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制粒机停机事件带来的挫败感,并未随着吴普同在笔记本上记下教训而立刻烟消云散。它像一根细小的肉刺,留在了指缝里,平时感觉不到,但稍一触碰,就会传来一阵清晰的、提醒般的刺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吴普同工作时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谨慎。他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事,交接班时,他会拉着交班的同事,逐项核对记录本上的内容,遇到任何模糊不清或者觉得需要强调的地方,他都会反复确认,直到双方都明确无误,然后工工整整地在记录本上补充、备注,字迹清晰得近乎刻板。他甚至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每天设备运行的细微变化、遇到的小问题以及处理过程。
刘大勇组长看在眼里,没再说什么,但偶尔投向吴普同的目光里,那种锐利的审视似乎少了一丝,多了点不易察觉的认可。然而,吴普同心里明白,光有态度上的严谨是远远不够的。那次停机,表面上是交接班记录不清和检查疏忽,但深层次的原因呢?为什么夜班同事会觉得“轻微漏粉”不是问题?为什么自己查看了之后,也判断“暂时不影响运行”?归根结底,是对设备运行机理、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足,是凭借模糊的“感觉”而非精确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做判断。
这种认知上的落差,在一天晚班后变得尤为清晰。那天夜里,一台老旧的提升机轴承异响严重,最终导致停机。赵师傅带着他们几个年轻人连夜抢修。拆卸、检查、更换轴承……整个过程,赵师傅几乎不用看图纸,仅凭听声音和手感,就能大致判断出问题所在,拆卸安装更是熟练得如同呼吸。吴普同和另一个年轻工人在旁边打下手,递工具、清理油污,显得有些笨拙。
“小吴,你是大学生,懂理论,你说说,这轴承为啥偏偏这个时候坏?”赵师傅一边用力拧紧最后一个螺栓,一边头也不抬地问道,语气里听不出是考较还是随口一问。
吴普同一愣,脑子里迅速闪过大学里《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本上的内容,关于载荷计算、疲劳强度、润滑选择……但面对眼前这个沾满油污、具体而微的轴承,那些抽象的理论公式和曲线图,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与眼前的实际问题对应起来。他张了张嘴,嗫嚅道:“可能是……长期运行,疲劳磨损?或者……润滑不良?”
赵师傅用棉纱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直起腰,看了吴普同一眼,那眼神似乎看穿了他的窘迫。“书上说的没错。但你看,”他指着换下来的旧轴承,“这边磨损特别严重,为啥?因为安装的时候有点偏,受力不均。书上会告诉你安装要正,但不会告诉你,在这种地方,用多长的撬棍,使多大的劲,手感是啥样的,才能既装到位又不偏。这些,都得靠手摸出来,靠经验攒出来。”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看着赵师傅那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油泥的手,心里五味杂陈。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仿佛是飘在云端的地图,宏观而正确,指引着大致的方向;而车间里的实际工作,却是在复杂地貌上的徒步跋涉,需要应对具体的沟坎坎,需要赵师傅们这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带着体温和手感的具体智慧。他的理论知识,和眼前的实际应用之间,隔着一道需要时间和实践去填补的鸿沟。
这件事,连同之前的停机教训,像两块石头,投入吴普同原本就因现实与理想差距而略显波澜的心湖,激起了更大的涟漪。他意识到,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不仅仅是要避免犯错,更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缩小那道鸿沟。仅仅满足于完成班次任务,当一个不出错的“螺丝钉”,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萤火,开始在他心中微弱而执着地闪烁:他需要“充电”。
这个想法一旦萌生,便迅速扎根生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白班下班早,回到宿舍,同屋的工友要么蒙头大睡,要么凑在一起打牌、闲聊,或者用那台破旧的收音机听着咿咿呀呀的戏曲。吴普同则会悄悄爬上自己的床铺,拉上帘子,从床底下的木箱里,翻出那几本从大学带来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的专业书籍——《饲料工艺学》、《动物营养学》、《机械设计基础》。
书本散发着淡淡的油墨和纸张存放已久的味道,将他瞬间拉回到大学图书馆那种安静而专注的氛围里,与宿舍里弥漫的烟草味、汗味和嘈杂声格格不入。他掸去封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上,还留着当年听课划下的重点线和零星笔记,有些字迹已经略显模糊。重新阅读这些曾经熟悉的内容,感受却截然不同。以前是为了考试,为了理解概念;现在,则是带着车间里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和现象去对照、去追寻答案。
“原来制粒机的模盘压缩比是这样影响颗粒硬度和产量的……”
“饲料配方中淀粉含量过高,确实容易在制粒过程中导致模盘堵塞……”
“轴承的选型和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设备寿命和运行能耗……”
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理论,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与车间里轰鸣的机器、飞扬的粉尘、还有赵师傅的话语联系了起来。他看得入了迷,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恍然点头,偶尔还会拿出那个记录工作心得的本子,记下新的理解和疑问。床铺狭小,光线昏暗,他不得不蜷缩着身子,凑近书本,时间长了,眼睛和脖颈都感到酸涩。但精神上,却有一种久违的充实感和探索的愉悦。
光靠大学课本显然不够。这些教材偏重理论基础,知识体系也相对滞后于快速发展的行业现实。他想了解最新的设备、工艺和行业动态。
一个休息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宿舍补觉或者去高阳找马雪艳,而是独自一人坐公交车进了保定市区。他在繁华的裕华西路附近下了车,沿着街道漫无目的地寻找。终于,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街角,找到了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报刊亭。
报刊亭不大,三面玻璃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报纸和杂志。吴普同凑上前,仔细浏览着。体育、娱乐、时事新闻类的刊物占了大多数。他的目光耐心地搜寻着,终于,在角落的一排,他看到了几本专业期刊——《中国饲料》、《粮食与饲料工业》、《饲料博览》。
他的心跳微微加速,像发现了宝藏。他指着那几本杂志,对看摊的大爷说:“大爷,这几本,一样要一本最新的。”
大爷慢悠悠地取下杂志,拍了拍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递给他。吴普同接过杂志,崭新的封面光滑挺括,散发着新鲜的油墨香气,与他那几本旧教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中国饲料》,目录页上,一行行标题映入眼帘:“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饲料加工节能技术探讨”、“水产饲料膨化工艺优化实践”……每一个标题,都像一扇窗口,通向一个更广阔、更前沿的专业世界。
“一共八块五。”大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浸。
吴普同愣了一下,这才意识到价格。八块五,差不多是他一天多的饭钱。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钞票,数好递了过去。拿着三本沉甸甸的杂志,他感觉手心有些发烫,这不仅仅是几本读物,更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一份投资,一种不甘沉寂的证明。
回到宿舍,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杂志里的文章,语言更专业,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有很多案例分析和技术探讨。他读得很吃力,很多专业术语、英文缩写都不懂,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但他乐在其中,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本子上做笔记,将杂志上的新知识、新观点,与自己在红星厂看到的生产实践相互印证、提出问题。
“我们厂用的还是老式的脉冲除尘,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滤筒除尘’效率好像更高……”
“原来预调质器的温度和水分控制对颗粒质量这么关键,我们平时监控得还是太粗放了……”
“饲料安全卫生标准又更新了?看来光知道生产还不行,还得懂法规……”
阅读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行业的博大精深。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那条制粒包装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理解整个饲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从原料接收、清理、粉碎、配料、混合、制粒、冷却、破碎、筛分到成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大学问。
偶尔,他也会感到一种孤独。宿舍里,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把休息时间花在这些“天书”一样的书本和杂志上。工友们觉得他有点“傻”,或者“书呆子气”太重。只有和马雪艳通电话时,他才会偶尔提起自己看的书和杂志,说起一些一知半解的行业动态。马雪艳总是安静地听着,然后鼓励他:“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别太累了就行。”
这话语简单,却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支持。他知道,在这条自我“充电”的孤独小径上,至少还有一盏温暖的灯在远方为他亮着。
窗外的冬天依旧寒冷,车间里的工作依旧重复而辛苦。但吴普同的内心,却因为这点滴的知识积累和悄然萌生的求知欲,而渐渐燃起了一簇微弱却持续的火苗。这火苗暂时还无法照亮多么远的前路,也无法立刻改变他“牛马”般的现状,但它驱散了些许迷茫,赋予了他一种向下的扎根感和向上的牵引力。他明白,这条路很长,也很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律。但他愿意就这么一点点地啃下去,在机器的轰鸣间隙,在昏暗的宿舍床头,为自己蓄积一点点微光,等待或许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照亮前行一步的可能。