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荷塘的雪水顺着冻土的裂缝渗进塘底,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莲藕。蓝语棠提着小铲子蹲在塘边,正帮着阿强挖刚冒芽的芦苇根——这些根系要移栽到上海体验馆的小池塘里,设计师说要让上海的客人也能看见荷塘的春天。
“语棠,快来看!上海那边寄来开业邀请函了!”蓝念安举着烫金的信封跑过来,信封上印着“荷风传家体验馆开业盛典”的字样,旁边还缀着一朵小小的木雕荷花。蓝承宇接过信封,指尖抚过荷花纹样,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设计师带来的效果图——如今那些画在纸上的芦苇挂帘、木雕展柜,都要变成真实的模样了。
为了参加开业盛典,村里的人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陈爷爷带着阿强赶雕了十尊“荷塘四季”木雕,每尊木雕的底座都刻着太祖母的字条;李老先生则挑选了最细软的芦苇,编了几十条缠枝莲纹围巾,当作开业伴手礼;小芳和妇女们则连夜赶制了一批迷你芦苇篮,篮身上印着荷塘的航拍图,小巧玲珑又精致。
出发去上海的前一天,荷塘边挤满了送行的人。村支书把一面绣着“荷风传家”的锦旗递给蓝承宇:“这面旗你带着,让上海的人知道,咱们荷塘的手艺,是带着全村人的牵挂去的。”蓝语棠抱着刚雕好的小木莲蓬,偷偷塞进行李箱——她要把这个送给上海体验馆的第一个客人,当作荷塘的见面礼。
上海体验馆开业那天,门口排起了长队。蓝承宇穿着浅灰色的亚麻衫,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身边的蓝念安正用平板电脑播放荷塘的春景视频,视频里的芦苇芽、新荷苞,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蓝语棠则穿着芦苇纤维连衣裙,带着小朋友们在“手作区”雕小木件,她教孩子们用刻刀轻轻勾勒莲蓬轮廓,嘴里还念叨着陈爷爷教她的话:“雕木头要用心,木头才会给你回应。”
体验馆里最热闹的是“时光展”区域。太祖母的旧纺车、蓝家的木箱、非遗博览会的奖牌,还有孩子们的小木件,都被整齐地摆放在展柜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站在旧纺车前,轻轻转动木轮,眼眶泛红:“我年轻时也用过这样的纺车,没想到在上海还能见到,这手艺能传下来,真好。”蓝承宇递过一杯芦苇茶,笑着说:“您要是喜欢,以后常来,我们每月都会有手艺课。”
开业盛典的压轴环节,蓝承宇和设计师一起揭开了体验馆中央的木屏风——这是陈爷爷特意为上海馆雕的“荷风渡海”屏风,上面刻着从荷塘到上海的山水图景,芦苇顺着水流蜿蜒,木雕的荷花在屏风中央绽放,栩栩如生。“这屏风不仅是件展品,更是咱们荷塘手艺的见证,”蓝承宇对着话筒说,“从太祖母种下第一丛芦苇,到今天咱们在上海开起体验馆,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这份牵挂与传承。”
盛典结束后,不少客人围着蓝承宇询问手艺课的报名方式。一个穿着西装的男士拿着芦苇篮,兴奋地说:“我想给女儿报木雕课,让她从小就接触这些老手艺,知道咱们中国的非遗有多美。”蓝念安立刻拿出报名表,详细记录下客人的信息,笔记本上很快就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在上海的几天里,蓝承宇带着家人走遍了体验馆的每个角落。看着孩子们在“手作区”认真雕木头的模样,看着客人们捧着芦苇篮满脸欢喜的神情,他忽然想起太祖母的旧账本——当年太祖母编篮换米,只为养活家人;如今他们把手艺带到上海,却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魅力,让荷塘的故事跨越山河,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返程那天,设计师把一幅画送给蓝承宇——画里是上海体验馆的小池塘,塘里的芦苇芽已经长出嫩绿的叶子,旁边站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手里举着个小木莲蓬,正是蓝语棠的模样。“这幅画你带回去,”设计师笑着说,“等秋天芦苇长高了,我们再请你们来上海,看看荷塘在异乡的模样。”
回到荷塘时,已是傍晚。蓝语棠跳下车,第一时间就跑到塘边,把上海带回的芦苇根移栽进塘里:“这样上海的芦苇和咱们荷塘的芦苇,就能一起生长了。”蓝念安则把上海拍的照片贴进笔记本,旁边写着:“春启新程,荷风远渡——荷塘的故事,还在继续。”
蓝承宇站在塘边,看着漫天晚霞落在新抽芽的芦苇上,把芦苇染成了金黄色。风穿过芦苇丛,带着上海的烟火气和荷塘的草木香,落在他脸上。他知道,上海之行不是结束,而是荷塘故事的新起点——以后会有更多人从上海来到荷塘,也会有更多荷塘的手艺走向更远的地方。
“爹爹,明年我们还能去上海吗?”蓝语棠抱着小木刀问。
“当然能,”蓝承宇摸了摸她的头,“不仅要去上海,以后我们还要让荷塘的荷风,吹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有些手艺不会消失,有些故事不会落幕。”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荷塘的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蓝承宇打开木箱,把上海带回的开业邀请函、客人的手写祝福、还有那幅画,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像是一串长长的珍珠,串联起荷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知道,只要这满塘的荷还在,只要这门手艺还在,“荷风传家”的故事,就会永远鲜活,永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