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第一缕晨光带着凉意,漫过故事阁的院角时,谢怜推开窗,竟见庭院里落了层薄雪。青灰色的陶盆、木质的花架都裹上了一层白霜,唯有院角那几株刚栽下的腊梅,枝桠上缀着雪粒,透着几分清冷的生机。
“下雪了。”花城从身后递来一件厚披风,轻轻搭在谢怜肩上,“老水手早上派人来说,海边的雪下得更大些,让咱们别去花田了,等雪化了再去查看。”
谢怜裹紧披风,望着院中的薄雪轻笑:“正好把去年的炭火点上,煮一壶热酒,再把四季花事册拿出来翻翻,看看这一年的花事。小海娃昨天还说想来堆雪人,估计这会儿也该到了。”
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小海娃的欢呼声:“谢怜哥哥!下雪啦!”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提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刚烤好的红薯,“爷爷让我把红薯带来,给大家暖手!”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把扫帚,肩上扛着个木铲:“雪下得不大,正好扫出块空地,堆个雪人。这扫帚和木铲是特意带来的,咱们一起动手。”
众人刚动手扫雪,远处就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床厚棉被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怕路滑,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雪,“这是灵文殿新做的棉被,给你们铺在炕上,冬天睡觉也暖和。”
慕情则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腊梅图案暖手宝:“绣娘说这暖手宝添了新的棉絮,特别保暖,你们拿着暖手。”
谢怜接过暖手宝,触手温热,上面的腊梅绣得鲜活,忍不住笑道:“绣娘想得真周到,这暖手宝握在手里,连心里都暖和了。”
正说着,文书抱着卷画轴,踩着薄雪走了过来,身后的小徒弟提着个铜炉,里面燃着炭火:“这雪天正好画画,”文书放下画轴,搓了搓手,“我把去年画的腊梅图带来了,咱们可以照着图,在院子里也画几枝腊梅,添点年味。”
众人分工忙碌,谢怜和老水手负责堆雪人,小海娃则在雪人身上插了几根腊梅枝桠当装饰;花城和慕情在屋里点上炭火,煮起热酒;南风和文书则在院中的石板上,用红色的颜料画起腊梅,一笔一划,鲜活的腊梅很快就绽放在雪地上。
“真好看!”小海娃凑过来看,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颜料,“像真的腊梅开在雪地里一样!”文书笑着递给他一支小画笔:“你也来画几笔,咱们一起把院子画得热闹些。”
中午时分,雪人堆好了,石板上的腊梅也画完了。众人围坐在屋里的炭火旁,喝着热酒,吃着烤红薯,聊着天。老水手看着窗外的雪,笑着说:“等雪化了,咱们就去花田松松土,把腊梅苗再照料一下,明年春天肯定能开得旺。”
南风放下酒杯,指着四季花事册:“明年咱们除了种腊梅,还可以在花田边种些迎春,春天一到,黄的迎春、蓝的青蓝花、红的‘盼春红’,肯定好看。”
小海娃眼睛一亮:“我要跟爷爷学做迎春形状的点心,等明年赏花会的时候,给大家当零食!”
文书拿起画轴,展开去年的腊梅图:“等明年腊梅开了,我就来画一幅‘雪梅图’,把咱们堆雪人的场景也画进去,添到四季花事册里,让每年的花事都有念想。”
午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炭火上,暖意融融。文书把刚画好的“雪院腊梅图”递给谢怜:“这画送给你们,挂在屋里,冬天看着也热闹。”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雪中庭院、鲜活腊梅、堆雪人的众人,都被画得栩栩如生,心里满是感动。
傍晚时分,众人陆续离开。小海娃拉着谢怜的衣角,小声说:“谢怜哥哥,等明年腊梅开了,咱们还要一起堆雪人、画腊梅,好不好?”谢怜笑着点头:“好,明年咱们还要一起种更多的花,办更热闹的盛会。”
夜深了,谢怜和花城坐在炭火旁,手里捧着温热的酒杯,看着窗外的月光。院中的雪人顶着腊梅枝桠,石板上的腊梅在月光下泛着红光,格外温馨。
“三郎,”谢怜轻声说,“从春日的青蓝花,到冬日的薄雪腊梅,这一年的日子,充实又温暖。”
花城握紧他的手,眼底满是温柔:“以后的每一年都会这样。我们会一起守着故事阁,守着花田,看着四季流转,和身边的人一起,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像这炭火一样,暖融融的,有滋有味。”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雪院腊梅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炭火的噼啪声,像是在为这冬日的温馨,奏响悠长的乐章,也为来年的花事,埋下满是期待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