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荷塘像是被泼了一碗浓墨,荷叶层层叠叠压满塘面,粉白的荷花从叶缝里探出来,风一吹就晃出满塘的清香。蓝语棠背着小竹篓在塘边采莲蓬,指尖刚触到饱满的籽实,就听见展厅方向传来热闹的喧哗声——是上海体验馆组织的“荷塘寻根”研学团到了,三十多个孩子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营服,正围着聂明玦听荷塘的故事。
“语棠姐姐!”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跑过来,手里举着个小木莲蓬,正是蓝语棠上次在上海教她雕的那个。“我把它带来了!你看,我还在上面刻了朵小荷花!”蓝语棠接过小木莲蓬,看见边缘果然多了圈歪歪扭扭的花瓣,像极了塘里刚开的新荷。“真好看,”她笑着把刚采的莲蓬递给小女孩,“这是荷塘的礼物,里面的籽能吃,也能种,种在土里,明年说不定就能长出新的荷花。”
研学团的第一站是展厅的“时光展”。蓝念安站在太祖母的旧纺车前,手里举着平板电脑,播放着李老先生织芦苇线的视频:“大家看,七十多年前,太祖母就是用这个纺车,把芦苇变成了能换粮食的篮子;现在,我们用同样的芦苇,编出了能走进上海展厅的围巾和手包——手艺没变,变的是它能走更远的路。”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指着展柜里的木箱问:“姐姐,这里面装的都是故事吗?”蓝念安点点头,打开其中一个木箱,拿出上海带回的那幅画:“你看,这幅画里的芦苇,就是从咱们荷塘移栽过去的,每一件东西里,都藏着荷塘的牵挂。”
手工体验课设在培训教室,陈爷爷和阿强早已摆好了小木刀和软木块。孩子们围坐在工作台前,陈爷爷拿起刻刀,在木块上轻轻勾勒:“雕荷花要先画轮廓,像给木头盖房子,先搭好架子,再慢慢装修。”蓝语棠负责教年纪小的孩子,她发现上次在上海学过木雕的几个孩子,手法明显熟练了不少,一个穿白色t恤的小男孩,还自己雕出了一朵顶着露珠的荷花。“你怎么知道要雕露珠呀?”蓝语棠问。小男孩指着窗外的荷塘:“我看见荷叶上有露珠,比画里的还好看,我想把它雕在木头上,带回去给妈妈看。”
中午的午饭就摆在塘边的石桌上,清炒莲藕、莲子排骨汤、荷叶包饭,都是用荷塘里的食材做的。李老先生坐在孩子们中间,给他们讲太祖母当年用芦苇篮换米的故事:“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太祖母编了三十个篮子,走了十几里路,才换回一袋米,分给了村里没粮食的人家。”一个小女孩听着听着,忽然举起手里的芦苇篮:“爷爷,我也要编篮子,以后送给需要的人。”李老先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啊,等你学会了,咱们一起编,让芦苇篮带着善意,走到更多地方。”
下午,孩子们跟着村里的大人去塘里采莲藕。蓝承宇划着小船,带着几个孩子在塘中央穿梭,船桨划过水面,溅起的水珠落在荷叶上,滚出一串碎光。一个小男孩蹲在船头,伸手摸了摸水里的荷叶,小声问:“蓝叔叔,为什么荷塘里的东西,都能变成手艺呀?”蓝承宇指着塘里的芦苇:“因为我们把心放进了里面,编芦苇时想着荷花,雕木头时想着莲蓬,手艺就有了温度,有了故事。”
研学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捧着自己雕的小木件,手里还提着一个迷你芦苇篮,篮子里装着他们自己采的莲蓬和莲藕。那个扎双马尾的小女孩,把一个编好的芦苇小兔子送给蓝语棠:“姐姐,这个送给你,我明年还要来,学编更大的荷花篮。”蓝语棠接过小兔子,发现上面还挂着一张小纸条,写着:“我会把荷塘的故事,讲给我的好朋友听。”
送走最后一个孩子,蓝承宇和家人坐在展厅门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满塘的荷花在暮色里渐渐合上花瓣。蓝念安把今天拍的照片贴进笔记本,旁边写着:“夏荫承欢,故事漫延——荷塘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讲述。”蓝语棠则把孩子们留下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里,和上海带回的邀请函、非遗博览会的奖牌放在一起。
“爹爹,今天的孩子们,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守护荷塘的故事呀?”蓝语棠靠在蓝承宇怀里,小声问。蓝承宇抬头看向星空,月光落在荷塘的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会的,你看他们把荷塘的露珠雕在木头上,把荷塘的故事记在心里,他们就是荷塘的新故事,是手艺的新希望。”
风穿过槐树叶,带着荷花的清香和木头的暖意,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知道,这个夏天不是结束,而是荷塘故事的新章节——会有更多孩子从上海、从更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触摸芦苇的温度,感受木雕的匠心;会有更多芦苇篮、小木件,带着荷塘的牵挂,走进更多家庭。而这满塘的荷,这棵老槐树,这几个装满故事的木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荷风永远吹拂,让故事永远漫延,让“荷风传家”的名字,在时光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