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灯火,依旧是京城夜色中,最明亮的一隅。
林凡的公事房内,烛光摇曳。
桌案上,堆满了从藏书阁借来的典籍。
从大乾立国之初的律法条文,到前朝末年的民生报告。
从儒家圣贤的治世方略,到墨家工匠的奇巧淫技。
他贪婪地汲取着一切知识。
前一章《大乾民生政要》的成功,以及陛下的嘉奖。
并没有让林凡有丝毫懈怠。
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翰林院,虽是刀鞘。
却也是一块磨刀石。
他要在这里,将自己磨砺得更加锋利。
他每日除了处理翰林院的日常公文。
其余时间,几乎都沉浸在书海之中。
林凡的阅读方式,与旁人不同。
他并非单纯地记忆。
而是将所学知识,与前世的理论体系相融合。
他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大乾的赋税制度。
用社会学的框架,审视民生疾苦的根源。
用工程学的原理,评估水利设施的效用。
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让他的文道根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日益深厚。
公事房内,墨香与书卷的气息交织。
林凡的周身,偶尔会有一股淡淡的文气流转。
这股文气,不再像初入京城时那般,锋芒毕露,外显于形。
而是变得更加内敛,更加磅礴。
它深藏于林凡的血脉之中。
蕴含着一种厚重而沉凝的力量。
如同深海之下的暗流。
平静,却足以撼动山岳。
随着对大乾文脉的深入研究。
林凡开始尝试,将文道力量融入到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治国理念中。
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批注奏章。
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真正能够改变大乾命运的理论体系。
他将“经世致用”的理念,提升到文道的核心。
主张文道不仅要修身养性,更要济世安民。
他构思着一部,足以流芳百世的治国经典。
这部经典,将是他为大乾,为苍生,开万世太平的基石。
夜色渐深。
翰林院内,万籁俱寂。
只有林凡公事房的灯火,依旧亮着。
他放下手中的古籍。
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星河浩瀚,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奥秘。
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
他想尝试。
以文气推演国运。
这是他文道精进后,萌生出的一个大胆想法。
也是对文道深层奥秘的,一次探索。
林凡深吸一口气。
盘膝而坐。
他闭上双眼。
心神逐渐沉入体内。
磅礴的文气,自丹田涌出。
沿着经脉,流遍四肢百骸。
最终,汇聚于他的眉心。
眉心处,一点清光,若隐若现。
那是文气凝练到极致的表现。
林凡以心为笔。
以文气为墨。
在虚无缥缈的识海中,勾勒出大乾的轮廓。
他试图将自己对大乾历史的理解。
对当下局势的洞察。
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推测。
尽数融入这股文气之中。
文气在他识海中翻腾。
如同潮汐般涌动。
无数画面,碎片般闪现。
有金戈铁马的沙场。
有百姓流离失所的哀嚎。
也有农田丰收的喜悦。
有朝堂之上,勾心斗角的暗流。
也有清流官员,为国为民的呐喊。
这些画面,并非真实可见。
而是林凡对国运的,一种模糊感应。
他试图抓住其中的脉络。
试图找出那条,能带领大乾走向辉煌的“道”。
然而。
就在他心神投入最深处时。
一股更为浩瀚、更为古老的气息。
突然自识海深处涌现。
那气息,并非属于大乾。
也并非属于他前世的任何记忆。
它超越了时空。
超越了凡俗。
仿佛是文道最本源的力量。
林凡的心神,猛然一震。
他感到自己的文气,在接触到这股气息的瞬间。
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
他像是触碰到了一个,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天道之网”。
那网,交织着无数因果。
牵扯着万物生灵。
甚至连王朝的兴衰,也在其间。
他隐约间,看到了文道更深层的奥秘。
它并非仅仅是诗词歌赋,亦或是治国方略。
它是一种,能够影响天地,改变命运的宏大力量。
只是这奥秘,犹如雾里看花。
他无法完全看清。
也无法完全理解。
“嗡——”
一声轻响。
林凡周身的文气,瞬间收敛。
他猛地睁开双眼。
眼中,闪过一丝震撼与迷茫。
额头,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心神消耗巨大。
但他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动。
他没有成功推演出完整的国运。
却意外触及到了,文道更深层的奥秘。
那是一种,超越“经世致用”的,真正能够“言出法随”、“笔落惊风雨”的力量。
林凡缓缓起身。
他走到窗边。
夜风吹拂。
带着一丝寒意。
但林凡的心,却如同被点燃的火炬。
他知道。
自己的文道,还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辅佐帝王,开万世太平。
更是要,以文道之力。
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林凡的目光,穿透了翰林院的重重宫墙。
望向了京城之外。
望向了那片,广阔而又充满挑战的大乾疆土。
他的文道,将如何应用于实践?
又将如何,改变这个世界?
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