身,皆可报名。考试内容,初定分为数科:一为‘经义’,考察对圣贤经典的理解;二为‘策论’,针对时政提出见解与对策;三为‘算学’,通晓钱粮计算;四为‘律法’,明晓法令条文;五为‘格物’,对匠造、水利、农事等实务有所认知。”
他每说一科,在座士族的脸色就变幻一分。这完全打破了他们熟悉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虽然此时九品中正制尚未完全成型,但重视门第的风气已根深蒂固)的套路!
蔡瑁忍不住道:“使君,此法……是否过于……若让贩夫走卒之辈与士子同场应试,岂非有辱斯文?且这格物、算学,是否……”
林凡抬手打断了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德珪先生,治理地方,仅通经义便可否?需不需要懂钱粮计算,防止胥吏欺瞒?需不需要明晓律法,断案公允?需不需要知晓水利农事,保境丰民?至于格物,我竟陵工坊之利,诸位有目共睹,此非强国富民之道乎?”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此法并非完全废弃经义,而是要求官员需得更全面的才能。至于出身,英雄不问出处。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卫青出身奴仆,不也成就了一番伟业?我荆交之地,欲要在群雄环伺中崛起,就当广开才路,汇聚天下英杰!”
“当然,”林凡话锋一转,给了他们一个定心丸,“诸位家族子弟,自幼得名师教导,家学渊源,在经义、见识上本就占优。只要肯用心,在这‘试才制’中脱颖而出,岂非比单纯依靠门第,更能证明自身才华,更能服众?届时授以官职,也更能施展抱负,光耀门楣。”
这话点醒了在座众人。是啊,如果他们的子弟真有才学,在这种新制度下反而能更公平地证明自己,堵住那些寒门的嘴。而且,林凡明显是要大力推行此制,提前适应甚至主导它,才能保证家族在新格局下的地位不坠,甚至更上一层楼。抵触,很可能意味着被边缘化。
蒯越沉吟良久,缓缓开口,他一说话,分量极重:“使君高瞻远瞩。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荆襄欲强,确需破旧立新。这‘试才制’,看似严苛,实则给了所有有才之士一个公平晋身之阶,更能为使君选拔出真正能治理地方的干才。蒯家,愿支持使君试行此制,并督促族中子弟,用心向学,不负使君求才之苦心。”
蒯越的表态,如同一锤定音。连最持重的蒯家都同意了,其他人自然再无异议,纷纷表态支持。
林凡满意地点头:“好!有诸位支持,此事必成。首次州试,将于三个月后举行。届时,还望各家贤才踊跃参与,一展才华!”他这是在给这些士族一个缓冲和准备的时间,也是将他们更紧密地绑上自己的战车。
**恩威并施,根基深植**
茶会之后,“试才制”(科举雏形)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荆襄各地。引起的震动,远超之前的任何一项新政。
寒门子弟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视此为改变命运的曙光,一时间竟陵官方设立的报名点门庭若市,各类针对考试的启蒙书籍和培训班也应运而生。
而世家大族内部,则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与调整。一些顽固派哀叹“礼崩乐坏”,但更多的务实派则开始紧急督促族中子弟,不仅要读经,还要恶补算学、律法,甚至开始关注以往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格物之学。林凡统治下的竟陵,工坊、商贸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强大实力,让他们无法再忽视这些“实学”的价值。
与此同时,林凡的另一项举措,也深深触动了士族的核心利益——官学体系的扩建与革新。
林凡下令,在竟陵、襄阳、江陵、长沙等主要城市,扩建或新建官立学堂,不仅教授经义,同样引入算学、律法、格物(基础部分)等课程。师资部分由官府招募学者担任,部分则聘请工坊大匠、经验丰富的吏员进行实务讲解。更重要的是,官学对所有适龄子弟开放,只需通过简单的入学测试,学费极其低廉,甚至对成绩优异者提供补贴!
这意味着,寒门乃至平民子弟,获得了系统学习知识、进而通过“试才制”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短期内难以撼动士族在知识上的垄断地位,但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在动摇士族统治的根基。
然而,面对林凡如此“釜底抽薪”的举措,荆襄士族们却表现出了一种诡异的沉默和……顺从。
原因无他,利益使然,兼且无力反抗。
一方面,林凡通过之前的工坊合作、商贸引导(如指定某些家族为代理商)、以及允许他们以资本入股新兴产业等方式,已经将不少士族的利益与自己的政权深度捆绑。他们发现,跟着林凡,虽然失去了部分政治特权,但在经济上获得的回报可能更加丰厚,且前景更为广阔(海外贸易、工坊红利等)。
另一方面,林凡手握强兵,屡挫强敌,统治稳固。反抗?曹操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更何况,林凡并非一味打压,他给了出路,给了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竞争的机会。蒯家、庞家等顶尖家族已经表态支持,他们这些次一等的家族,若再顽固不化,很可能就会被彻底淘汰出局。
数日后,襄阳官学扩建竣工,举行开学典礼。林凡亲自到场,并宣布了一项更为震撼的决定:他将从府库拨出专款,设立“励学基金”,用于资助官学运营、奖励优秀学子,并承诺,未来每年“试才制”选拔出的优异者,不仅授官,其家族还可根据成绩获得相应的赋税减免或商贸优惠!
这一下,连最后一点犹豫也消失了。这不仅是为寒门开路,也是在用实实在在的利益,鼓励士族家族内部进行“良性竞争”,培养符合他要求的子弟。整个荆襄的士林风气,为之一变。从最初的抵触、观望,到现在的积极适应、甚至主动迎合。
**人心所向,大势已成**
春耕时节,林凡在徐庶、邓芝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襄阳郊外的农田。
只见阡陌纵横,水利沟渠修缮一新,田间地头,农夫们正在辛勤劳作,脸上大多带着对收获的期盼。偶尔有老农认出林凡的车驾,远远地便跪伏在地,口称“青天”。那是去岁受了他赈济恩惠的百姓。
一些乡间的三老、蔷夫(基层吏员)前来拜见,汇报春耕情况,言辞恳切,办事条理清晰,其中不乏一些通过初步“考功”选拔上来的寒门吏员。
徐庶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感慨道:“主公,去岁此时,襄阳内外尚有不少人心浮动,暗流涌动。如今不过一年,政令畅通,士农工商各安其业,民心渐附,士族归心。此皆主公新政之效也。”
邓芝也道:“尤其是这‘试才制’与官学革新,虽推行时日尚短,却已如巨石投湖,激起了千层浪。属下听闻,如今襄阳城内,谈论经义策论者固多,钻研算学格物者亦大有人在。风气为之新!长此以往,何愁人才不济?”
林凡蹲下身,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指尖捻了捻,感受着那孕育生机的力量。
“元直,伯苗,你们可知,为何此前诸多枭雄,虽能一时称霸,却难长久?皆因他们未能真正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要么与世家妥协,受其掣肘;要么一味屠戮,根基不稳。”
他站起身,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下,晋升凭才能,而非门第;利益靠创造与竞争,而非垄断与特权。这必然会触动旧势力的利益,会遭遇反抗。但只要我们展现出足够强大的实力,给出清晰且有吸引力的新出路,并让大多数人,包括旧势力中的有识之士,看到在这个新秩序下能获得更广阔的未来,那么,反抗就会变成顺从,抵触就会化为归附。”
“荆襄士族,不是被打服的,是他们权衡利弊后,自己选择站过来的。”林凡语气平静,却道出了权力博弈最残酷也最真实的本质,“因为他们看到了,跟我走,比守着那些即将过时的特权,更有前途。”
徐庶和邓芝闻言,皆是身心巨震,仔细品味着林凡这番话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是的,荆襄已然归心。这归心,不是源于空洞的口号或单纯的恐惧,而是源于林凡用强大的实力、清明的政绩、以及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更具吸引力的未来,一步步构筑起来的现实。
士族们俯首,不是屈服于刀剑,而是臣服于这不可阻挡的“大势”。
林凡的统治根基,至此,已深深植根于荆交二州的土地与人心之中,再也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